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可人
(供稿: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
环境安全事件近来接二连三发生。年初以来全国东部大范围地区持续出现雾霾天气,3月中旬上海和嘉兴发生较大规模的死猪事件,3月底以来H7N9禽流感肆虐扩散。一桩桩事件波及范围和造成影响逐步扩大,未来态势及更深远影响仍难以预测,令人忧心忡忡。
生态系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有机整体。我们生活在以城市和农村为主的生态系统中。这个系统中丰富的水、空气、土壤,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等自然资源,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任何有损生态系统的行为,都将通过多米诺骨牌似的连锁反应,最终反作用于我们自身。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桐庐南堡大队被特大洪灾夷为平地就是一个惨痛案例。由于早年对分水江流域森林植被过度砍伐,导致沿岸地区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每遇洪水,下游地区必遭灾害。1969年7月5日,受分水江洪灾袭击,桐庐南堡大队231户房屋全部被洪水冲走,200余人在洪灾中丧生。此事发生后,当地有关部门着力防洪抗灾建设,特别是分水江水利枢纽工程的建成,在南堡当地河段形成了总库容量1.85亿立方米、水库坝顶高52米的人工湖,有效改善了流域生态环境。
科学家预言,生态危机将成为21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最大危机。伴随城市化、工业化的深入推进和人口爆炸式增长,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已经实实在在地摆在我们面前。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应对种种现实问题的必然选择,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浙江应从三个方面入手,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理念到行动的全面落实,着力构建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的文明发展形态。
——转变发展理念,从改造自然到尊重自然。改造自然犹如“双刃剑”,用力过度弊大于利。例如,在新型农业化和新农村建设中,一些地区主张用城市的办法改造农村,用工业的办法改造农业,这非但不能萌发生态文明,还会加剧人与自然的对立和冲突。
应坚持因地制宜、顺势而为,科学稳妥推进各项开发建设。这里的一个关键是以生态环境承载力为准绳,合理确定各类人为活动的规模。例如,农业、养殖业既要坚持规模化的方向,又要充分立足当地的生态承载力,不可以盲目扩大规模、提高密度。又如,城市人口规模要合理控制,既促进城市发挥最佳规模效应,又不至于因过度拥挤而导致城市病、降低城市运行效率。
——转变管理方式,从碎片管理到系统化常态化管理。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法规仍存在“碎片化”特点,由此造成在面对生态安全事件时,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状况。例如,污染控制和节约能源的法规相对独立,由此产生不少为控制污染而忽略节约能源,为节约能源而弱化环境保护的问题。同时,管理体制条块分割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生态文明建设合力的形成和发挥。
当务之急是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系统化设计和齐抓共管格局。要通过整合政策法规,形成环保、财政、税收、医保等相关领域不断深化、拓展的体制机制体系。要通过整合力量资源,形成环境、卫生、农林、公安、司法、劳动保障、信访等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合力,要通过整合信息资源,建立全面覆盖、动态跟踪、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生态文明综合信息系统等。
——转变发展模式,从注重经济总量到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以浙江为例,由于长期来制造业低端锁定,导致浙江经济增长相当程度依靠大投入来实现,不利于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制约浙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要加快转变粗放的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创新发展。一方面要淡化山区GDP、地方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经济指标考核,另一方面要强化居民幸福指数、人均寿命,以及涉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指标的考核,确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把各级领导的政绩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安全、身体心理健康结合起来。
李克强总理在3月17日答记者问时明确表态,对于当前严峻的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本届政府将以更大的决心和更大的作为进行治理。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各方共同努力,环境和食品安全状况一天会比一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