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梅
西南科技大学信息学院,四川绵阳 621010
近几年,以高集成度芯片、高密度装配为典型代表的新型电子工艺在信息产品制造领域发展迅猛,企业对电子工艺从业人员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反观国内,普通高校的电子工艺教学大多仍停留在传统工艺,学生接触新型电子工艺的机会较少。在进行新型电子电路的器件选型、PCB设计、电路焊接装配以及系统调试时,均表现出明显的脱节与技术滞后。另一方面,现在的电子工艺实训课时普遍偏少,授课教师一般只能安排部分实训环节,学生得不到全面的锻炼与提高。
为了有效地缩小目前高校电子实训环节与实际电子工艺领域的差距,电子实训环节有必要推行适度的调整与改革,让学生通过了解电子产品领域设计、研发、制造、销售等整体工作流程,切实提高学生的电子工艺能力水平。
在新型的开放性电子实训教学体系中,学生不再被简单地约束在实验室内完成电子实训,也不只是完成一点简单的设计,而是通过“项目(题目)+团队”的形式,将学生的实训空间、实训时间尽可能的拉长,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掌握更多新型的电子工艺技能与设计手段。
教师给每个队伍布置适当的题目方向,该方向需涵盖一个产品项目从规划到最终面市的完整产业链条。教师适当讲解题目的设计要求与类似的先例后,学生以小型团队的形式全面落实整个项目的设计、制作与调试过程。学习方式上,除了鼓励学生从图书馆、网络获取足够的知识储备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参加相关企业举办的网上研讨会,与业内专家近距离沟通;设计方式上,鼓励学生在项目(题目)规划时将设计融入市场、不走闭门造车的老路;在产业模式上,带领学生赴综合性电子市场观察、了解各类元器件、接插件、PCB板设计与制作的工艺要求。各项准备工作完成后,学生回到实验室,着手进行系统的框图设计、单元电路仿真、PCB设计、电路焊接与调试,最终凭借调试成功的电路与项目设计报告完成电子实训课程环节。时间跨度可以是一个学期乃至更长。
每个团队中每一个同学布置有不同的工作任务,虽然不同任务的时序有先有后,但每个同学需要协同完成任务。频繁的工作例会制度,每个同学均必须在例会上讲述自己近期的工作进展,交流工作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团队内部每个同学的学习任务减轻了,但获取的知识面拓宽了、学习效果改善了。团队协同的另外一个优势在于:通过这种同层次、不同业务领域的讨论、沟通、学习,学生们的语言交流与演讲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教师在整个开放性实训体系中,除了密切跟踪、督促学生设计的进展程度与完成的设计质量,同时还需要积极跟进新型电子工艺技术的发展趋势,逐步完善开放性实训过程中存在和可能出现的各类问题。
(1)学生能够充分了解企业化的电子产品开发、生产、调试及管理的全过程,理解项目过程中各岗位的职责和完成这些职责需要的技能,并做好相应的知识储备;
(2)激发学生对本行业现状与发展的关注,培养学生综合工艺能力与职业意识;
(3)学生能够充分运用新型SMT元器件完成电路设计,并熟练掌握SMT元件的焊接、拆卸及检测方法,与企业接轨;
(4)注重对各类基本电子材料和元器件进行识别和灵活应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对新型电子元件pdf资料文档收集、阅读、理解、分析的能力;
(5)注重学生电路设计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参照企业提供的产品文献与应用笔记完成模仿性设计的能力培养;
(6)对电路PCB板设计与性能优化的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强化训练;
(7)对电子电路调试、维修岗位基本能力的强化训练;
(8)注重培养学生对电子产品生产制造工艺(特别是电路板生产及焊接工艺)的深入理解;对产品设计与工艺的关系的深入理解;
(9)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互助意识;
(10)高效的学习例会制度的引入,提高学习效率,深层次发掘各类潜在的问题;
(11)能够充分发掘与培养各个团队中部分具有较强组织、协调或者开发能力的学生。
(1)指导教师综合业务能力的提高与完善
在新型开放性实训环节中,指导教师除了进行一定的授课与讲解之外,更多的是及时掌握行业内的新方法、新技术,使布置的题目更贴近生产实际。
(2)与工艺训练相关设备、工具的购置与完善
在实训环节中,大量新型电子工艺被广泛采用,这就要求实验室能够配置各类新型的工艺设备与工具,例如:可调节恒温烙铁、防静电腕带、SMT返修工作台等。
(3)合理的实训经费保障与管理
实训经费包括电子元器件的购置费用、PCB的外协制作费用、学生在电子市场的调研费用等。
此外,如何引导学生在产品设计过程中通过追求较高性价比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是一类需要特别关注与解决的问题。
开放性电子实训教学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初见成效。我们学院逐年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在电子产品的设计、制作等方面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强的学生,在近年的国家及省级电子设计大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同时,其从业后,企事业单位的好评率越来越高。
[1]张映红.实践工学结合,创新“工学双线共进”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成人教育,2011,18:92-94
[2]胡颖蔓,姚和芳.对接现代制造业发展需求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09.06
[3]陈解放.“产学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