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波 周欣欣 许 秀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510405)
单味中药数据库系统式教学应用探索※
谢 波 周欣欣 许 秀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510405)
通过对建立单味中药数据库教学应用研究进行系统介绍,分析中药数据库系统式教学特征,从而说明在现代中药专业教育领域内中应用数据库教学有着极其巨大的应用前景。
数据库;教学;单味中药
新世纪运用数据库系统原理教学是继资源共享实验教学之后的又一大发展趋势,是对学生自主学习环节的提前介入。2001年度中国科学院《科学发展报告》指出:“医药界的前沿科学与学科发展优先领域,是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与实践方法的发展研究”;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化学部也曾就中药科学研究教学组织过学术讨论。发展中药数据库教学是在中药学专业教学课程中的运用,是在中药专业多门课程进行信息研究过程中对大量散在的原始资料进行分析、整理、补充和完善而建立起来的,体现了中药理论语言以及概念的特殊性,单味中药数据库教学的建立和应用为中药学专业教学的提供了较为系统和完备的教案。
单味中药数据库系统实验教学研究主要着重于把理论知识《中药学》《方剂学》《中药炮制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药剂学》9门专业有机结合,运用计算机科学进行教学。计划建立以课外学习构建和组织实施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相互衔接的科学系统的实验教学新体系,并完善了实验教学质量保障机制,从而深化了实验教学改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在大学较短的时间内把这9门课程学好,是比较难的,而现在电脑及智能手机的普及,学生在局域网内就可以免费使用和下载单味中药体系数据库,这样就能在课余时间更主动的学习,更能直观的系统的学到本专业知识,从而为学生的专业知识积累和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单味中药数据库系统式教学法的着眼点在于学生创造能力以及实习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和提高,而不仅仅是获得那些固定的每一味药物的孤立知识。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能使学生实际掌握单位药知识、开发成何种用药剂型、如何诊断等;通过一个个具体而直观的数据使学生能深刻理解这几门课程在实际应用中作用。老师在教学中可以将各种知识揉杂在一起讲授,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实际能力的提高;学生可以从中全面的学习,避免了孤立和片面的理解知识,有助于实际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全面促进。彻底打破空间、时间的限制;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展示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学内容;变革了传统学习方式营造开放性的网上探索学习;节约了有限的教育成开展虚拟教学。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例,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有助于学生增强主体意识,提高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单味中药数据库的数据收集策略是把每个中药的信息粗分为两大块考虑:基本固定不变的数据,如中药名、拉丁名和同种药物的各种异名、形态、性味和归经等属于基本不变的信息;不断在动态变化的数据,如药理、化学成分、功能、剂型、主治及临床应用等在文献中不断有新的研究结果的数据。本数据库的数据收集重点放在后者的动态变化信息。本数据库收集的数据,除了上述,还包括产地、形态、中药照片、原植物照片和图谱数据。
4.1特色单味中药数据库的建立是把《中药学》、《方剂学》、《中药炮制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药剂学》这9门课程优化结合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能够依托于此对这几门课程有机结合来讲授;学生也能在此基础上,不再孤立的学习,而是融会贯通,有利于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该系统可以减轻老师的机械工作量;学生也可以随时随地的自由学习,这也更符合当代大学教学的趋势。
4.2创新点该系统是从教学实践中出发,抛弃了大而全的繁杂数据库;针对教学建立的一个有机数据库。将每味中药的炮制、鉴定等做成具有影像资料的数据库。针对专业加强模拟实际的中药分析能力的训练,注重理论教学与临证实践、药学实践相结合。开创了全新的学习场景—彻底打破空间、时间的限制;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展示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学内容;变革了传统学习方式—营造开放性的网上探索学习;节约了有限的教育成本—开展虚拟教学。
4.3应用价值及推广将单味中药数据库立体成网后,可以制作成课件和讲义,将数据库资料挂在网络上,供在校中药专业的本科生学习,教师和学生均能从中受益。教师在带教能力和教学方法得到提升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业务能力,并促使教师不断地改进教学教案,学生则通过系统的学习知识,较容易的学会掌握中药专业的不同课程的有机结合和提高思维,提高学习效率,更加具有创新能力,为以后工作和学习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因而单味中药数据库系统式教学具备较高的使用和推广价值。
[1]马星光,刘仁权.Access2010中医药数据库实例教程[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3-4.
10.3969/j.issn.1672-2779.2013.08.050
1672-2779(2013)-08-0073-02
张文娟
2013-03-29)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No:20121057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