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成功经验与启示

2013-01-29 14:44李爱先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3年4期
关键词:本源成才信仰

李爱先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司法行政科学研究所,河北保定071000)

在形势剧变的今天,日益新鲜的世界必然会在青年人心中引发新震荡,生成新观念。事异则备变,客观情况变化了,我们的认识、方法也要有相应的调整和发展。要实现中国梦就必须有先进文化引导,因此,探索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十分紧迫的重大课题。

一、问题的提出

1.信仰教育实践的瓶颈

当前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一直是个难题,出现了信仰危机、信仰失衡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政治观念淡漠、理想信念缺乏等令人担忧的现象。理论界目前也存在着概念混淆不清和教育实践缺乏创新等问题,特别是欠缺与主体心灵、意识、思想和行为全面有效的衔接。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应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打破禁锢。只空喊理论走形式并不能解决操作的实践问题,这也正是目前某些思想政治教育所表现出的空洞乏味、空耗时间、精力、财力的症结所在,所以“有效才是硬道理”。这个任务无疑是艰巨的,但要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即使再难也必须去做,必须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精神支撑”。

2.信仰的实质是心灵的敬畏感

正如恩格斯所说,信仰不是主观强加的,而是源于心灵的感受。试想一个没有心灵敬畏感的主体,是绝不可能产生高度自觉主动性并迸发出正向能量的。某些理论常将“信仰”与“理想信念”的说法混为一谈,给实践带来了很多麻烦,造成了与主体认知衔接上的困难。在成功的实践中我们切实感到,既然信仰是人生最根本的问题,那么首先应理清马克思主义信仰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研究实践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更应首先解决好这一问题。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作为一个自然的人应首先确立对大自然的信仰,才能达到与大自然的高度和谐。如果不首先确立这一信仰,就会使主体的信仰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同时,也只有确立了这一信仰,才能真正使主体产生心灵的敬畏感。但特别需要明确的是,马克思主义对大自然的信仰绝不是对某一宗教特定观念的盲目迷信,而是一种客观的科学的至高的精神力量,同时更是主体破除迷信的理性认知。因此,必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大胆采用创新思维和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并排除传统宗教、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误导和干扰,才能达到这种认识。对信仰的表述众说纷纭,主观性很强,但对宇宙本源、人类之根那股最原始能量的信仰却是客观实在的,是符合马克思辩证唯物论的。

3.信仰的现实体现是理想信念

当然,人更重要的还是其社会属性,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真正体现出个人的价值。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的“现实社会信仰”,更是我们所倡导的“理想信念”。“自然信仰”可解决主体的心灵问题,“现实信仰”能解决人的思想意识问题,两者必须有效结合才能达到信仰的高度统一。基于这样的认识并以此为突破口,经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我们创新出以信仰为核心的文化理念体系并进而尝试出了一套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多年的反复实践,已明显体现出其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其主要特征是:与主体心理认知的衔接迅速紧密,互动性、可操作性强,效果非常显著。

4.实践的验证

笔者结合育人实际,选择了某大学几个班为试验班,对该班以“班魂”为核心,以转变观念为重点,以特色文化为基础,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手段,激活主体的信仰觉醒,引爆内在潜能,提升综合竞争能力,目标是铸就学生敢打敢拼、一往无前的“亮剑”精神,以达到成人成才、就业与成功的目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比如法律系2003级3班共有94名同学,毕业时录用为公务员的有82人,被企事业单位聘用的有3人,考上研究生的有8人,就业考研比例达98%;2005级3班共有103人,90人被录用为公务员,6人被企事业单位聘用,7人考上研究生,就业考研比率达100%;2007级知识产权专业77名同学,就业考研比例达97%。这些实践充分证明了将成才就业与实践创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紧密联系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二、人学理论创新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科学发展观,从终极命题开始,大胆采用创新思维,推究出天道与人道的和谐统一的思想,点燃人们内在的信仰,并形成“五观”统一的智慧,从而更加认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正看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和正确,进而高举起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大旗,把神圣的信仰化作对共产主义坚定的理想信念,激活青年特别是青年大学生内在的自觉主动性,为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类最美好的未来,团结一心,顽强拼搏、勇往直前,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1.本源观——信仰的眼神

“本源观”就是从起源的角度看宇宙,从种子的角度看长成的大树,视野开阔,全面透彻,把万物视为整体,与万物达到高度和谐。本源是客观的存在,但如果非把它具体为某形式时也就失去了原本的意境。

2.宇宙观——信仰的精神

按照现代科学理论,宇宙是由看得见的物质和看不见的实在组成的,看得见的物质占比例很小,更多的还是看不见的实在,所以我们要更强调精神的主体性和探索性。看得见的物质是物理学意义上的物,局限而狭隘。运用“本源观”引领下的宇宙观更能发现宇宙奥妙无穷。从无限的角度观察,人们会产生更加丰富的想象力、联想力,从而激发人们以创造性的思维去探索、创新、实践,启发人们以无限的精神到宇宙去遨游。

3.世界观——信仰的物化

由本源观、宇宙观引领的世界观就是站在地球上透过宇宙看本源,更强调物质的主体性和认识的逻辑性,会使人变得更现实、更清醒,避免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迷信。这也正是“五观”中最根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4.人生观——信仰的化身

由“三观”所形成的人生观“三位一体”,可把本源、宇宙、地球作为人生的背景,使人从中汲取无穷能量和智慧,而感到不孤独、不孤单,真正达到“天人合一,与自然万物高度和谐”的圣境,真实地领悟到信仰的永恒、精神的不朽以及生命的短暂和珍贵。

5.价值观——信仰的取向

由“三位一体”的人生观所形成的价值观对人生意义的感悟会更全面、更深刻、更广博,更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更能处理好自身与自身、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与自然万物的关系,更懂得“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并会始终以火热的激情,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意念为社会、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以获得精神的不朽和永恒。

6.“十信”即道、爱、真、善、美、力、火、慧、新、威

“十信”是对人们特别是青年因信仰失衡所体现出的或多或少地缺乏信仰,缺乏爱心、缺乏真情、缺乏善良、缺乏心灵美、缺乏激情、缺乏智慧、缺乏意志力、缺乏创新等问题而提出的新观念,即运用新“五观”的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立场、原则和方法,开发创新思维而提出的以信仰为主线的十道体系——“信仰之道,信仰之爱,信仰之真,信仰之善,信仰之美,信仰之力,信仰之火、信仰之慧和信仰之新以及高度凝聚而成的信仰之威”。

“五观”与“十信”是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需静心揣摩方能感悟其中的要义。青年人应认真了解,并坚持真善美。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以及“五观十信”的培训,产生了令人惊叹的效果,一批批英雄青年涌现出来。如李×、任×、曹×三位同学为维护社会正义,临危不惧,勇敢地与歹徒搏斗,成为社会楷模,并且三人均被河北保定市授予“见义勇为优秀青年”的称号,同时获得学院嘉奖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赵××同学机智勇敢地制服盗窃人民财产的犯罪分子并扭送到公安局,被授予“见义勇为青年”的称号并获全院嘉奖。

回顾追寻某大学毕业班就业情况,为梦想引爆潜能、拼搏奋斗的场景历历在目。半数以上的同学来自农村,家庭并不富裕,但为取得成功,关键时刻,克服各种障碍,纷纷奔向就业成才的寻梦之路,吕×、赵××面对失败毫不气馁,发扬班级所倡导的执著拼搏精神,分别考试13次、7次后被录用为公务员;顾×同学考取了研究生,并同时被三个公务员岗位预录,成为当之无愧的“警花”;毕业班中共有126人被两至三个公务员岗位预录,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中获得自己择业的最大主动。谭×、冉××、熊××、巩××、陈××、张×、张×等57人因过硬的文化素质和扎实的知识技能双双考取三个以上岗位,被誉为“考神”。在97%、98%、100%毕业生被单位录用的背后,诸如此类的“传奇”案例比比皆是。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结果。

四、薪火相传:回眸展望永不褪色的旗帜

信仰的眼神让你看到黑暗中的曙光;信仰的召唤让你始终与自然保持高度和谐,永不迷航;信仰的意志让你坚守阵地毫不动摇;信仰的忠诚让你诚信、感恩,决不背叛;信仰的动力驱使你一往无前,冲向胜利的彼岸;信仰的智慧让你以火热的激情超凡脱俗实现梦想;信仰是不落的太阳,让你焕发出“真”、“善”、“美”、“爱”的光芒,爆发出神奇的能量;信仰是灵魂,会让一个民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1.理论创新不是随心所欲地标新立异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是时代变化和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必然。纵观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历史,每逢时代变化和社会变动,实践必然向理论提出一系列高难度的新课题。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和认识了以下问题:(1)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感知和确立。(2)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价值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和超常的能量。(3)把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奇点”化作“真、善、美、爱”的灵光。(4)把“自然信仰”化作“现实信仰”,体现出了对共产主义的坚定理想信念。(5)把神圣玄奥的信仰化作普通人的觉悟,进而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6)“五观”统一形成大智慧,“十信”凝聚喷发“正能量”。(7)以马克思主义信仰“红线”贯穿“五观十信”,运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力量实现伟大梦想。

2.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践是个系统工程

目前,青年特别是大学生最关注的焦点是就业与成才,而成才的关键是观念、素质与才干。就业成才靠动力,而动力来自信仰;靠智慧,而智慧来自观念;靠素质,而素质来自日常的积累和锻炼;靠技能,而技能来自苦读和实践;靠榜样,而榜样出自精神的动力和事半功倍的效果;靠氛围,而氛围源于集体环境的熏陶与督导。由此可见,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重在文化建设。那么,文化的核心是什么呢?应是信仰,信仰通则道通,道通则路路通,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构建不只是课余的辅助性活动,更不是装点门面的吹拉弹唱、“假大空”的宣传和闷头蛮干的闭门造车,而应是立足当前又放眼未来、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的辛勤耕耘。

信仰教育需要站在哲学的最高点,直接面对学生的心灵意识,更直观地教育感化学生,不仅促进成人成才,就业成功,更要深深影响主体的信念,使其以一往无前的精神,满怀信心地去探索、去实践、去追寻,在有限的生命中,怀着感恩之心,以火热的激情,成就自己服务人民、献身使命的崇高理想。

猜你喜欢
本源成才信仰
怠速开空调车内噪声的优化
探本源,再生长:基于“一题一课”的生成式专题复习课的探索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为更多农民工读书成才创造条件
保函回归本源
论信仰
析错因找方法 溯本源寻对策
铁的信仰
做合格母亲 教子女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