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 帅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 人力资源部,江西 井冈山 343600)
中央苏区时期的教育思想和原则
□宗 帅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 人力资源部,江西 井冈山 343600)
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进行了治国理政的伟大尝试,而教育事业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党和苏维埃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苏区的教育事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制定了明确的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革新了陈旧封建的教育思想和原则,创办了许多宗旨明确、切合实际、强调政治化和军事化的学校,使得干部、士兵和群众的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为革命输送了大批人才,也为发展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苏区教育;人民大众;思想;原则
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华苏维埃政府在以瑞金为红色首都的割据区域内掀起了一场“红色风暴”,进行了局部执政的伟大尝试。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年,但在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一系列方面都取得了不凡的成就,初步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治国安邦的卓越才能和坚强决心。仅教育方面就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对当前我们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具体说来,中央苏区时期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其鲜明主旨和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中央苏区时期的教育方针是“大办教育和办大教育”,办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政府对教育工作高度重视。
(一)成立教育机构,加强教育立法,高度重视教育工作
中国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从各个方面予以关心,形成合力。一是建立与健全各级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之初,就设立了教育人民委员部。教育人民委员部下设和管理着成人教育局、社会教育局、初等教育局、中央剧团、高尔基戏剧学校、中央发行部、中央农业学校等机构。1933年4月,临时中央政府颁布《省、县、区、市教育部及各级教育委员会的暂行组织纲要》,文件第四条规定:“省、县、区教育部长、市教育科长及乡苏维埃之下,均须建立教育委员会”。[1]P67二是毛泽东、张闻天等党和苏维埃的领导人先后针对教育工作作出了一系列的批示,并亲自主抓教育。如1934年,毛泽东在“二苏大会”上所作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与人民委员会对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就阐释了“苏维埃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即“是厉行全部的义务教育,是发展广泛的社会教育,是努力扫除文盲,是创造大批领导斗争的高级干部。”[1]P20三是加强了教育立法和形成了教育分级管理的体制。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成立之后不久,便立即着手进行这一工作。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先后制订和颁布了《教育行政纲要》等二十二个重要文件。此外,临时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还先后发布了“省、县、区、市教育部及各级教育委员会的暂行组织纲要”、“小学校制度暂行条例”等条例规定。这样就使得当时的教育工作有规范,有章法,有效率。当时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既分了管理的层级,又分了教育的类型,具备了现代化教育的雏形。四是有一大批优秀的人才投身于教育教学工作。如党内著名的革命家、文学家瞿秋白担任了教育人民委员部的部长、老教育家徐特立以及沙可夫等人都担任过副部长。
(二)保障经费供给,倡导尊师重教,创办各类学校
国家办教育,有利于集中有限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统筹整合各类资源,形成办大教育和办好教育的合力。当时苏区创办了许多学校,在教育经费、校舍、教员等方面都充分考虑,积极筹措,给予一定程度的保障。一是积极创办各类学校。中央苏区时期的各个学校基本上都是由苏维埃各级政府创办的,还有一些是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一些机关创办的,这些学校主要以培养培训政治干部、军队干部和各类专业人才为目的。此外,在义务教育和社会教育方面,创办了大量的列宁小学和成人识字班、扫盲班,中央苏区少年儿童的入学率远远高于国统区。二是经费基本上由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承担,学校的募集和学生的自筹只占很小的比例。如《沈泽民苏维埃大学简章》第十一条规定:“学费膳费书籍纸笔费由学校支给。被服及其他日常品用(如碗筷等)由学生自备。”[1]P227高尔基戏剧学校、中央农业学校也无不是如此。有些学校如江西省苏维埃干部学校招生时,连学生来省的路费都规定了“由当地政府负责”[1]P233。三是保护学校,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临时中央政府曾发布第15号命令,要求“非在特殊情形临时需用的情况下,不得占据学校房屋及搬移学校器具,以免妨碍学校正常工作”[2]P719。四是尊重和优待教员。临时中央政府发布了《小学教员优待条例》,注重保障教员的经济待遇,提高教员的社会地位,而且对工作成绩显著的教员实行奖励。
(三)合理统筹,“全面开花”,办门类齐全和内容丰富的教育
中央苏区时期的教育工作,是全方位多层面的,做到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涵盖了教育建设的方方面面。从受教育的对象来看,有干部(军队和地方)教育、士兵教育、群众(含妇女)教育、儿童义务教育、专业人才教育等。从教育的内容而言,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军事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识字阅读教育等。其中重视发展干部教育和小学教育,是中央苏区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一条基本经验。首先,重视发展干部教育。强调干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办学、会议、组织自学等形式培养了大批的干部。而且干部教育方面,有明确的干部教育政策,有强有力的对干部教育工作的领导,体现了针对性和实效性。1933年8月16日人民委员会第48次会议决定创办的苏维埃大学,“以毛泽东、沙可夫、林伯渠、梁柏台、潘汉年五同志为大学委员会委员,以毛泽东为校长,沙可夫为副校长”,并要求“立即进行开办”[3]P149,可见开展干部教育工作的迫切和苏维埃政府对干部教育工作的重视。其次,重视发展小学教育。小学教育是普及教育,《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第十二条明确规定:“中国苏维埃政权以保证工农劳苦民众有受教育的权利为目的。在进行国内革命战争所能做到的范围内,应开始施行完全免费的普及教育。”[4]P775苏维埃政府对小学教育的指导和管理,既有原则上的意见,又有明确具体的要求。在学校的办学规模、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材使用等方面都作了相应的规定。如加强了教材建设,先后出版了小学《国语》、《政治》、《地理》、《唱歌》、《共产儿童读本》等几十种教材。加强了对小学教师的培训,经常性的利用寒暑假举办小学教员训练班等。
毛泽东同志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什么地方呢?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1]P20可见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民大众,其内生动力和依靠力量也是广大的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人民群众。
(一)有教无类,循序渐进,全面提升苏区人民的文化水平和政治觉悟
中共中央1931年4月21日作出的《关于苏区宣传鼓动工作决议》中指出:“苏区内的教育文化工作,必须要有彻底的转变,必须编辑成年人及青年儿童的识字课本,绝对禁止以三民主义为苏区内学校的教科书。小学校内贫农雇农及工人子弟,完全免费,富裕的中农则必须酌量征收学费,必须立刻开始贫民识字运动……这里可以利用苏区所有同情于革命,或至少是不反革命的知识分子,做通俗教育的工作。”[3]P217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苏区教育工作的对象,不仅有成年人,也有青年、儿童;不仅有贫民,也有富裕的中农。当然,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有着不同的收费政策和标准,如对贫雇农及工人的子弟则是完全免费。决议还强调了教育的阶级性和政治性,要求办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而绝不能办以三民主义为指导的教育;要求办简单通俗的教育,而不是办晦涩难懂的教育。
(二)注重依靠人民群众来办教育,教育的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
中国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非常重视依靠人民群众来发展教育事业,注重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陋就简,解决办学师资缺乏、经费不足、没有校舍、教材及教学设备等难题。如当年的红军大学,就是学员在工兵部队的支援下利用三个月的时间建造而成的,红军大学不仅建有一栋两层的教学楼,还建起了俱乐部、模型室等设施。再如当年的中央苏区模范乡长冈乡、才溪乡大力普及农村教育,不仅每个村至少办了一所小学,而且还办了俱乐部、夜学、识字组等;不仅儿童入了学、青壮年识了字,连妇女和老人都加入了学习的行列,可以说“全民皆学”。当时,夜学教员主要由小学教师、乡政府领导兼任,或者直接就是能者为师,识字的教不识字的,识字多的教识字少的。纸、笔等学习用品很多时候也都是学员自己带。《中央关于苏区宣传鼓动工作决议》指出:“苏维埃人民教育委员会必须定出教育文化的工作计划,利用群众力量来执行这种计划。必须消灭那些富农分子包办苏区文化教育工作的非常的现象。”[3]P217由此可见,中央苏区的教育不仅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群众、教育的对象是广大群众,而且强调了实现教育发展成效的必要路径是走群众路线,依靠力量也是群众。
(三)更加强调对政府工作人员的教育,带有一定的强制性
教育工作是由各级苏维埃政府领导的,具体来说是由苏维埃政府的工作人员领导的,教育者先受教育,因此,要办好人民大众的教育,培养好政府的工作人员特别是负责教育工作的工作人员就显得尤为重要。如1933年10月20日中央文化教育建设大会通过的《目前教育工作的任务的决议案》指出:“摆在目前重要的任务,必须进行有系统的培养工农的干部。从工农积极分子文化水平较高干部中,准备一些熟悉教育工作人才,提拔妇女参加教育工作。”[1]P61-621932年3月2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人民委员会发布《政府工作人员要加紧学习》的第六号命令,强调“每一个在政府工作的人都应当加紧学习”,决定“每一区、县、省苏维埃都要设识字班,所有的委员和工作人员,都要强迫他们努力识字,乡苏有党校的要办识字班,没有要以该乡识字的人来负责,主席及苏维埃代表都要强迫识字”,要求“无论哪一政府人员,如故意忽视学习的工作,敷衍了事者,则以怠工论”。[5]这样就形成了一种良性的循环,教员从群众中来,干部从群众中培养,培养出大批从事教育工作的干部,进而继续办好人民大众的教育。
中央苏区的教育是在战争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中央苏区建立后,国民党先后对苏区发动了五次“围剿”,当时的中心任务是开展军事斗争,因此,当时所办的教育必然要配合与服务于当时的中心任务。事实上,通过大办教育、办急需和实用的教育,确实为革命战争的胜利和苏维埃政权的巩固输送了大批军事人才、政治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
(一)苏区的教育有着明确的目标指向和现实考量
毛泽东同志在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里明确提出:“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1]P20教育的目的首先是应对战争,再者是为阶级斗争服务,而不是单纯的为教育而教育。苏区教育是以培养有文化守纪律的革命者以及革命的后备军为鲜明目标的,这是由当时的政治和军事斗争环境所决定的。毛泽东同志在谈到苏维埃文化教育时还指出:“为着革命战争的胜利,为着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和发展,为着动员民众一切力量加入于伟大的革命斗争,为着创造革命的新时代,苏维埃必须实行文化教育的改革。”[1]P17不仅要办教育,而且还要厉行教育的改革,以适应斗争形势的需要。就是小学教育,也和革命战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小学校制度暂行条例》总纲第二条就明确规定:“共产主义的文化教育是革命的阶级斗争的工具之一,必须运用实际斗争的教训和经验来施行教育,使教育与斗争联系起来。”[1]P308而当时意识形态的宣传质量也是通过抓教育来实现的。“教育不仅能提高民众的文化水平,还是传播意识形态极其迅速而有效的媒介。”[6]因此,无论是从宏观上还是从微观上,当时苏区的教育都遵循着为革命战争服务、为阶级斗争服务这一特点,有着鲜明的政治性。
(二)苏区的教育强调时效性,体现“急需”
中央苏区时期战事频繁,没有一个和平的环境和优越的条件来办教育。激烈的革命斗争,也不允许办“学用不能立刻结合”、“成效不能立马显现”的长期教育,因此当时苏区的教育很多时候都是“短”、“平”、“快”,在简陋的条件下,办了大量的“速成班”、“短期班”,就是军事技术方面的学习也是少则一个月,多则半年。因为急需,所以才急办。再者由于革命战争的残酷性,干部牺牲的也比较多,要为革命战争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就必须办急需急用的教育。如中央颁布的《关于苏区宣传鼓动工作决议》指出,党校的教学计划和内容,应该是“三分之一为军事训练,三分之一为实际工作的常识,三分之一为政治经济常识”[3]P214。这些知识都是干部急需的,也是革命战争急用的。再如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训令第三号就专门讲到“关于新调来的教育干部训练问题”,详细地列举了“在工作中训练”、“在斗争中训练”、“用行政纪律来教育”和“开办短期的训练班”等四种训练干部的办法。[1]P220-222由此可以看出,培养教育干部的教育也主要是通过短期培训和工作中学习、训练来实现的。办急需的教育,势必会带来教育的系统性不够的问题,所教授的知识不够全面和完整,缺乏对干部和士兵等各类群体在综合素质上的培养。如很多时候的干部教育工作,也都是为了应付当时紧急性工作的需要而开展的,而且经常被战争所打断,事实上,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很难建立一个科学的完整的干部教育体系。
(三)苏区的教育追求实用性,强调“实效”
任何时候、任何阶段的教育都是讲究投入产出的,中央苏区的教育也不例外。由于当时的教育经费紧张、办学条件有限,办教育,就更加注重实用性、实效性。拿干部教育来说,当时干部院校的类型以及创办主体多种多样,教育方向和内容也各有侧重,但都以培养实用人才为目的。“中央苏区创办的干部学校主要有红军干部学校和党政干部学校”。红军干部学校又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中央军委领导的军事学校;另一类是由各革命根据地领导的军事学校”。党政干部学校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综合性干部教育学校;另一类为专业性干部教育学校。”[7]《沈泽民苏维埃大学简章》开篇第一条就明确了办学的目的,即“苏维埃大学以造就苏维埃建设的各项高级干部为任务”[1]P226。苏区教育的实用性还体现在与查田运动等项工作相结合。如1933年6月,临时中央政府在《关于查田运动的训令》中指出:各级教育部要“供给各种简明通俗的课本与小册子,给予一切查田干部与群众;应跟着查田运动的发展,去发展群众的文化教育”[8]P478。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据此发出《文化教育工作在查田运动中的任务》的训令,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要求,支持和配合了查田运动的深入开展。
中央苏区教育事业取得的成就是令人称道的。毛泽东同志在第二次全苏大会报告中讲到苏区教育时自豪地说:“谁要是跑到我们苏区来看一看,那就立刻看见这里是一个自由的新的光明天地,这里一切文化教育机关,是操在工农劳苦群众手里,工农和他们的子女,有享受教育的优先权。”[1]P18此种评价绝非自夸,而是客观的诚实的。苏区的教育是关于共产主义、关于劳动、关于战斗、关于生活的新的教育,它“是在剧烈的国内战争中战斗地进行的”,“又推动了许多新的力量涌上战斗的前线”[9]。
[1]陈元晖,璩鑫圭,邹光威编.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Z].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2]李敏,孔令华主编.中央革命根据地词典[Z].北京:档案出版社,1993.
[3]江西省教育学会编.苏区教育资料选编(1929-1934)[Z].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
[4]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7册[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5]政府工作人员要加紧学习[N].《红色中华》(第12期),1932-03-02.
[6]王永华.中央苏区时期党对意识形态宣传规律的探索[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3(1).
[7]王乐平.中央苏区时期提升干部学习能力的经验及其启示[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2(6).
[8]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选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Z].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
[9]王昌期.苏区教育的发展[N].《红色中华》(第239期),1934-09-29.
(责任编辑:贺文赞)
HowWasEducationImplementedintheCentralSovietArea?
ZONG Shuai
(DepartmentofHumanResource,ChinaExecutiveLeadershipAcademyJinggangshan,Jinggangshan,Jiangxi343600,China)
In the period of the Central Soviet Area,the CPC and the Provisional Central Government of Chinese Soviet Republic conducted the great trial running of governance in an all-around way,and education was one important aspect of the trial.With the emphasis of the Party and the Soviet Government,education was developed rigorously in the soviet area.The general guideline for soviet cultural education was enacted,the old feudal ideas and principles were abolished,and a lot of schools with distinct tenets,meeting actual requirements and emphasizing political and military affairs were established.Through all these efforts,the qualities of cadres,soldiers and the mass were improved greatly,a batch of talents were cultivated for the revolution,and enriched experiences were accumulated for developing the new democratic and socialist education.
education in soviet area;mass people;practical;in urgent need
D231
A
1674-0599(2013)06-0080-05
2013-10-26
宗帅(1981—),男,江苏铜山人,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人力资源部干部、经济师,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和人力资源管理。
本文系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2011年科研基金项目“中央苏区时期的教育思想及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1DSYB04)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