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软实力培育的认识误区及应对策略

2013-01-31 07:10孙云志
职教通讯 2013年11期
关键词:实力培育院校

孙云志

一、高职学生软实力的内涵

“软实力”(Soft Power)又称“软力量”或“软权力”,与硬实力相对应,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于20世纪80年代在其著作《软实力:世界政治中的制胜之道》提出。软实力原为国际政治术语,指的是各国不仅要凭借基本资源以及军事、经济、科技实力等硬实力参与国际竞争,同时还应运用各国的价值观、民族文化等软实力参与国际竞争。约瑟夫·奈在其2004年出版的《Soft Power-TheMeans to Success inWorld Politics》前言中认为,“软力量是一种能影响他人喜好的能力。”[1]其在2005年第三版《权力与相互依赖》中进一步提出,“软权力是一种通过让他人做他人自己想做的事情而获得预期结果的能力。这是一种通过吸引而非强迫获得预期的能力。”[2]由此可以看出,软实力作为一种精神性力量,它是通过吸引而非强制性改变人们行为习惯的影响力。

软实力从政治学领域延伸至教育、经济等其他领域则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事情。我国高等教育界虽于1993年才引入该词,但我国职业教育界开展对学生就业软实力的培养早在20世纪初就开始了,这功劳则归功于黄炎培先生。他经过深入调研,提出从公民素养与职业道德两个层面来培养学生的就业软实力。因此,高职学生软实力的内涵由人文属性和社会属性指标两个方面组成。前者包括高职学生的核心价值观、道德伦理等,后者则包高职学生的括社会责任感、社会制度规范等。具体而言,高职学生软实力是由职业道德、人格魅力、政治观念、价值信仰等组成软资源和相应的礼仪习惯、语言等要素构成。

二、关于高职学生软实力培育的误解

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转型和行业企业对人才的内在需要,社会对培育高职学生软实力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高职学生软实力培育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似是而非的看法,需加以澄清。

(一)高职学生软实力与硬实力无交集

一些人提到高职学生实力,就是指高职学生硬实力,认为高职学生软实力是虚无缥缈的,以为在职场中打拼只须凭靠硬实力,软实力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其实,高职学生的实力是种综合实力,由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方面组成,从逻辑学观点来看,两者是充分条件和结果之间的关系。可以说高职学生硬实力是其软实力的物质基础,离开了硬实力,高职学生软实力只会是娶媳妇难为无米之炊;而高职学生软实力在相关背景下,是其硬实力发展的“倍增器”,它可以使硬实力得以放大和延伸,发挥“杠杆效应”。因此,如果我们只把焦点放在高职学生硬实力的打造上,那么只会造成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完整性的缺失。在天津职业大学对部分世界500强企业调查报告也显示,“团队精神”等软实力因素成为这些用人单位考察员工的最重要的依据。由此可见,高职学生软实力与硬实有数个交集点,两者是和谐统一的,应坚持高职学生软硬结合的原则,以高职学生软实力的提升促进高职学生硬实力的提高,努力形成高职学生软硬实力共同发展并适度超前的格局。

(二)高职学生软实力培育是可速成的

即使在高职教育界,也存在着高职学生软实力培育是可速成的看法。诚然,高职学生软实力和硬实力培育有些相似之处,然而,片面地将二者培育方法等同起来,笔者认为有失偏颇。高职学生硬实力培育的特点在于其既可借助外力来完成,又可通过交易方式来获取。而高职学生软实力培育方式则不同与前者。高职学生软实力培育是通过其自身建设,并非模仿、依靠外援或交易的方式就可获得的,它需要一个长期性、艰巨性的建设过程,是高职学生在长期摸爬滚打中逐步形成的。因此,我们在高职学生软实力培育过程中,应该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在遵循规律的基础上稳步推进。

(三)提升高职学生软实力是高职院校、学生的事

社会中不少人通常认为,提升高职学生软实力与自己无关,它是高职院校的事情,或者认为是高职学生自己事情。事实上,高职学生软实力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需要动员社会各界齐心协力,忽视其中任何一个组成部分都可能导致高职学生软实力培育效能的减弱,因此,可以说高职学生软实力培育事关社会各个方面。如上所述,作为综合性社会系统工程,高职学生软实力培育应在正确的系统理论指导下,遵循合力推进原则,共同促进高职学生软实力有序提升。

(四)高职学生软实力是不可感知的潜在隐性力量

虽然很多人都知道高职学生软实力是潜在隐性力量,但很多人都认为高职学生软实力是不可感知的。对于他们而言,高职学生软实力是个比较悬的事物,或者认为它是中虚无缥缈的东西,不可与具体存在物相提并论。存有此种想法的人说明对高职学生软实力的认识还有待加强。首先,高职学生软实力具有超强的扩张性和传导性的特征,其对高职学生在职场上的表现影响是巨大的;其次,高职学生软实力是高职学生在社会上感染力、吸引力与竞争力的本质体现,因此,它在人的整个职业生涯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为人们所了解。

三、加强高职学生软实力培育的应对策略

(一)走出认识误区,充分认识培育高职学生软实力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如果对高职学生的培养仅仅局限在“以就业为导向”的上岗所需的专业技能培养上面,那高职学生只会是生产线上的产品,千篇一律而无特色,学生在职场中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和社会培训机构短期培养出来的就业者无明显差异,多的只是专科文凭,而高职学生不可能仅凭这个文凭就可以在激烈的社会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加大对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即个人软实力培养就显得刻不容缓,毕竟综合素质越高的人获得成功机会也越多。由此可以看出,提升高职学生软实力,不仅是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的需要,同时对于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促进高职学生充分就业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发挥各方优势,逐步建立高职学生软实力培养管理体系

一个完整的高职学生软实力培养管理体系应涵盖高职院校、企业、教育主管部门,但目前的现状是,除了少数地方在形式上具备了建立高职学生软实力培养管理体系的条件外,可以说大部分地方的高职学生软实力培养管理体系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高职院校、企业、教育主管部门对建设高职学生软实力培养管理体系还缺乏足够的重视。根据上述状况,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笔者认为,高职学生软实力培养管理体系建设应该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企业、教育主管部门应发挥各自的优势,如高职院校应该组织基于文娱性与专业性结合的各种活动和创设各种培养素养平台;企业应在配合高职院校培养高职学生软实力同时,积极对职场中高职学生软实力优缺点进行评价和收集,并向相关高职院校进行反馈;教育主管部门则应可通过每年度高职学生软实力培养质量报告来发挥指导、监督和评价作用。

(三)强化内部控制,为开展高职学生软实力培养打下良好基础

面对高职学生软实力培养现状,作为高职学生软实力培养主要主体的高职院校应加大自身的控制力度,把加大内部控制建设作为高职学生软实力培养管理的的重要手段和载体,并应在总结高职院校过去内部控制经验的基础上寻求形式和成效上的突破,即要突破高职院校对高职学生软实力培养的大包大揽,逐步引入如麦可思等中介机构对学院内部控制进行审计,从而推动高职学生软实力培养管理内部控制建设水平的提高。

(四)完善制度建设,建立高职学生软实力培养管理长效机制

高职院校要想建立高职学生软实力培养管理长效机制,首先应该强化高职学生软实力培养管理的宣传和领导,让该管理活动涵盖高职学生软实力培养的所有环节,因此,可以说高职学生软实力培养管理是一项多方联动的工程,高职院校应注重建立高职学生软实力培养的精细化、质量化与人文化有机整合,促进高职学生软实力培养管理水平、高职学生软实力培养管理素质的提升,从而保障高职学生软实力培养管理目标的实现。其次高职院校应该将其内控建设与培养管理工作的成效纳入学院年度考核指标之中。高职院校在对其相关系部的考核中,不断完善高职学生软实力培养管理和内部控制指标建设,这对提升相关系部学生软实力培养管理意识与水平至关重要。

[1][美]约瑟夫·奈.硬权力与软权力[M].门洪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美]罗伯特·基欧汉.新现实主义及其批判[M].郭树勇,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实力培育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实力抢镜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王晓晨:逆袭靠实力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