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南县强化条件建设促进生态自我修复的做法

2013-01-28 04:12
中国水土保持 2013年3期
关键词:水保流域农户

刘 涌

(衡南县水土保持局,湖南 衡阳421101)

(责任编辑 赵文礼)

生态自我修复的目的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消除人为因素对生态环境的干扰与破坏。近年来,衡南县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及时总结工作经验、调整治理思路,在积极开展人工治理的同时,狠抓生态自我修复工作。在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和流域内广大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大力加强条件建设,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建设,确保了封禁成果的有效巩固和可持续维护。生态修复实施2年来,共修复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 117 hm2,建封禁碑212座,使生态修复区林草覆盖度由过去的36.4%迅速增至62%,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20.5%上升到38.7%,物种丰富度指数得到极大提高,水土流失量明显降低,显著改善了全县生态条件。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不仅提高了广大群众的水保意识,而且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当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使当地群众年人均收入由原来的2 110 元增长到3 067 元,既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又使修复区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我们的主要做法如下。

1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认识,营造开展生态自我修复工作的良好氛围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对生态修复工作的认识,是开展生态修复工作的必要条件和前提。我县十分注重水土保持宣传,近年来更加重视对生态修复工作的宣传,在治理流域中提出了“少烧一根柴,留得青山在”、“几年不挖蔸,山中闻鸟叫”、“几年不放牧,山中自有黄金屋”、“山上搞封禁,山下水碧清”、“搞好生态自我修复,你我世代享幸福”等通俗简明、朗朗上口的宣传口号,特别是在“长治”工程实施流域内向人们宣传挖树蔸、刨草皮和砍柴放牧以及毁林开荒等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宣传水土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演变和再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一旦破坏想要恢复是非常困难的。通过宣传教育,使广大群众认识到,保护身边的一草一木、保护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家园,就是保护生产力,就是保护人类的财富。这样的宣传与教育,为顺利开展封禁封育铺平了道路。

2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保障生态自我修复的顺利开展

在实施生态修复中,县水土保持委员会负责大的协调工作,“长治”工程指挥部负责生态修复的日常事务及技术工作,并确定了首长负责制,制定了生态修复工作目标和工作方案。同时县与乡、乡与村组、村组与封禁管护责任人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将责任落实到人,为开展生态修复工作提供了组织与人员保障。

3 加大预防监督力度,巩固生态修复成果

人为破坏是造成生态恶化最直接、最危险、影响最大的因素。为实现生态自我修复并巩固好修复成果,我县加强了生态修复区的预防监督工作,主要是制止“乱采乱挖、乱堆乱放、乱倒乱弃、乱砍乱伐、乱垦乱牧”等人为破坏水土资源的行为,特别是防止大面积开发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2011年10月,一个体老板不听村水保员的劝阻,要在花田小流域封禁区内非法开山采石,我们得知情况后,与县检察院渎侦局和县公安局马上赶赴现场,对其进行了批评教育和处罚,及时制止了一起严重人为水土流失事件的发生。

4 完善措施,创造条件,从根本上保证生态修复的顺利实施

为把生态修复工作做好做实,我县坚持以人为本,把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作为搞好生态修复工作的基础,具体做法是从完善生态自我修复的配套措施入手,加大条件建设力度,这样做不仅流域内群众乐于接受、积极性高,对生态自我修复工作相当支持与配合,而且为巩固生态修复成果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4.1 加强水利水保工程建设,改善生态修复基础条件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实施生态修复所需的最起码的条件。在农发项目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过程中,双林与花田小流域过去曾因水土流失造成大部分塘坝淤积、沟渠损毁严重,当地不少群众迫切希望政府提供帮助,通过多修塘渠来改善灌溉条件。我们充分尊重群众的这一意愿,积极引导,精心组织,充分发动,在当地开展了大建水利水保工程的热潮。2011年冬、2012年春仅在双林小流域的洪山镇太和村与观田村,县水保部门就投入了5.4 万元启动资金用于水利水保工程建设,当地群众自愿每户集资200 元,共集资6 万多元,并踊跃义务投劳3 000 多个,修复塘堰4 座、硬化塘坝7 口,对14 口塘坝和2 条灌溉水渠清淤达3.8 万m3,修围山圳4 000 m,同时还修建了一些蓄水池、谷坊和沉沙池等水保工程,初步达到了拦沙蓄水的作用,形成了通过修建水利水保工程形成“集雨蓄水,以水滋生植被,植被的生长反过来又可涵养水分和固土”的良性循环。水利水保工程建设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当地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而且为生态修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生态自我修复给观田和太和村带来了可喜的变化,出现了“泥在山腰不下塘,水灌池塘不下河,口口塘坝蓄满水,农田丰收有保障”的景象,老百姓无不打心眼里高兴。

4.2 加快农村能源建设,减轻农村能源压力

过去,我县农民做饭习惯以木材作燃料,这样既不卫生,又造成了植被破坏和大气污染,影响着生态环境。目前,虽有部分群众开始以煤代柴,但多数人限于经济条件,仍然沿袭着过去的生活习惯。为彻底改变这一状况,除加强宣传教育外,更重要的是要帮助群众解决生活能源问题。鉴于此,我们在一些地方推行了“以电代柴”、“以气代柴”的能源工程建设。在实施“以电代柴”工程中,县水土保持委员会多次请示县政府,同县电力局、县地方电力公司等单位多次召开协调会,积极争取国债资金农网改造项目支持,把项目引进到治理流域范围内,鼓励农户集资,地方财政配套支持,从而加快了地方农网升级改造步伐。通过“两网一改”实现“同网同价”,大大降低了农民用电成本,1995年以前我县不少农村电价超过1.2 元/度,通过逐年调价,现已稳定在0.6元/度,降幅达50%。目前我县许多地方农村电价与城市电价基本持平,结束了农民用不起电、不敢用电的历史。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小流域内,不少农家除了购置电视机、电冰箱等家电外,还使用了电饭锅、微波炉和电热水器等家庭电器,用农户自已的话说是“现在用电很划算,既方便又干净,还省心省力,比烧柴好多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好的变化、好的兆头。

“以气代柴”工程是我们同县农发办、县沼气办、县畜牧局等单位合作,通过整合资金与技术,在泉溪、咸塘等乡镇的一些村组推广沼气技术。通过推广逐步探索出“猪—沼—果”一体化的生态农业模式,即以猪粪和稻草秸秆为原料经过无害处理成有机肥再回施林果的生态循环模式,既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量和牲畜粪便的排放,减轻了面源污染,又较好地发展了生产,让农民用上了清洁的能源,改善了群众生活条件,也为生态修复减轻了能源压力。在我县一些“以气代柴”工程推广区,出现了“花果飘香,猪满栏、鱼满塘,山水田林路相辉映”的生态示范基地,并涌现出“长治”工程先进个人葛明亮等典型人物,社会反响良好。

4.3 发展农户庭院经济,减轻农民垦荒压力

近年来,在“长治”工程小流域治理中,治理区不少群众向我们表达了这样一个愿望,即迫切希望能够在自己的房前屋后搞些开发性治理,栽植一些优良树种,如良种绿化树种和优质经果林。从过去的一些经验看,农户庭院式治理虽有它自身的不足,如过于分散、难于集约经营、不易形成规模效益等,但也有它的优点:一是产权明晰,群众参与的积极性高;二是便于管护,除草施肥无需出远门,管护成本相对低廉;三是在生态自我修复区庭院式经济发展好的,可以美化居家环境,改善生活条件,反过来还可以减少群众垦荒,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对林区植被的人为破坏。针对此,我们一方面积极引导,将发展农户庭院经济与开展大规模成片治理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调动群众治山治水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对农户加强技术指导和政策扶持,帮助农户克服盲动性,使流域内群众对此十分满意。如2011年冬,在双林小流域洪山镇麦坪、白田等村,我们为农户提供的苗木刚一发完,他们就兴高采烈地立即行动起来,男女老少齐动手,挖坑覆土的、挑提浇灌的以及端茶送水的,忙得不亦乐乎,当天就把苗木全部栽完了。经过他们的精心呵护,现在他们房前屋后栽植的楠竹、扁柏、樟树以及香柚、碰柑、美国油桃等苗木,已经全部吐绿发芽,长势喜人。由于各家各户忙于在房前屋后搞绿化,精心管理果树,发展自家的庭院经济,因此毁林拓荒的现象已经越来越少了。

4.4 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加快封禁封育力度

我们还结合县林业部门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积极开展了生态自我修复工作。退耕还林工程本身就为生态修复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们抓住这一难得的时机,趁热打铁,与林业部门紧密配合,对一些疏残林进行及时补植,有效加快了生态修复速度。如2001年在栗江小流域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中,县政府与县林业局为当地群众提供退耕还林补助,我局提供部分补植苗木并修建一些塘堰和蓄水池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取得了好的效果。

我县在开展生态自我修复工作中进行了一些大胆的探索和实践,主要是在强化条件建设方面下了一些功夫,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生态自我修复实践中,我县逐渐认识到,要切实做好这项工作,就必须创新思路,认真领会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实施可持续发展兴国战略、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实质和深刻内涵,在水土保持工作中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着力解决好流域内群众的实际困难,通过我们积极“有为”的措施,实现生态修复区群众的“无为”而居,实现封禁区人民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猜你喜欢
水保流域农户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压油沟小流域
扎根基层不动摇 倾情奉献为水保
农村水利水保工程建设难题及解决措施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野蛮时代终结,动保行业要自律,水保协会年会透露出哪些重大信息?
水保工程的质量监督与管理
沙颍河流域管理
青山湖生态清洁小流域
粮食日 访农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