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万美元”意味着什么?

2013-01-30 10:29年似水
浙江经济 2013年9期
关键词:城市化浙江人口

年似水

“过万美金”在佐证我们基本实现了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小康社会目标的同时,更意味着我们进入到一个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现代化浙江的新阶段

2012年,浙江人均生产总值(GDP)达到63266元,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已迈上了1万美元(10022)的大台阶。为此,《浙江日报》还专门组织了一个圆桌会议,请来省里的各路专家学者,研讨了一番其中的意味,并分析了我们需要面对的机遇和挑战。

对于人均GDP“过万美元”,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不可盲目乐观。除了国家和区域经济的不同以外,我们的含金量还不够高。有专家在对10个国家数据做出的比较分析表明,人家的人均GDP大体和人均工资水平相当,但到了我们这里,却只能打个六到七成的“折扣”,还有不少“水分”。

但是即便如此,到了这个份上,和当年小平同志提出的全国“三步走”战略部署的“第一步”,也即解决所谓的“温饱问题”,以及“第二步”,也即总体上实现小康(人均800美金)的目标相比,也算是鸟枪换炮、不可同日而语了。若是和浙江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人均6000美金的“提前基本现代化”目标相比,也可以毫不犹豫地说,这个台阶我们同样已经大踏步地跨越过去了。

但我们还不能以此妄称,浙江已提前基本实现了现代化。现代化是一个综合的、动态的目标。单一人均GDP指标固然重要,但毕竟还不能一枝独秀、“一树擎天”。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两富”现代化浙江目标相比,更尚有多领域的指标存在相当距离。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两大结构性指标:一是产业结构的三次产业比重,二是人口社会结构的城市化比率。

先来说说前者。产业结构最粗线条的表达,无非是在当年GDP的总量产出中,以农业为主体的第一产业,以工业和建筑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还有剩下的以所有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各自以什么样的份额作出了贡献。第三产业不但应当成为“老大”,而且块头总得占到GDP总量的70%以上。

之所以会发生这么一个趋势性的变动,是因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大量占用和消耗物质及体力资源的一、二产业,会被大量依靠和使用精神及智力资源的三产所替代。在传统的制造向高端的创造转换的进程中,越来越多的研发设计和品牌销售,会从传统的工业生产中分离出来,转化为生产性的服务业。而与之相匹配的,则是本地的加工制造向更低一个发展层级地区的“梯次转移”。

再来说说后者。人口结构最粗线条的表达,无非是在当年一地区的社会总人口中,长期(譬如起码在半年以上)稳定地工作和生活在城市、并且能够平等分享市民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的城市化人口所占的比率。城市化人口不但应当成为“老大”,而且“块头”总得占到社会总人口的70%以上。

之所以发生这样一个趋势性的变动,是因为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大量的农村人口会离开耕地,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以“土里刨食”为生了。他们会怎样改变自己的命运?那就是转移到城市,在城市经济的二、三产业谋得新就业的岗位和工资性收入。农村人口的迁徙所做的减法,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所做的加法,这里外里一折腾,就是城市化率的快速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因为接受城市文明的熏陶而赢得了自身素质的大幅提升。

这两大结构性指标的顺向变动和70%以上的底线跨越,几乎成了是否实现现代化的另一种“门槛”制约。这和单一的人均GDP指标相比,更能体现出现代化的质量和水准,更具有真实性和科学性。

当然,除了上述两大结构性指标的硬制约以外,人文建设和生态建设也必将构成为未来浙江现代化进程中的两个最大的挑战。发展和增长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能否做到“以人为本”,能否在满足人的物质需要以外,做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至于生态文明的建设,不但本身就是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从代际公平的意义上,实现了中华民族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过万美金”在佐证我们基本实现了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小康社会目标的同时,更意味着我们进入到一个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现代化浙江的新阶段,进入到了一个经济综合实力持续增强、人民生活品质持续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持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新阶段,进入到一个加快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科教人才强省和法治浙江、平安浙江、生态浙江的新阶段!

猜你喜欢
城市化浙江人口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经济学研究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
中国早期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浙江医改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