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丽佳
河南护理职业学院,河南安阳 455001
目前的中职数学教师处于一种很尴尬的境地。
首先,中职学生的数学基础差距非常大。据我几年工作的经验及粗略的统计,中职的学生中,约5%左右的学生数学基础很好,悟性很高,能很快领会老师讲的内容,能顺着老师的思路回答出老师提出的问题;约15%左右的学生数学基础尚好,能慢慢领会知识,并经过练习之后掌握方法正确解答问题;约50%左右的学生稍有一点数学基础,跟上老师的思路非常困难,缺乏思维的灵活性,对于数学问题的解决只能比葫芦画瓢;约30%左右的学生缺乏起码的数学基础知识与数学学习能力。
其次,中职学生的学习态度差距也非常大。以上所说的前5%基本能认真学习,然后的15%在老师的督促下能投入学习,再然后的50%因为学习起来确实很吃力,似乎费了很大的劲也只是似懂非懂,很容易丧失信心和耐心而放弃学习,学习兴趣很难维持,剩下的30%根本就不把学习当回事。
再次,中职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都把专业课放在第一位,甚至不断压缩文化基础课的课时,以增加专业课的学习时间。我不能说这样的思路不对,可是中职生本来文化基础就差,对文化课有畏难甚至是厌学情绪,再加上这种似乎文化课无用的思路的影响,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兴趣更加淡薄,无形中加大了中职文化教师特别是数学教师的工作难度。
再有,数学期末考试不光是学生的负担,更是老师的负担,如何出考试题成为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考试的目的几乎畸形地退化为尽最大可能保证大多数学生能通过考试,而不是促进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面对这些困难,如何才能尽到一个教师的职责,最大可能地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到尽可能多的数学知识,让数学课不再是老师和学生共同的负担呢?
朱熹在《孟子集注》中说:“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是则无以教,弟子舍是则无以学。”意思是说:任何事都有方法,教师有教的方法,学生有学的方法,有了方法才能成事。朱老夫子在八百多年前说的这句话在今天依然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也是我一向信奉的座右铭。在几年的中职数学教学工作中,我积累了一些经验总结如下:
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每一位教师的梦想,但孩子不是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产品,他们不会整齐划一,个个优秀。每个孩子都会在遗传基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下变得不同,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作为老师,我们要承认并且接受这种不同,而他们只是不同,没有简单的优劣之分。中职生,说白了就是在中招考试中失败了的学生,正是因为中招考试失败他们才会不得不选择了中专。一次失败并不代表一生都会失败,但他们的失败说明他们在初中及以前的学习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或者是方法问题或者是态度问题。当然也有的是“一失足成千古恨”,也就是我前边所说的5%。不管怎么说,来到中专的都是高中挑剩下的,这是无法改变的现实。既然现实无法改变,既然这样的一群学生必须存在,就必须有人教他们,而我们站在了中职教师这个岗位上,就必须接受这个现实,从心理上真正地接受。时刻告诉自己,他们只是不同,不同于高中的学生,需要我们用更多的心思和努力去教他们。只有这样的认识才能让我们没有抱怨、心平气和地去面对这些学生,才能够静下心来想一想怎样教好这样一群学生。
中职的学生虽然学习上差点,但并不表示做人上也差。相反地,大多数中职生都是热情善良的,他们会很大度很仗义。公交车上,他们会给老人让座;校园里,他们会热情地跟老师打招呼,主动帮老师拿东西;教室里,宿舍里,他们会热情地帮助同学。他们中的不少人还会有一技之长:有的能演奏美妙的音乐,有的能写一手好字,有的能画很漂亮的画,有的有优美的舞姿,有的有很强的组织能力,有的能写很好的文章,也有的对数学有很好的领悟能力。这些都有待老师去发现、去欣赏、去赞扬。在老师欣赏的目光中,赞扬的话语中,学生自然而然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当然,老师的欣赏和赞扬必须是真诚的。
身教重于言教。老师若只是嘴上说说,对学生提这样那样的要求,却不要求自己,学生又怎会服气。所以,老师要不断加强各方面知识的学习,包括跟自己工作息息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和自己的专业知识,也包括文学、美学、中国传统文化、时事政治等等,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和个人修养。“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如果学识丰富、见识广博,是个佼佼君子的话,那么由内而外散发的高洁气质,优雅的谈吐自然会影响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上面三点都是中职教师上好课的感情基础。这个感情基础既包括老师要在感情上接受甚至喜欢学生,也包括让学生在感情上接受甚至崇敬老师。但只有这些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在彼此接受的基础上让学生接受甚至喜欢老师所上的课。对于中职生来说,要想上好课最重要也是最难的就是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为他们在长期失败的学习经验中已经把学习积极性消磨殆尽很难调动,而面对一群没有学习欲望的学生是无法上好课的。
我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由于中职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安排教学内容时,应联系专业实际,根据学生的特点,调整教学内容,合理做出取舍、补充,便于因材施教。比如说,数学课时虽少,但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认识学习意义、了解课程主要内容与作用地位、介绍数学学习方法的绪论课不能省,以帮助学生端正学习动机,如果这次课能把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讲出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要切实把绪论中说到的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在讲课过程中体现出来。备课时要多搜集一些与生活和他们的专业比较贴近的应用性的例子,这样学生会更容易理解,而且也能切实感受到数学的用处,也就更有兴趣。
3)因为备课时是站在大部分同学的角度来确定难易和进度,所以要为基础较好的同学准备一些稍微难些的内容,在让其他同学作较简单练习的时候,为他们讲解,并准备针对性练习。以尽可能大地发挥他们的学习能力;也要为跟不上的学生降低难度和要求,让他们做一些更简单的练习。
1)让学生能经常感受到学习上的成功。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多数情况下,提高学习动机的最好方法就是让学生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有经常性的成功体验。林格伦在《课堂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如果学校不在课堂中给予学生更多成功的体验,他们就会以既在课堂内又在学校外都完全拒绝学习而告终”。中职的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的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少有成功的体验,因此,中职数学教育要通过层次化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广泛参与教学过程,不断的动手、动嘴、动脑,有经常性的成功体验。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无论是课堂的提问、板演、练习还是讨论交流,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差异,让不同难度的问题、习题,由不同层次的学生解答,最大限度内使各种层次的学生有参与的机会、成功的体验。“成功本身其实不如随它而来的那种成功的感觉重要,因为这种感觉能帮助我们培养出成功的习惯与胜利的心态。”中职数学教育更需要这种感觉。
2)更多的关注过程。原本对数学一窍不通的学生即使在老师的调动和激励下很努力地学习也不可能很快学会数学,或者说只能学会简单知识,能“依葫芦画瓢”,而不能达到更高的要求。那么老师一定要看到并且肯定他们的努力。这就要求数学学习要适度淡化结果,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体验。要关注贯穿在日常学习活动过程中的各种考查、了解,从而有利于个别指导;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成长、发展历程,及时鼓励学生所取得的进步。在评价时不仅包括学生的数学考试成绩,也包括平时的表现。比如卷面分占总分的60%,平时表现占总分的40%,平时表现包括出勤情况、作业情况等。这样可以让学习努力但基础薄弱的学生也有取得好成绩的可能,也就是让他们有一个蹦一蹦就能达到的目标;也让基础较好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戒骄戒躁,更加踏实。
教师并没有点石成金的金手指,不能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杰出的人才,但我们在努力着,让每名学生最大可能地发挥其学习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