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重阳思想在养生理论中的重要性

2013-01-30 11:12刘焕兰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3年8期
关键词:夏养阳平阳营卫

童 玲 刘焕兰

论重阳思想在养生理论中的重要性

童 玲 刘焕兰

中医学发展长久,流派繁多,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不同的医家各有偏重或重阴或重阳。“阴阳自和者,必自愈。”虽然各派医家治病侧重不同,但均以人体达到阴平阳秘做为治病的最终目的。各种治疗手段,不过是促使人体自身获得阴阳自和而自愈的能力。这种直接促使机体自愈的能力实为阳气的重要功能。本文欲通过中医名家对阳气的认识及理论阐释,来论述顾护阳气在防病养生中的重要意义。

阴阳学说;顾护阳气;阳气运行;养生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学术理论中的重要部分,随着阴阳理论的不断发展,其哲学思想也逐步渗透到了医学领域中。《黄帝内经》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中国古代医家治病、强身均十分重视机体阴平阳秘的状态,认为只有在此状态下人体才能健康无病。

1 古代医家对阳气在防治疾病中的认识

论至古今,很多医家误认为重阳为重点提升人体阳的属性,不论何种病症均以补阳为治法,其实重阳之重乃重视之意,并非指过度使用温补之品。以重阳为主要思想的医家重视的是阳气的调护,在注重阳气量足的同时更看重阳气的正常运行,确保阳气的功能在机体内正常运作。这是重阳思想的关键所在,也是历代医家坚持并提倡重阳防治疾病的重要原因。

1.1 六经辨证重在护阳东汉时期,张仲景创立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写下对后世医家均有巨大影响力的《伤寒论》一书。《伤寒论》第五十八条:“阴阳自和者,必自愈。”认为只有阴阳自和,则病能自愈。在方药的创立上,张仲景重视顾护阳气,除了在外感致病中创立麻黄汤、桂枝汤等方剂外,还创下了众多温里、救急的名方,如理中丸、小建中汤、吴茱萸汤、四逆汤等。张仲景的重阳思想贯穿在整个六经传变的疾病中,用以恢复人体阳气的功能。张仲景创立如此多调补阳气的方剂,实为重阳思想的体现。

1.2 阳常有余并非真阳有余“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是元代朱丹溪重要的学术思想。其依据“天人相应”的观点,认为人体同天地,长期处于“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状态。而朱氏的“阳常有余”非指真阳有余,而是指各种因素的刺激,导致人体阴精相对耗伤,引起肝肾相火妄动,火从内生,表现出的虚热之象,看似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则指肾中所藏阴精难成而易亏[1]。朱氏在治疗病患时重视元气的恢复,虽未明确提出要重视阳气的顾护,但“气属阳,血属阴”,恢复元气是为了恢复人体阳气的功能活动,亦可作为重阳思想体现。

1.3 阳非有余明代张景岳虽师从朱丹溪,但却创立了“阳非有余,阴亦不足”的观点,非常重视阳气的调护。根据其《类经附翼•求证录•大宝论》中的内容,第一,张氏通过三辨,即“形气之辨”、“寒热之辨”、“水火之辨”来辨明阳和阴属性的区别。只有阳的属性才能推动五官、五脏的功能活动,若阳脱但留阴于一身,便毫无生机。第二,张景岳结合《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女子、男子的形体、天癸会产生盛衰变化的原因,指出“阴以阳为主”,阴气的生成和衰败,都有赖于阳气的功能。第三,其结合《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中“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等相关内容,指出“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表明阳气的充盛对机体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2 养生应重于调顾阳气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日,人们越来越重视生命健康以及生活质量,养生便成为人们更高层次的追求。然而想要真正的做好养生,就必须要抓住获得健康的根本原因,那就是阴平阳秘的机体状态。只有阴阳平和,才能辟邪不致。“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想要维持正常的机体状态,调顾阳气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2.1 阳之重先于阴首先,《黄帝内经》有言:“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对于机体的健康而言,阴阳以这种平秘互生的状态最为适宜,但从阴阳的功能作用而言,“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只有有了阳的致密于外,才会有阴的固守于内,从而达到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第二,《类经附翼•求证录•大宝论》亦云:“若其生化之机,则阳先阴后,阳施阴受。先天因气以化形,阳生阴也;后天因形以化气,阴生阳也。”首先,虽说后天因为摄取食物才能使得阳气生,但若没有先天之阳,不只是后天之形无法得到补充,就连先天之形亦无可生之机。其次,无论生化之机是由阳生阴或是由阴生阳,该化生的过程均需要通过阳气的正常运行、正常功能的表达,来推动生化过程的实现。“生化之权,皆由阳生”,这正说明,形体的成长、充盛、维持都要依赖阳气功能的作用来充养。可见,阳气对于人体的生长壮老有着直接的能动作用。

2.2 阴平阳秘依赖阳气通畅的运行阳气能否在体内顺利通畅、周而复始的运行以表达功能,是决定人体能否达到“阴平阳秘”的前提条件。而阳气的运行规律,在营卫之气上,有部分具体的体现。“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卫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这是营卫之气在体内运行的过程。首先,从气血角度论,“气属阳,血属阴”,营卫之气均是气的组分,属阳。只有营卫之气的正常运行,才能促成机体阴阳的相互接续,使生命机能不断维持和延续。第二,从营卫角度来阐述阴阳,营气属阴,卫气属阳。同时,营气和卫气自身也分别由阴阳两分构成,即营中有卫,卫中有营[2]。正如张景岳在《类经》中言:“营中未必无卫,卫中未必无营,但行于内者便谓之营,行于外者便谓之卫,此人身阴阳交感之道,分之则二,合之则一而已。”虽营卫自身可分阴阳,但营卫温煦、营养、护卫抗邪的作用,始终要依赖营卫自身阳性能动的一面,推动、升发、向上的功能才能发挥作用,继而维持人体正常成长。所以,只有使阳气正常运行,才能使人身强而无害,辟邪不致,健康长久。

2.3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根在调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观点是《黄帝内经》中论述养生之法的重要理论。对这句话的理解,历代医家均有所不同,可有字面上春夏应顺应生长之气以养阳,秋冬收藏以养阴的见解,也可有王冰的阴阳互制论,张景岳的阴阳互根论,张志聪的内外阴阳虚盛论[3]。但无论是哪种理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实质均是为了调整阳气的运行,从而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4]。《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中云:“春三月,此为发陈”,阳气始生;“夏三月,此谓蕃秀”,阳气生发至最盛;“秋三月,此谓容平”,阳气开始收敛;“冬三月,此谓闭藏”,阳气渐渐潜藏。阳气的运行规律便是春夏生长,秋冬收藏。天人合一,人体阳气也谨遵其法,健康却病。所谓“春夏养阳”,是指春夏之季时,应顺应阳气的生长,将阳气表露于外;而“秋冬养阴”,并非指秋冬时节要大补阴气,而是指应逐渐将春夏外露的阳气收敛封藏,顾护阳气,防其耗散[5]。当阳气收敛后,机体会因此表现出安静内敛的状态,与天气相通,表现出阴的特性,这便是“秋冬养阴”的本质,同时也体现了阳气本身及其规律的运行在维持机体健康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既是要人调整自身阳气的运行规律,以养生延寿。一年之中,阳气的循行也就遵循着此生长收藏之势循环往复,人体只有做到使自身阳气与自然界阳气的循环规律一致,才能做到养生却病,益寿延年。

综上所述,重视阳气的调护,遵循阳气的运行规律,不损伤阳气或使之过亢,才能使人体达到相对的“阴平阳秘”,使身体康健,最终达到养生防病而达天年的目标。

[1]李洪斌,余强,张秋莲.浅析“阳常有余”之争对临床诊疗和养生的指导意义[J].中国民间疗法,2007,15(3):3.

[2]孙广仁.论“气分阴阳”对中医学气学理论的影响[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1):12.

[3]王洪图.内经讲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72.

[4]唐华伟.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实质是调理阳气的运行[J].四川中医,2006,24(7):28.

[5]林嬿钊,杨志敏,雒晓东.李可“春夏养阳,秋冬固阳”养生思想探讨[J].中医杂志,2011,52(13):1164.

R212

A

1673-5846(2013)08-0046-03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广州 510006

童玲,女,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养生理论与方法的应用研究。

猜你喜欢
夏养阳平阳营卫
基于营卫理论对中医护理的初步探讨*
《黄帝内经》对周围神经病的认识及启发❋
春夏养阳勿上火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an inductively coupled RF plasma cathode
Masterpieces 佳作
?被误解的“春夏养阳”
驰骋西北的平阳商帮
近30年《黄帝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理论研究进展*
论营卫与气血关系❋
王新志教授论张仲景营卫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