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文锋
(供稿: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近期国内多处知名旅游景区涨价,其中湖南凤凰古城于4月10日实施进城就收148元通票的做法,在媒体和网络上持续发酵,饱受非议。近几年来,每逢假期民众集中出行时景区门票就会成为焦点。景区为何纷纷陷入靠门票敛钱的怪圈值得深究。
从旅游业发展来看,与国际上旅游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的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长期以来,“门票经济”因其“投入少、产出大”而成为景区发展的依赖。虽然“门票经济”有许多理由及合理性,但深层次反映的却是景区体制机制的落后、景区发展模式的落后、景区经营水平的低下。这种依赖症不利于景区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更不利于中国旅游业的转型升级。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旅游已经成为人民群众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旅游业要成为支柱产业,必须加快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必须重视广大旅游者的需求和满意度。“门票经济”绝不是旅游经济的全部,对“门票经济”的依赖不利于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日益高涨的以自然资源为主的景区门票,也不符合旅游者的需求,更不能使人民群众满意。旅游业必须要跨越“门票经济”这道坎,才能满足广大旅游者的需求,才能达到中国旅游发展的目的,才能科学、持续健康发展。
跨越“门票经济”的出路在哪里?首先,应改革和创新景区管理体制机制,厘清景区资源属性并分类管理。属于公共资源的景区,应该突出资源保护和社会效应,加大政府投入,在《旅游法》框架下,控制门票的持续上涨,并逐渐降低门票价格,直至免除门票。旅游及相关部门应该反思景区申遗和A级景区评定的目的,加强对景区的正确引导,避免申遗和A级景区的评定成为景区门票上涨的通行证。同时,应该加大旅游产品供给,改变结构性短缺,开拓公共休憩空间,充分体现旅游为民惠民的发展愿景。
其次,地方政府及旅游相关部门应该树立科学发展观,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旅游业是一个带动性很强的产业。我国旅游业增加值已占GDP的4%以上,且与旅游相关的行业超过110个。有研究表明,旅游业1元的直接收入隐含着6.8元的间接收入。可见,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是一个庞大的产业。旅游业的开发,绝对不仅是门票收入的开发。无论是美国、欧洲、日本,还是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旅游点基本都遵循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免费或低价,游乐景点合理收费的原则;旅游业都是靠延展产业链、开发周边产业、完善服务来吸引游客、提高经济效益的。在国内,杭州西湖景区免费开放带动旅游经济的良好发展可谓经典案例。同时也充分说明,打破“门票经济”是提高旅游经济的可选之路。虽然西湖景区的发展模式不可复制,但是,这种发展理念恰恰是目前众多地方重视旅游业发展所必须的。关键是地方政府要克服短视与自利,调整旅游模式和旅游产品结构,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从而推动“门票经济”真正向“旅游经济”转变。
最后,景区的经营管理者应该更新景区发展理念、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不可否认,现阶段大多数景区需要靠门票收入来保障景区的维护、运营,但门票上涨是不可持续的,长此以往,会增强游客的反感情绪和负面的社会影响。景区经营者应该学会“放水养鱼”,而非“竭泽而渔”。应该在创新景区旅游产品、旅游活动和深度服务方面下功夫,提高景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非一味追求门票价格的上涨。许多旅游大国景区门票收入在其运营收入中占比不大,景区运营主要依靠的是政府补贴和拓展性经营及服务。较低的票价背后是吸引游客流连忘返产生的巨大消费和地方政府客观的税基。虽然,国内景区运营经费目前不可能学欧美等国家公园那样由政府财政支撑,但是,可以像这些旅游业发达国家那样,重视旅游衍生产业的开发。旅游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文化形态。国内的大多数景区恰恰在文化方面建树不多。景区的发展可以有很多种模式,景区的经济收入有很多的来源,克服“门票经济”的依赖,有许多路可走,走出门票经济的怪圈,则要看经营者的眼界和胆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