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效果分析

2013-01-31 07:35赵志华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年8期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赵志华

(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平顶山467000)

中西医结合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效果分析

赵志华

(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平顶山467000)

目的 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疗效,提高临床治疗效率。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96例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辨证疗法。两组均治疗8周后评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5.92%,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2.44%,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脑梗死发病密切相关,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疗效确切,且应用安全,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西医结合疗法;脑梗死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是早已公认的脑缺血标志,大量证据表明TIA一旦发生就意味着这些患者随时面临缺血性卒中的高危风险,对TIA的及时有效干预可明显降低脑卒中事件的风险[1]。笔者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对TIA的发作进行治疗,取得了比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TIA患者196例为观察对象,其中男102例,女94例;年龄35~68岁。所有患者经详细询问病史和神经系统检查,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订的TIA的诊断标准,且入院前每日TIA发作次数≥2次,并查头颅CT或MRI无责任病灶。入选患者均因TIA首次发病入院,同时符合以下条件:①排除高血压危象、消化道出血及凝血功能障碍病例;②无心、肝、肾功能不全;③年龄≤70岁。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8例,观察组中男50例,女48例,年龄35~68岁,平均51.5岁;对照组52例,男46例,女21例,年龄36~67岁,平均51.5岁。两组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病情程度、并发症、合并症及神经功能缺损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抗血小板、他汀类药物应用、控制血压、血糖等常规西药治疗,应用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钙等,奥扎格雷钠80mg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l次。观察组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辨证治疗。药用生黄芪30g,干地龙10g,川芎10g,红花10g,当归尾8g,赤芍10g,钩藤10g,天麻10g,桃仁、丹参各10g,山楂10g,泽泻10g,甘草15g。面红目赤、烦躁易怒、腰酸足软等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证候加代赭石30g(先煎),石决明、夏枯草各15g;头晕重者,肢体乏力,脘腹痞满,痰多等痰浊壅盛证候加用石菖蒲、僵蚕、浙贝母各10~15g。水煎分服,隔日l剂。两组均治疗8周后评效。

1.3疗效评定①显效:TIA发作中止,一个月内无复发;②有效:一个月内TIA发作显著减轻,发作频率减少50%以上;③无效:TIA发作频率无显著减少或较前增加或发生脑梗死。

1.4统计学分析将文中统计及检测所得数据采用SPSS16.50软件包进行相关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U检验,计数资料用例(n)、率(%)表示,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下表1。

3 讨论

TIA是局灶性脑缺血导致突发短暂性、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发作持续数分钟,通常在30min内完全恢复,超过24h常遗留轻微神经功能缺损表现或CT及MRI显示脑组织缺血征象。目前TIA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确。TIA是由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狭窄,血压成分异常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等多种因素导致的脑病急性综合征,其病因主要有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心脏病等。TIA多发生于中老年男性,发病突然,迅速出现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的症状,持续时间短暂,一般为数分钟或十几分钟缓解,不遗留后遗症;反复发作,每次发作症状相似。短暂性脑缺血可分为颈内动脉系统TIA和椎—基底动脉系统TIA[2]。①颈内动脉系统TIA:通常持续时间短,发作频率少,较多进展为脑梗死。常见症状:对侧单肢无力或轻偏瘫,可伴有对侧面部轻瘫,或出现对侧单肢或半身感觉异常。特征性症状是病变侧单眼一过性黑朦伴对侧偏瘫或感觉障碍,主侧半球受累可出现失语。②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持续时间长,发作频率高,较少进展为脑梗死。常见症状多为眩晕,平衡失调、多数不伴有耳鸣。特征性症状:头部转动时跌倒发作,无意识丧失,短暂性全面性遗忘,双眼视力障碍。中国专家达成共识认为应将TIA作为急性缺血性卒中对待,近期频繁发作的TIA是脑梗死的特级警报[3],部分脑梗死发生于TIA之后。

现代医学认为TIA发病机制有以下几种学说:①微血栓学说认为血液分层平流现象可使某一微栓子反复地带到同一血管分支,形成微栓塞并反射性刺激小动脉痉挛,导致脑部区域性缺血,反复出现刻板样雷同症状,栓塞血管内皮细胞受到刺激可分泌大量溶栓酶,使小栓子溶解再通,临床症状缓解;②脑血管痉挛(CVS)学说认为脑动脉硬化狭窄可形成血液漩涡,刺激血管壁发生痉挛,钙拮抗剂治疗TIA有效支持此学说;③血流动力学危象学说认为血管的舒缩功能失调和血液的高凝状态是TIA的因素。TIA按其临床特点分为颈内动脉系统与椎基底动脉,TIA是公认的缺血性脑梗死最重要的危险的因素。因此为了减少脑梗死及控制发作,应积极有效治疗,国内外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预防TIA复发应重视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崮醇血症和心脏病等致病因素的治疗。只有正确治疗基础疾病,降低致病因子等风险因素,才有可能降低TIA的复发率。中医学称TIA为中风先兆,又称小中风[4],属本虚标实之证,即正虚于内,风盛于外。其本虚为气虚或肝肾阴虚,标实为风、痰、瘀血等上扰清窍或痹阻气血经络而发本病。气虚不能行血,是促成血瘀的条件,血瘀阻络,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生逆乱,故元气亏虚,脉络瘀血是TIA的主病机。因此治疗宜从益气活血、化瘀通络着手[5]。本文所应用药方中天麻、钩藤平肝潜阳;当归、川芎、红花活血化瘀;地龙通络;白芍、甘草酸甘化阴缓解络脉拙急;泽泻化痰祛湿,共奏平肝潜阳化痰通络之效。药理研究表明川芎、红花均具有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丹参可改善微循环,促进纤维蛋白溶解,降低全血黏滞度,改善血液流变性及微循环障碍等;泽泻、山楂具有降血脂作用;白芍和甘草相合能够缓解多种痉挛性疼痛,可能也有缓解血管痉挛的功效,因此能够从多个环节改善脑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黏滞性、抑制血小板聚集、调节血脂、对抗和改善脑组织缺氧从而阻断TIA的发作及发展。

总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脑梗死发病密切相关,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提高了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且应用安全,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J].中华神经内科杂志,2010,43(2):149.

[2]吴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57.

[3]黄晓芸,梅志忠,方浩威,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脑梗死关系的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8(1):57-58.

[4]李翠利.中西药联合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4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3):59-60.

[5]李跃.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新进展[J].新疆中医药,2010,28(1):59-63.

10.3969/j.issn.1672-2779.2013.08.036

1672-2779(2013)-08-0051-02

张文娟

2013-03-29)

猜你喜欢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PTGD联合择期LC在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的应用
胆绿素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
无创正压通气在慢阻肺急性发作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大黄总蒽醌提取物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尤瑞克林治疗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观察
氯吡格雷结合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患者发作的临床观察
原花青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道功能的保护作用
细胞外组蛋白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关系的初探
尼莫地平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认知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益气活血、舒筋通络法联合西药干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炎性反应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