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耀文
卫生类职业院校英语课程的开设一般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进行基础英语(Basic English)教学,后一阶段进行专门用途英语——医学英语(Medical English)教学。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前一阶段开展顺利,但到后一阶段会面临教材、师资、培养定位、生源质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一系列难题。面对制约学生医学英语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瓶颈,不少院校和教师都感到无奈和困惑。
目前教材或实用性不强,内容没有体现医学特色,涉及医学内容不多;或适用性不强,与临床实际严重脱节。限于没有合适的医学英语教材,教师在教学中经常无视学生的实际情况,直接使用难度过大的普通本科医学英语教材;或使用自编教材,质量不高,简单拼凑,错漏百出。
据了解,当前卫生职业院校医学英语教师大多数毕业于师范院校英语专业,他们在基础英语教学方面一般不存在问题,但缺乏医学背景,缺少必要的医学常识,于是到医学英语教学阶段,明显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勉强负重上阵,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教学质量。此外,由于缺乏“复合型”教师,有些学校抽调了部分医学专业教师转任医学英语教学,而这些教师苦于英语底子薄弱,难以胜任教学工作。
教学偏离培养目标,重视应试教学,忽视素质教育,看重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英语应用能力考试通过率,把这些考试的通过率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学用脱节,重视基础英语教学,忽视专业英语教学,教学内容实际是高中阶段英语教学内容简单的重复;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培养;注重读写能力,忽视听说能力培养。
职校生源质量不如普通本科院校,文化基础薄弱,这是职业院校不得不正视的问题。有关数据表明,超过三分之二的中职学生入学时英语水平没有达到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初二年级的要求。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学习动力不足成为普遍现象。
有的学校课程设置断线,基础英语与医学英语衔接不顺畅;有的学校因不具备条件,继续开设基础英语课程,而美其名曰“专门用途英语”,应付了事;有的学校随意缩减课时,课程设置与规定的英语课时相差甚远;有的学校将医学英语课程安排在专业基础课程之前,学生由于不具备医学基础知识,医学英语学习相当吃力;有的学校理论学时安排远远多于实践学时。
国内目前英语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教学方法不合时势,教学手段单一,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师生互动不足,学生缺乏体验、实践,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或重读写,轻听说;或重知识,轻能力;或重基础英语,轻医学英语;或重理论,轻实践。
国家教育部为职业院校教育改革明确了方向,职业教育发展要结合社会行业的需求,培养各个层次的技能型人才或应用型人才。《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做好五个对接: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生教育对接。要以科学定位为立足点,优化职业教育层次结构。要完善高端技能型人才通过应用本科教育对口培养的制度,注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要以提高质量、创新体制和办出特色为重点。[1]
职业院校英语教学改革应该根据教育部提出的课程改革思路,突破目前制约人才培养的教学瓶颈,以一体化教学改革为主要切入点,立体式构建一体化英语教学模式。
一体化教学必须要有能够满足一体化教学要求的师资。医学英语教师有别于基础教育的英语教师,他们不仅要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同时,还要具备必需的医学知识。师资建设是实施整个一体化教学的关键环节,不解决这个问题,一体化教学就无从谈起。
目前,卫生职业院校医学英语教师大多数是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他们虽然有深厚的英语功底,但由于半路出家,无从医背景,缺乏必要的医学常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学生的培养,造成某些不利影响。[2]
一体化教学需要大量既精通专业又精通外语的教师,师资的欠缺已成为制约英语一体化教学的瓶颈,英语教师具备扎实的外语应用能力,如果在学科知识和跨学科知识结构方面进行必要的培训,将有助于改变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师作用,树立大学英语教师的新的角色和地位。[3]学校应对无医学教育背景的英语教师进行系统的医学知识培训,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选送有潜力的教师进修培训;同时,鼓励英语教师自学有关医学课程,掌握基本的医学常识。要着力培养一批英语水平较高的(如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医护类专业教师,让他们经过英语方面的系统培训后,充实到英语教师队伍中来。有条件的学校也可直接引进高素质的“复合型”教师,补充“新鲜血液”,以缓解师资不足的状况。
在英语教学一体化教学计划制定后,教材的编写和开发必须立即跟上,否则,一体化教学只能成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校组织编写的一体化校本教材,应该既满足医学英语学习的需要,又满足基础英语学习的需要;既满足语言教学的需要,又满足医学教学的需要;既满足读写技能培养的需要,又满足听说技能培养的需要;既满足理论传授的需要,又满足技能传授的需要。“实用、适用、好用、管用”是编写、开发一体化教材的基本原则。
根据专业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简、整理、归纳、分类,找到二者的最佳结合点。编写一体化教材既要考虑基础英语与医学英语之间的衔接,又要考虑语言与医学的融合,还需考虑知识与技能的整合。其中,语言与医学之间是否融合,应成为评价一体化医学英语教材质量优劣的主要指标。
医学英语是一门跨学科课程,学习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要以英语为载体学习医学知识。因此,一体化课程设置要遵循连续性、客观性、平衡性、发展性的原则。
学生入学第一年开设基础英语和医学专业基础课程,第二年开设医学英语课程。医学英语分理论和实践,可先理论再实践,最后理论、实践相结合,设置基础板块(必修)和拓展板块(选修),穿插基础英语教学。要适当增加实践课时,减少理论课时,(语言知识)理论体系完整、够用即可,以点带面,尽量为实践课留出足够空间。理论模块与实践模块需重新整合,顺畅、无障碍衔接。
培养目标一体化应符合语言学习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将职业和生活场景下具备英语应用能力的职业人才培养作为一个完整的过程,阶段性设计知识与技能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统筹规划,各有侧重,协调统一,共同发展,切忌人为地条块式割裂。
前一阶段,重在奠定语言基础。这一阶段偏重理论,目标是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医学英语知识和技能。在具体操作上,要求识记医学词汇、医学术语,掌握医学英语句型,了解医学英语句子特征、句子结构。
后一阶段,重在提高语言应用能力。这一阶段偏重实践,目标是培养医学英语应用能力尤其是临床实务,如:能读懂简短医学英文材料(药品说明、器械使用说明等);能书写英文处方、医嘱、病历;能填写英文检验单;能进行简单的业务英语会话(指导病人用药、讨论病历、查房等)。
1.教学用一体化。传统的英语教育理念,将英语教学看作一种知识灌输或语言专项技能的培养,知识积累与语言运用脱节,语言教学局限在单一的讲授模式中,社会需求与学生个性化需求难以体现,学生个体特征差异和整体素质发展等方面很难得到考虑,偏离了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
在教学用一体化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是演讲者,而是“导演”。要预先设计好脚本,在有限的面授时间里创造一个情景和语言操练的舞台,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充分发挥所学的知识进行自我创造和语言表达,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4]要通过实施“交互式”教学方法,由单一的认知型模式转变为“认知——活动——情意——任务”型模式。基于语言能力教学的理念,将学生能力的培养作为外语课程的核心,以能力培养和学生发展为本,在注重学生语言知识学习和语言技能发展的同时,加强学习策略和共通能力的培养。
以最新语言习得及外语教学理论为支撑,以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为核心,倾力构建动态交互的“教、学、用”一体化外语教学新体系,将学生语言知识、语言能力、文化素质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机融合,将教学从“精讲少练”转向“学以致用、以用促学”。如教学单元设置紧扣临床业务流程,施行任务教学。以岗位业务流程为线索,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任务展开,“教学用”融为一体,内容体系整体优化;同时,抓住专业核心模块,让学生在专业背景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核心专业词汇,并通过完成实践任务强化学习效果。
2.听说读写一体化。要正确处理语言各技能之间的关系,有所侧重、全面发展。英语课程改革一直强调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但不等于对英语的其它技能要求有所偏废。语言的各项技能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并且共同发挥系统的功能,一个完整意义上的语言能力,四项技能缺一不可,不能割裂。作为先行性技能和接受型技能,听和读是重要基础;说和写则是语言表达、创造的必须技能。由于语言交际中,包括听说技能的口头交际占据大量幅度,听说技能被看作是语言技能综合运用的标志性技能。外语教学所谓的“听说领先、读写跟上”就是源于这样一种对技能训练的认识。但语言各技能中的阅读技能从接受、输入角度是最容易被接受的,所以“从读入手,以听说为重点”的技能培养方式也不失为一种有效教学模式。最终的教学目标应当是全面发展,考虑到历史的欠账,强调听说有必要,但切莫矫枉过正。[4]
听说读写一体化教学,就是科学安排各项训练,从读入手,遵循以听说为重点的培养顺序,最终达到四项全面发展。基于以上关系,在技能训练的编排上,以中心人物医生、护士、病人、家属为对话交流的主体,贯穿医护工作的全过程,实施情景教学法,再现临床工作场景中的语言交际片段;再以此为主题,编写相关的故事片段,作为元语言学习素材;同时,以医护过程和语言功能为双重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将语法内容分散到教学任务中,使语法知识、词汇知识、话题以及文化背景紧密结合、融为一体。
3.语言与专业一体化。医学英语教学要将语言知识、语言技能以及医学常识有机融合、交汇。其内容要紧密联系实际,达到学以致用。根据将来临床业务的需求安排内容,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一线医务人员。教学要体现专业特色,它不是帮助学生把英语学得更系统更精深,而是帮助他们掌握一些将来工作岗位用得上的基本语言知识,培养交际能力。语言材料,无论是词汇、句型、还是课文,都应与学生将来的工作环境相关。
以护理专业为例,从培养应用型护理人才的目标出发,结合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实际需要,力求教会学生未来护理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英语知识和技能。教学内容以《护理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中的“护理教师教学基本要求”为主线,以提示相关医学知识为辅,选择重点护理技术的各个环节和流程,突出实用性。例如,以Medication and Allergy Test药物与药物过敏为主题的教学单元中,学习相关的专业词汇,如:Penicillin(青霉素);skin test(皮试);AST(皮试缩写);be allergic to(对…过敏);shock(休克)。业务用语,如:Are you allergic to Penicillin?(您对青霉素过敏吗)I’ll give you a Penicillin allergic test.(我来给您做青霉素过敏试验)学生还从中学到相关的医学常识:肺炎(Pneumonia)治疗可使用青霉素,青霉素肌注(i.m.)前要进行皮试,如果过敏患者使用了青霉素,轻者可能出现皮疹和瘙痒症状,重者可导致过敏性休克,甚至会导致死亡。又如阅读材料The discovery of Penicillin(青霉素的发明),通过阅读可以获取医学知识:青霉素由英国著名科学家Alexander Fleming(亚历山大.弗莱明)发明,它作为抗菌药广泛应用于现代医学。
4.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的发展不是同步的,语言知识是能力发展的基础,语言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有赖于语言知识的获得。但并非所有的语言知识都可转变为语言技能,语言知识只有广泛地应用和迁移,才有可能转变成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教学要服从语言技能培养的需要,使之转化为语言技能,并最终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教学,就是在语言知识的传授、语言技能的培养以及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贯穿人文教育,适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实现态度目标,使语言学习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形成良好素质的过程。语言教育的任务是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例如:通过以无菌操作为主题的教学单元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以生活护理为主题的教学单元学习,帮助学生树立务谋病者之福利的良好医德医风。
一体化教学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各个环节缺一不可,环环相扣,其中一体化师资是关键环节,正如清华大学曾任校长梅贻琦所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因此,构建、实施一体化教学课程体系首要解决的就是人的问题,人的问题解决了,相信其它难题也会迎刃而解。师资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学校积极培养和引进相关人才,即使不具备条件,也应积极设法创造。
职业院校构建、实施一体化教学课程体系不可能生搬硬套,千篇一律,必须结合本校实际,自成体系。但无论如何改革创新,都必须体现专业,立足职业,突出应用。只有这样,才能让教与学合而为一,学与用无间成体,才能使职业教育办出自己的特色。
[1]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Z].教育部文件,教职成[2011]9号.
[2]陈建军.高职高专涉外护理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成都大学学报,2009,9(2):10-11.
[3]陈秀娟.从双语视角探究大学英语教师转型[J].科技信息,2008(18):43-45.
[4]光明日报.三校长谈英语教学改革[N].光明日报,2004-03-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