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视角下社区工作者队伍专业化建设探析

2013-01-31 09:20
职教通讯 2013年10期
关键词:专业化工作者队伍

解 鸣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社区工作者队伍作为建设和谐社区的主力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来,社区工作者队伍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但是,与新形势的要求和所承担的任务相比,在思维方式、知识结构、服务协调等诸多方面还有一些不相适应的地方,建立一支专业化、规范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任重而道远。基于社区工作者自身的资源属性,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角度,采用规范招募、培训、激励、引导等一系列合理手段,激发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对于促进社区和整个社会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一、相关概念厘定

社区,作为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组成单位,俨然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学习、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社区是影响社会政策、分配社会资源的基地。所谓社区,就是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由具有相互联系、共同交往、共同利益的社会群体、社会组织所构成的一个社会实体。[1]在《市场经济词典》中,把一个村庄、一个城市或城市中的一个街区界定为一个社区。我国政府对社区的定义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目前,城市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做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在农村,社区一般是指村民委员会的辖区。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飞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社区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社区工作者”是我国社区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新名词,所谓社区工作者,就是从事社区工作的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社区工作者,是指在居民区专职从事社区工作的人员,包括党支部成员和居委会干部,专业从事社区服务的工作人员。广义的社区工作者,除了上述人员之外,还包括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的领导干部和一般工作人员。社区工作者认同并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本着全心全意为社区内居民服务的原则,通过采用一定的社会工作方法从事社区工作,提供必要的社区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必要的帮助。在此过程中,社区工作者充当宣传者、组织协调者、辅导者、促进者、方案实施者与服务者的角色,要具有相应的政治觉悟和政治理论及政策水平,还必须具备较全面的行政管理知识和较强的行政管理能力;必须通晓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具有综合运用这些方法的能力,通晓社区中心和社会福利院所的管理方法;应该具备适应工作特点的领导素质,要有人格力量,要有政治号召力和领导艺术;除此之外,思维方式要独具创新,能够不断创造有别于其他社区的、符合本社区特点的做法,讲求本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讲求社区成员的互动和满意率,等等。[2]

自某一职业开始萌生,该职业即具备了向专业化拓展的可能,但并非所有的职业都可以成长为专业。“专业化”这一术语反映了一个职业争取并最终享有排它性权利的过程。[3]社区工作专业化,是在职业化的基础上向更高层级迈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随着社区工作专业知识的不断科学化和系统化以及工作技巧的日益复杂化,社区工作专业机构通过制定相关工作章程和伦理法规,规定从业者职业操守和业务规范,来维护社区工作职业活动的排它性权利,保证社区工作的质量,进而全面提升包括社区工作从业人员、客户、公众在内的社会整体福利水平。

二、社区工作者专业化的具体表现

(一)具备社区工作者特有的价值理念

这种价值观念,是指社区工作者在建设发展社区和提高市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中贡献力量,在作出贡献中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社区工作者近期目标,即建设“清洁、安全、方便、舒适”的文明社区;长远目标,即建设学习化社区。

(二)具有社区工作者的职业品质和个性心理品格

这种职业品质,主要体现为:(1)具有很强的社区意识和社区归属感;(2)热爱社区工作,具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3)具有不畏艰难的吃苦精神;(4)具有热心、耐心、细心、深入的工作作风等。其个性心理品格,主要是指面对工作繁杂困难、待遇微薄、群众又往往不解的情况,要有较强的心理承受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正如有的社区工作者比喻:“我们要有装卸工的体力、大学生的文化、宰相的肚量”。

(三)具有从事社区工作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体系

就其知识结构而言,应构筑蛛网式三层次知识结构。该知识结构的内核层,由社区工作专业知识、社区工作政策法规知识等组成;中间层,由社区工作的相关知识——社区理论、应用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公共关系知识等组成;外围层,除达到高中文化程度基本要求外,还应由市场经济知识、本社区历史、地理、文化等本土知识,以及简单的外语日常生活会话知识、国际交往的礼仪知识等组成。就其基本工作能力而言,主要有:(1)较强的群众工作能力,包括宣传发动群众能力、组织群众能力、协调群众能力等;(2)较强的民事纠纷的调解能力;(3)较强的公关能力;(4)较强的社会调查能力;(5)基本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包括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等。

(四)形成社区工作者专门的职业团体及其网络

这种职业团体可以是多样化的,如社区工作者协会、社区工作研究会、社区工作者联谊会等;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组织网络和信息网络,特别是在当今世界全球信息网络化的大背景下尤应如此。

(五)获得社区工作者上岗的资格证书

社区工作者应持有上岗的“资格证书”,或具有接受过系统训练的“专业文凭”、“学业证书”,应逐步像教师、会计、心理咨询师一样,须持证才能上岗。

三、社区工作者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顺应社会变革和时代发展潮流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作为社会的基本组成分子,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经济时代,人才资源又是最为重要的资源,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作为社区建设的重中之重,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的物质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

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改制退位,大量的“单位人”变成“社会人”,原先由单位解决的社会问题逐渐被推向了社会,这使得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的需求大大增加。同时,随着我国改革逐渐进入“深水区”,政府的职能正处于不断的转变中。从这一视角来看,“小政府、大社会”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从政府和单位转移出来的诸多工作需要社区来承接。这既给社区发展带来了新的变化、新的机遇,同时也给社区工作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2]

(三)调节居民需求多元化与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不协调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的发展,社区的形态呈现出了多样化和复杂性。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城市社区以单一的行政划分的“单位社区”为主,改革后,社区类型变得多样化:商品房小区大量出现;大学和事业单位等仍基本保持着“单位社区”的特征;国有企业社区衰落,成为城市新贫民的居住地;外来务工人员多聚居在“城中村”;城市扩张形成“城乡结合部”社区,等等。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社区内居民的需求也日趋多元化。儿童、妇女、老人、残疾人、青少年等不同群体对社区服务的需求不同,不同社会阶层对社区服务的需求层次不同。因而要更好地建设和谐社区、满足社区居民多样的需求,要求社区工作者在面对复杂的社区工作环境时,要具备专业的社区工作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将在这些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3]

(四)提高现有社区工作者队伍整体专业素质及稳定性的需要

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需要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清醒的政治头脑、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理论知识、灵活的沟通技巧以及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然而,过去我们的社区工作者主要由退休老人、下岗职工和待业青年组成,以社会兼职为主,形成了队伍年龄偏大、整体文化程度低、工作方式简单化等特点。并且,社区工作者的待遇不高,社会认同度偏低,因此很多社区工作者不满于现状。多数选派到基层社区的大学生只把社区工作作为个人职业规划的一个跳板,使得社区工作者的队伍极不稳定。

四、社区工作者队伍专业化建设对策建议

造就一支结构合理、专业化、规范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提高社区工作者的素质,是有效开展社区工作,满足人民日益多元化需求,维护国家安定团结,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鉴于社区工作者本身的资源属性,其队伍建设必定与社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运作系统密切相关。为此,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视角出发,从社区工作人员的招募、培训、薪酬福利等方面系统地探索我国社区工作者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对策方法。

(一)规范社区工作人员的选拔录用机制

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角度来看,这是对社区工作者进行选拔招募的重要步骤,是一项“开源”性的措施,目的是从源头上控制社区工作人员的数量和质量。招募的人数、结构、标准等要结合社区自身的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按照专业优先、年龄梯度、优势互补的要求,严格规范社区工作者队伍的“入口”。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拓宽社区委选人渠道,在社区的换届选举过程中,要引导选民把那些有精力、有能力、有文化、热心为居民服务的优秀人才提名为候选人;建立统一的招录机制,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社区专职工作者,规范和完善笔试、面试、考核、聘任等法定民主程序,优先录用相关专业、肯吃苦、会服务、善做群众工作的人才;逐步推行职业资格持证上岗制度,国家劳动部门应尽快制定相应的社区工作者上岗标准,形成社区工作的行业自律,为专业社区工作者的培养提供标准;促进高校毕业生投入到社区工作当中来,为这一行业注入新的“血液”。

(二)创新社区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机制

社区工作者的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的“开流”问题,有利于壮大潜在社区工作人员队伍规模,提高他们的专业化水平,从而增强队伍的可持续性优势。(1)各大高校应该加强与社区工作者队伍培养的相关专业(社会学、文化艺术、心理咨询等)的建立和完善,培养大批专业对口的工作者。健全社区教育培训平台,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建立社区教育学院,建立健全经常性、制度化培训教育机制,也可采取正规教育和短期培训相结合的方法。(2)创新培训方式方法。通过组织培训、以会代训、学习考察、现场观摩、专题讲座、实践锻炼等多种途径,运用网络等多种渠道,进一步提高社区工作者掌握运用现代办公手段、语言文字表达、宣传鼓动、调节矛盾、应变等方面的能力。培训方式以岗位培训、任职培训、学历培训为主。(3)加强岗位交流锻炼。推行社区工作者学习交流制度。通过上挂、轮岗、横向交流等形式,全面加强社区工作者的岗位交流,进一步拓宽社区工作者工作思路,锻炼工作能力,挖掘工作潜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社区业务骨干和行业标兵。

(三)健全社区工作人员的考核评议机制

考核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工具,社区对其工作人员的考核,有利于持续性地对社区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监督管理,实现优胜劣汰,促进社区自身的健康发展。要建立绩效考核评议制度。社区工作者任职期间实行定期考核评议制度。考核以社区工作者的岗位职责和所承担的工作任务为基本依据,考核内容应包括德、能、勤、绩和廉五个方面,重点考核工作实绩。考核结果应作为社区工作者续聘、解聘、奖惩、调整岗位和晋升工资的重要依据。要建立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究、惩处与责任相适应、教育与惩罚相结合的原则,对社区工作人员的过错视情节轻重追究其相应的责任,使他们保持敬业、爱业、专业的意识。

(四)完善社区工作人员的保障激励机制

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念,不再简单地把薪酬福利看作是劳动用工所应当支付的报酬,更把薪酬福利看做是劳动者基于个人自由意志而向组织或企业出售劳动和智力所应当获取的对价,看做一种吸纳人才、调动员工积极性的主要手段。完善社区工作者的保障激励体系,有助于社区工作者积极主动高效地投身于社区建设当中。采取的手段主要有:(1)落实工资福利待遇,对规定的社区工作者的工资福利及时充分地给予实现;(2)建立职称津贴和特殊荣誉津贴制度,对取得社区工作师证书的社区工作者,有事业编制的人员享受相应职级待遇。对在社区连续工作多年的,给予一次性特殊津贴,并颁发荣誉证书等;(3)实行带薪休假制度。在法定节假日,社区工作者有权利按国家规定进行带薪休假。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和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到社区工作者的行列中来。

(五)加强社区工作者的组织领导机制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认为,组织的变革与发展将会对组织内员工的个人和集体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加强组织的领导,有利于为社区工作者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为他们实现人生价值提供广阔的舞台。(1)建立完善的领导体系。形成市、区(县)、街道(乡镇)三级组织领导体系,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2)要形成合力。有关部门要强化公共服务意识,主动与社区开展结对帮扶、共建共享活动。(3)加大宣传力度。深化全社会对社区工作者职业的认知程度,树立职业新形象。(4)加强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不断提高社区服务居民的质量和水平。

[1]徐云,鲍风亮.浅析社区社会工作的专业化[J].社会工作,2009(11):33-36.

[2]王柱国.和谐社会视阈下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研究——以湖州市吴兴区为例[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87-91.

[3]王莲.专业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7):19-20.

[4]王勇,王淑卿.论社区工作职业化和专业化[J].唐山学院学报,2011(7):27-29.

[5]乌云娜.如何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7(10):61.

[6]马颂歌,黄健,俞佳飞.我国成人教育学专业导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3):21-24.

猜你喜欢
专业化工作者队伍
生产专业化促进农户收益提升
关爱工作者之歌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促进幼儿园保育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策略
对幼儿园听评课专业化的思考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还剩多少人?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