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军
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为课业压力、课业负荷或其他个人心理层次上的因素,以至于有情绪耗竭、玩世不恭及个人成就感低落的现象。[1]对学习没有兴趣或缺乏动力却又不得不为之时,就感到厌倦、疲乏、沮丧和挫折,从而产生一系列不适当的逃避学习的行为。
五年制高职教育是指招收初中毕业生,实行五年一贯制的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为了适应经济建设和生产一线岗位(群)对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需要和职业教育多样化发展需要,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学生应具备必要的基础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扎实的基本技能、综合职业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它的出现给高校的发展注入新鲜的活力,对我国高等教育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但近年以来,随着高校的扩招,普高热的兴起,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生源素质在逐年下降。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学风明显低于普通高职院校。
笔者从事五年制高职教育教学十余年,一直在教学和学生管理的一线,接触到了若干的高职学生,平时和他们进行了大量的交流和访谈。发现五年制高职学生中普遍存在学习倦怠的问题,而且越来越严重。很多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缺乏持久的学习动力,经常逃课旷课,上课睡觉或与人讲话玩手机,与社会青年交往过密,等等。
现阶段对学生倦怠的研究已经比较广泛,但绝大多数是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对五年制高职学生学习倦怠的研究很少,鲜有见之。
五年制高职学生不同于普通的高校大学生,也不同于一般高职高专的学生。他们是由初中毕业后进入职业教育阶段的。大多数为独生子女,来自农村,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太好。年龄基本在15~20岁之间,较之普通高校的教育对象年龄偏小。跟读完高中升入大学的学生相比,五年制高职学生起点低,因为没有学习过高中课程,文化基础知识薄弱,知识结构也不完整。学业成绩不够理想,很少得到别人的关心与赞赏,从而缺乏自信心,缺乏成就感,导致学生容易产生学习倦怠。其次,由于五年制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较长,对学校的管理模式、校园环境、教师教学的方式等等随着年级的升高越来越熟悉,缺乏新鲜感,容易对学习环境产生疲劳,由此也会产生学习倦怠。
由于我国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历史不长,缺乏经验。在课程设置,建材建设等方面很多都是按照学科体系的一套来搞的,没有完全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要求来设置课程。各课程之间的知识衔接不到位,各专业的课程没有形成有机的体系,课程特色难以彰显。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与社会需要和学生需要严重脱节,对专业技能的训练不足,不能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2]在课程设置、教材选用、课程标准的制定等方面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很多学生反映,教材的理论性太强,实用性不够,超出了多数学生的可接受程度。
目前,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财政投入比起普通教育少之又少。绝大多数职业学校的实训设备短缺,实习工位不足,未能体现五年制高职教育技能教学的特色。学生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在实训室和实习车间里训练技能。大量的理论课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丧失,学生感觉学不到技能,这也是导致学生学习倦怠的一个因素。
五年制高职校的教师原本教学任务就很重,还要承担繁重的班主任工作,同时,又有教科研、招生、技能大赛等的压力。因而难以抽出时间研究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单调、满堂灌的教学,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导致学生必然厌烦,同时个别教师专业技能不足,缺乏教学艺术,课堂上是一潭死水,这也助长了学生的学习倦怠的情绪。
五年制高职学生学历提升的机制不健全,道路不顺畅。近年来,虽然每年都有一些少量的“专转本”的计划,但都是升入到普通高校就读,而且基本都是民办本科院校,学费较高,培养目标也完全与五年制高职不同,从学生的自身素质、专业实践、经济状况等方面都很难适应。所以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去不了或不想去。
其次,由于社会对高职教育存有偏见,给五年制高职学生不能以公平的待遇,就业制度不健全,毕业生就业较为困难、就业层次偏低,很难对口就业。导致他们缺乏学习兴趣,感觉学习没有用处,这也是五年制高职学生产生学习倦怠的一个原因。
从政策层面上讲,建议建立健全五年制高职学生正常学历提升的机制,建立一批公办应用型的本科院校或本科专业,甚至是应用型的硕士点,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民办本科院校每年招一些高职生,最后按照学科体系教育他们,与他们在高职受的教育理念截然不同,对他们来讲,这种教育不算成功。五年制高职学生升学以后的教育应该是更高层次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需要的仍然是面向生产一线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培养的目标是掌握更多理论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这样可以极大地激发五年制高职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消除他们的学习倦怠。[3]
同时,全社会应该认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更加关注职业教育的发展,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关心五年制高职学生的成长,给他们以公平的就业待遇,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希望,知道通过学习可以有美好的未来,找到满意的工作,在主观上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消除学习倦怠。
五年制高职的课程设置,应针对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打破学科体系教育的模式,深化课程改革,同时注重课程改革的实用性。在对现有课程进行整合和优化的基础上,要征求行业企业的意见,结合企业生产实际需求,开发出适应时代需求的新课程。
要强化技能训练,改革实训教学环节,加大实习实训课的比例,真正的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适当弱化理论课程,降低理论课的难度系数,以够用为原则。要加强工学结合,进行深度的校企合作。使学生能较早的了解企业,接触社会。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认识到一切成绩的取得都是学习的恩泽,促进他们学习兴趣的提高,从而逐渐消除学习倦怠。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指挥员,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师的教学艺术和业务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五年制高职学生基础差、年龄小的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应改变满堂灌的单调的教学方式,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引领法等先进的教学方法,积极推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认真钻研教学内容,努力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眼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所有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教学艺术,了解高职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心理活动,和他们谈心交朋友。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提升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魅力,五年制高职校的教师应打造成一支专家型技能型的教学团队,使学生通过喜爱老师、崇拜老师而喜爱上专业,喜爱学习。
目前,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学业水平评价只是每门课程任课教师的单纬度考核评价,通过单一的考试或考核进行分数量化,不能全面反映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真实情况和水平,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要以学生应具备的岗位能力结构为载体,以能力评价为中心,以企业实际需求的员工素质和能力为目标,按照准企业化的要求培养我们的学生。要创新举措,积极探索采用新的考评机制。要实行多元化考核,多维度联动,企业、学校、教师包括学生都是考核的主体,实行基础课程模块化考核、专业课程项目化考核,实训课程任务化考核,工厂实习企业化考核,德育课程行为化考核等评价方法,调动社会、企业、学校、家庭等一切因素,在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努力做到全面、客观、公正。同时,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给他们以鼓励、赞赏,使学生不断感到自己在进步,有一种成就感的积累和自我效能感的实现。通过评价机制的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激发出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笔者曾经在一堂专业课上,提问了一个文化知识方面的问题,与本课程关系不大,本不想让学生回答,但一个调皮的学生却主动回答了,虽然回答不太正确,但我还是大大的表扬了一番:“你答的非常好,说明你的知识很广泛。”他听了很高兴。以后我惊奇的发现,这位同学上课听讲越来越认真,学习成绩也逐步提高。作为教师,不能吝啬你对学生的表扬和肯定。教师的一句表扬、一个赞许的眼神都能给学生以信心、以启迪、以进步,甚至能改变他的一生。
学生生存的校园环境以其不可抗拒的力量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良好的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能很好的调节和激励学生的思想行为。五年制高职学生的课余时间较多,学校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以寓教于美、寓教于乐的形式,鼓励学生参加,增长学生知识,陶冶学生情操,让校园充满浓厚的的学术氛围和活泼健康的文化气息,消除五年制高职学生由于学制长而带来的环境疲劳。
同时,要从一年级就开始帮助学生搞好职业生涯规划,从在校期间每学期的学习目标到将来工作的远景目标进行规划,以及要达成这些目标所要采取的措施和付出的劳动,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消除学习倦怠。
五年制高职学生学习倦怠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甚至是多种原因交叉出现的,要逐渐消除学生的学习倦怠,关键在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教育工作者要针对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寻求社会、企业、学校、家庭等多维度联动,多种措施并举,达到“文化引领,专业支撑,技能强身,素质提升”的培养目标,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1]连榕,杨丽娴,吴兰花.大学生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状况及关系[J].心理科学,2006(1):47-51.
[2]韩艳荣,夏倩.我国高职学生学习倦怠问题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36):191-192.
[3]王翠荣.高职学生学习倦怠的状况研究[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8(3):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