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栖霞区委党校课题组
(中共栖霞区委党校 江苏 南京 210046)
和谐社会、幸福栖霞建设的根子在基层、触角在村居,只有“向下看”才能“上得来”,村(社区)党组织作为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承担着“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重大职责和使命,而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的能力素质、履职水平如何,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上述四个方面的任务落实得如何。“强基固本”的关键就是要牢牢抓好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的履职能力。
栖霞区目前共有9个街道,98个村(社区),与栖霞亦工亦农亦商的经济社会发展结构相对应,栖霞的村(社区)类型多样,状况不一。除建制村外,社区的类型涵盖了村居合一社区、厂居社区、纯商品房社区、经济适用房社区等几乎所有形态。通过对栖霞98个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基层工作经验丰富。据统计,98个村(社区)书记中,任现职超过10年的达23人,占比23.5%,进入村(社区)领导班子超过10年的达55人,占比56%,更有一批像高广林这样在基层一线工作30年以上、经验丰富、群众爱戴的老书记。他们长期工作在村(社区),奉献在群众身边,积累了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在群众中建立了较高的威信,是党和政府的一笔宝贵财富。
二是年龄结构相对合理。从干部年龄结构上看,30-40岁的村(社区)书记占8%,40-50岁的占42%,50-60岁的占42%,有37.8%的书记兼任村(居)委会主任,既有实际经验很丰富的老同志,又有工作有成绩的中年骨干,还有冲劲十足的年轻人,基本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的梯队结构。
三是学历层次整体不高。从学历来看,尽管多年来,我们一直重视村干部的学历培训,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大多数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仍为高中学历,还有少数仅为初中学历,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学历整体不高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
四是来源层次趋于多元。很长时间以来,栖霞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主要是依靠本土培养,社区党组织书记也大都是从原来的村干部转岗而来。近年来,各级党务政府选派和选拔大学生村官、街道机关科室正职担任村居书记的力度越来越大,目前,栖霞已有3名大学生村官、3名公务员和10名事业编制的干部在村居担任党组织负责人,使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的来源趋于多元。
近年来,栖霞区委十分重视村(社区)党组织建设,在提升基层党组织书记履职能力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先后实施了“千名村官培训工程”、“村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双提升”培训行动,选派了近20名村居书记赴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等地学习考察。专门下文明确村居“两委”班子负责人离职离岗待遇,将有一批村(社区)书记可以享受街道副调研员的离岗待遇,并通过公推公选竞岗,将8名事迹突出、表现优异、群众公认的村(社区)书记选拔到区管副职领导岗位,极大地激烈了基层书记工作的热情。但从整体上也要看到,由于文化、学历、眼界的限制,部分村(社区)书记的能力素质与上级组织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一定的距离,在引领村居发展、带领百姓致富、建设和谐社会等各个方面还面临着突出的现实难题,迫切需要组织关心,提升其履职能力。
一是带富能力面临新形势。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村级经济发展走向市场化、迎接现代化。而有些村党组织负责人的思想观念、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还没有发生转变,不通晓现代农业的理念和技术,不善于把握现代农业市场信息,不想法拓展村级经济发展多元通道,没有起到引领群众共同致富的作用,村级集体经济也长期处于勉强维持状态,依靠上级的资助和四处“化缘”度日。二是推动转型面临新要求。部分村和村居合一社区过去依靠出租土地厂房、兴办小型工厂等方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目前土地、环境资源制约及人力资源成本不断攀升的形势下,转型升级步履艰难,进一步发展陷入僵局,但村党组织负责人在寻找突破口上方法不多、点子不新,落于人后。三是解决就业面临新压力。城镇化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释放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我区承载市区发展建设的多个经济适用房小区也集中了大量的低收入人群。如果不解决好就业问题,不仅群众的收入得不到提高,还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目前,我区做得好的村(社区)已经初步形成了科学的技能培训机制和就业渠道,但有的村(社区)在这方面的工作相对迟缓。
一是不能正确处理党组织与村(居)委会的关系。党组织是一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核心,村(居)委会是村民居民的自治组织,村(居)委会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工作。然而,在现实中,部分党组织书记对二者的职能界限划分不清,不会统筹协调党建资源和自治资源,一方面影响了党的核心领导作用的发挥,另一方面也不利于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二是不能正确处理党组织与社会组织的关系。当前,社会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各种社会组织、民间力量介入村(社区)公共事务和社会治理。党的十八大也明确提出,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书记对此有无清醒认识、能否积极跟进,决定了党组织能否带领各类民间组织,团结协作,做好各项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能否保障人民切实享有民主权利。三是不能正确树立服务意识。党和政府正在着力构造服务型政府,建设和谐社会,时代要求要寓管理和领导于服务之中,村(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纽带,肩负着服务一方百姓的责任。少数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不能做到深入联系群众,工作凭经验,服务不到位;有的不注重自身形象,集体资金使用中非生产性支出较大。这些现象给党和政府的形象抹黑,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牢固树立服务群众的思想和意识。
一是维稳压力不断加大。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的重要职责,只有做好不稳定因素的排查调处,依靠教育疏导、政策法规宣传,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才能把各类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解决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部分村(社区)书记或由于工作经验不够,或因为工作作风不实,在群众中缺乏威望,对于民间的矛盾不能有效地予以处理解决。矛盾纠纷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往往酝酿发酵形成社会事件,使维稳定工作陷于被动。二是突发事件提出挑战。转型期社会利益主体、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日益多样化,社会关系和利益关系日益复杂化,个人与个人之间、集体与个人之间、各类主体之间的利益,长期的、中期的、短期的利益,发展和稳定的利益等等,相互交织,相互交错,矛盾处于多发期、凸显期,协调各方利益、解决矛盾冲突的任务越来越重,各种突发事件呈多发态势。有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不做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对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不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和及时解决。面对突发事件和急难情况,应急和应对能力不强,茫然无措,不能及时拿出解决措施和办法。三是政策贯彻需要统揽。近些年,各地出台了不少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政策的稳定性、延续性不够,部分群众想不通。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应吃透上级政策精神、在法律法规和政策允许的框架内灵活处置,既树立党和政府的威信,又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做不到这一点,往往老问题还没解决,新问题又不断出现,不仅工作做不好,也难以在群众心目中取得信任。
一是科学评价倒逼能力提升。栖霞区村(社区)基础条件、发展情况不同,只有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才能正确评价党组织书记的履职能力。建立分类考核体系。各部门、街道应在了解基层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分类型科学制定村(社区)的各项发展指标,例如,农村社区重点考核新农村建设相关指标,经济适用房社区应把维稳就业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而商品房社区则应注重社会管理与服务职能。让绩效考核既能够充分发挥目标的导向激励作用,又能立足实际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改进任务指标层层分解做法。税源经济、招商引资层层下达任务,层层分解指标的做法,虽然减轻了部门和街道的压力,但也分散了村(社区)书记立足本社区实际科学发展的精力,使得各个村(社区)不得不想法“做”数字、“挖墙脚”,从整体上看得不偿失。因此,各个指标不仅要看数字,而且要看质量,防止弄虚作假,玩数字游戏;税源招商应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竞争,避免内耗和相互拆台。严格落实责任追究。一方面要依靠责任追究与问责制度,推动干部在压力下不断进步,另一方面采用多种激励措施,如干部使用考虑社区发展主要指标、保障参加学习培训经费等,以促进主动学习和提高。
二是按需培训补齐能力短板。把强化培训作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能力提升的重要环节和关键任务。毫不放松狠抓党性教育。履职能力的三个层次(即观念、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能力与素质)中,观念、态度与价值观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没有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基本态度,没有高度的责任感,再高的知识水平、再强的工作能力也不可能推动一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纪检、组织、宣传部门、党校和各街道应不失时机地开展党性教育,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将最新的理论成果和政策精神传达到最基层,融入到基层书记头脑里。因地制宜强化差异培训。村(社区)发展的侧重点不同,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个体能力短板各异,因此村(社区)党组织的能力需求也不尽相同。涉农社区的书记,其能力需求聚焦在发展现代农业上;经济适用房社区的书记们则更关注稳定、就业、社会保障等工作。因此,有针对性地分类开展专题培训十分必要,建议按照社区类型、发展重心分类组织村(社区)书记参加专题培训,既可以讲深学透,也便于开展交流,满足个性化、差异化的培训需求。着眼实效创新学习形式。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使很多基层干部感受到“本领危机”,迫切需要提升能力来应对日益复杂的局面。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专题讲座之外,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村(社区)书记到我区发展较好的村、社区学习好的做法,到各地发展较好的村、社区参观学习,交流发展经验,能够更好帮助基层带头人开阔眼界、拓宽思路。
三是健全机制推动能力提升。强化村(社区)干部队伍建设,还需要更加完善的制度设计予以推进。储蓄干部后备资源。坚持党组织书记与后备干部队伍同步抓,真正做到放开视野选、拓宽渠道育、坚持标准用、赋予重任压,建立较高素质的党组织书记“蓄水池”。将大学生村官、致富能手、管理专家、科技专家、复员退伍军人等群体通过教育培训、考试考核择优纳入后备干部资源库,从源头上解决这一问题。加大任职横向交流。关心和解决村(社区)干部成长与出路问题,鼓励党政机关干部、科研教育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优秀人才到村(社区)一线挂职任职,让干部在横向交流中创新思维,推动地区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完善落实保障机制。健全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任职保障和离岗待遇机制,争取政策支持,落实并完善薪酬和激励制度,进一步提高基层党组织书记的岗位吸引力,让更多的优秀人才愿意来、留得住、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