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微”媒介与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

2013-01-31 07:13郑桂霞
职教通讯 2013年17期
关键词:媒介思政政治

郑桂霞

近两年来,“微”媒介(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微旅行等)越来越多地被大众认可并在生活被广泛使用,骤然间中国进入到了“微时代”。“微”媒介创造了信息传播的新时代,大学生作为使用“微”媒介的重要群体,其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甚至今后人生的学习、生活、交友、娱乐等生活方式也将随着对“微”媒介的深入使用而发生前所未有的剧变。因此,“微”媒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

一、“微”媒介的特征及新媒介时期大学生的思想特征

(一)“微”媒介的特征

QQ、微博、微信等“微”媒介从根本上改变当下社会信息传播的途径、时空的限制。(1)“微”媒介对使用群体没有限制准入门槛,只要用户具备电脑、智能手机的基础操作知识,就可以下载、注册并立即应用;(2)“微”媒介具有即时性、超地域性。用户只要连接到网络世界就可以随时随地发布或接受信息;(3)“微”媒介具有互动性、多形式交流特性。两个或多个用户可以围绕一个主题采取视频、文字、图片、语音等形式展开互动;(4)“微”媒介兼容于当下最普及的个人电脑、智能手机终端平台;(5)“微”媒介使用户具备了点对点或点对面的特征,使信息传播者和受众者实现统一。[1]

(二)“微”媒介时期大学生的思想特征

1.主观能动性更强。相对于传统大学生思想教育采取的面对面或单一的文字材料形式,及大学生接受信息量有限、获取信息的渠道窄的客观现实,在新媒介时期大学生除了接受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外,通过网络等新媒体接受信息的渠道更宽、接触面更广,能主动的接触到新事物、新思想,主观进行辨别,促使自我学习,便于其更快的理解消化所学内容。

2.更善于表达自我。由于新媒介具有隐蔽性、平等性等特点,使新媒介时期的大学生比起以往的被动谈心方式有了主动表达自我见解的平台,加之新媒介的互动特性,更激发了大学生自我表达的需求,无形中培养了他们敢于表达自我的愿望。

3.依赖虚拟世界,缺乏独立思考。新媒介使现实生活虚拟化,使大学生沉迷于大量信息的虚拟世界,混淆现实和虚拟生活,进而对现实世界的社会现象缺乏系统独立的观察思考,疏于现实社会的人际关系,若现实社会遇阻就会形成巨大的情绪落差。

4.追逐时尚快餐文化,疏远对传统文化的探索。方便、快捷的新媒介只需要敲敲键盘就可以查到所需的答案,但在无形中使当代的大学生不再想到图书馆,失去了对印刷书籍的关注,没有兴趣再提笔写字,更没可能有抒情写信的烂漫。

二、“微”媒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和挑战

(一)“微”媒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

1.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提供了一个新载体。思政教育是一项常抓常新的工作,必须借助一定的载体,利用“微”媒介丰富的内容和互动交流的形式(开设主题网站、思政微博,及时传递社会热点信息,让学生参与思政大讨论等)来加强思政教育工作不失为一种合时的新模式和载体。这种新载体具有以下几种优势:(1)信息发布快捷便利。不仅能在第一时间把当前最重要的信息发布出去,也为学校及时、准确发布突发事件提供新的渠道;(2)信息分享即时。“微”媒介拥有转载和分享功能,集成了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形式,这就促使了大学生经常关注,观看、分享不错的多媒体信息;(3)互动性更强。微博里面包含了大量的热门信息,大学生普遍对热门话题有充分的关注度,发表自己的留言评论、观看他人的留言评论使得信息变得可互动,参与性强。教育者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的“关注”功能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学生内心的变化及在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同时,如果发现学生偏激的言行,教育者可以及时给予引导,这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丰富了思政工作内容。“微”媒介内容更新快,除了新闻之外,还有许多使用者的观点、看法等,各种思想不断交流、碰撞。可以将这种不用面对面的交流方式延伸到大学生思政教育,学生可利用课后时间向教师发表观点、看法,反应问题,这样跨越了课堂空间的限制,消除了学生的顾及。思想政治工作可通过转载主流的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新闻的形式,使得大学生能通过自己微博主页看到相关内容,增强思政工作的时效性。

3.构建了一个预警平台,有助于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网络是一个自由言论、匿名的平台,逐渐成为了大学生倾诉情感的主要途径,关注大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问题和事件,注意事态的过程和发展,要积极给予舆论引导和干预,以全新的方式有效直接地关心学生和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既能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也能增强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使思想政治教育达到“防范于未然”的结果。

(二)“微”媒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1.对传统思政工作模式的挑战。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党团课教育、树立典型、思想引领、感染教育等单一、灌输式方法进行。而“微”媒介的出现,使得信息的传播途径、方式更加便捷,内容与教育者所灌输的信息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现象变得非常普遍,加上网络的虚拟化,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变得缺乏针对性,容易使大学生思想产生混乱。因此,探索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是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

2.对思政工作者的挑战。以前,思政工作者把各类信息进行筛选、过滤,将健康、积极向上的信息传递给大学生,从而达到教育目的。如今,“微”媒介的到来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丧失了信息优势。大学生通过“微”媒介接触到各色信息,致使思政工作者面临不知道大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的困境,更不知道如何开展行之有效的教育。同时,思政工作者还面临着所讲授的信息大学生也许早就知道,而他们熟知的新名词和新鲜事自己却可能闻所未闻的尴尬局面。因此,提高思政工作者自身素质以适应形势的发展,是“微”媒介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的挑战。[2]

3.“微”媒介对大学生健康正确思想观的挑战。“微”媒介在提供有用的知识之余,也存在着大量的负面信息和观念,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巨大的负作用。大学生辨别是非的思想观尚未完全形成,缺乏理性判断的能力,很容易被动地接受这些错误的思想,进一步演变为错误的行动。[3]另外,虚拟世界往往会使一些自制能力比较差的大学生沉迷无法自拔,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因此,“微”媒介对大学生健康正确思想观的形成也构成了巨大的挑战。

三、对“微”媒介环境下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思考

利用“微”媒介的特点,改进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以班级为单位,以专兼职辅导员为纽带,创建“微班级”。辅导员在“微班级”建设中要始终扮演引路人角色,敏锐把握社会和学校热点,通过轻松活泼、健康向上、时尚新颖的话题,实现润物无声的效果;其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提高自我“微”媒介适应能力,为更好的利用“微”媒介与学生进行良性交流互动,开辟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再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探索建立围绕高校、系、班、师生为中心的“微”媒介的体系,加强舆情监控;第四,开展增强大学生思辨能力培训。大学期间是一个人思想体系形成的重要时刻,高校应把培养大学生的思维定势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从源头上着手锻炼大学生理性、客观辨别是非的能力;最后,引导大学生理性有区别的看待虚拟世界和现实社会,合理分配好个人时间、精力在这两方面的比例,提倡更多的参与社会集体实践活动。

[1]夏风云,康艳青.“微”视域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J].文教资料,2012(7).

[2]杨敏.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2(6).

[3]欧阳序华.高职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探[J].职教通讯,2012(35).

猜你喜欢
媒介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书,最优雅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