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盘县石漠化现状及综合防治对策

2013-01-27 09:07吕文春陈性平
中国水土保持 2013年8期
关键词:盘县喀斯特石漠化

吕文春,陈性平

(盘县水利局,贵州盘县 553537)

盘县位于贵州西部,属珠江流域南北盘江分水岭地带,地处云贵高原过渡的斜坡部位,受南、北盘江及其支流的强烈切割,地势起伏,地形破碎,岩溶发育,峰丛山地、洼地、谷地等岩溶地貌类型齐全,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在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条件下,受毁林毁草开荒、不合理的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煤炭资源大量开采等人为生产活动影响,水力侵蚀严重,造成基岩大面积裸露,土地石漠化严重,且呈不断发展的趋势。2000年贵州省石漠化统计数据显示,盘县中度以上石漠化面积为646.98 km2,占全省石漠化总面积的15.95%,石漠化已成为严重制约盘县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生态和社会问题。要破解发展难题就必须在国务院批准的《贵州省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综合规划》指导下,结合盘县的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石漠化治理对策并认真组织实施,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制约盘县发展的问题,并在推进区域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实现把盘县建成珠江上游生态屏障的目标。

1 石漠化现状及危害

1.1 盘县石漠化现状

盘县喀斯特地貌总面积为2 635.98 k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64.95%,已经石漠化面积1 187.4 k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9%,集中分布在喀斯特发育的盘北片区四格乡、坪地乡、普古乡、保基乡等地和盘南片区马场、珠东、民主、老厂、水塘、忠义等乡镇。在石漠化土地中,轻度石漠化540.42 km2,中度石漠化356.40 km2,强度以上石漠化290.58 km2。无明显石漠化711.96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17.55%;潜在石漠化735.62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18.13%。

1.2 石漠化的危害

石漠化是一种环境地质灾害,盘县石漠化地区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山高坡陡、沟深地旱、缺水少土、资源匮乏,自然灾害频繁,土地生产力下降,地下水位降低,人畜饮水困难,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当地群众逐步丧失生存条件。

2 石漠化成因

石漠化的形成与地质地貌、气候和人类生产建设活动密切相系,互为因果,它的形成是在地质地貌条件下,人类活动过程中逐步发展、演化的结果。从盘县石漠化实际调查情况看,石漠化有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因素,大多数是人为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盘县地貌特征是沉积岩广泛出露与分布,占全县总土地面积60%以上的碳酸盐岩为石漠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地处云贵高原过渡的斜坡地带及西南季风的迎坡面,山高坡陡,降雨丰沛,地表冲刷强烈,导致石漠化动力加强;境内人口密度大、人类生产建设活动频繁,以煤炭为主的矿产资源过度开采,陡坡开荒严重,导致石漠化发展迅速,中强度石漠化面积扩大。

2.1 自然因素

(1)岩性的影响。盘县喀斯特地貌山区的成土母岩主要为石炭系、二叠系和三叠系的碳酸盐类岩,岩石质地纯、易溶蚀是形成土地石漠化的基本因素。

(2)地质地貌的影响。晚第三纪地层随着青藏高原的整体强烈隆升,盘县陆壳抬升,侵蚀基准面下降,地表河流深度切割碳酸盐岩地层,导致岩石破碎并遭受强烈的风化和侵蚀切割作用;受河谷深切等地形地貌的影响,地表水易渗漏,时令性溪沟和河流侵蚀能力增强,喀斯特生态环境一旦遭受破坏,极易诱发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盘县地处云贵高原中段的过渡地带,地势西北高,东部和南部较低,山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83.35%,喀斯特地区地表崎岖破碎,山多坡陡,平川坝地少,水土容易流失,导致了大面积的石漠化。

(3)生态环境脆弱的影响。喀斯特地区土层浅薄,多属石灰土,具有富钙、易板结、持水力低等特点,植物一般生长缓慢,对环境变化反应极为敏感,森林生态阈值低且易退化,一旦过量采伐,极易导致石山裸露。资料显示,石漠化地区发展成乔木林地至少需要60年以上,由此可见,喀斯特地貌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是石漠化极易发生和难以治理的一个重要因素。

2.2 人为因素

(1)森林被滥砍乱伐。森林植被具有很好的水土保持和涵养水源功能,其退化或丧失是造成土地石漠化的直接原因。据相关资料,20世纪50年代以前,盘县的森林覆盖率在60%以上,但在“大跃进”时期大炼钢铁、“以粮为纲”等历史背景下,人们对森林资源进行了掠夺性砍伐,大面积毁林开荒、放火烧山,造成了森林的严重破坏,致使森林覆盖率大幅度降低,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也使石漠化进程加剧。

(2)土地的不合理利用。据统计,盘县山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83.35%,喀斯特地貌面积占山地面积的73.54%,农业人口80%以上分布在喀斯特地区,由于没有平地支撑,人们不得不向山要粮,大肆开垦荒山和坡耕地,致使山体保土涵水能力下降,喀斯特地区陡坡不断石漠化。

(3)矿产资源过度开采。以煤炭为主的矿产资源的粗放性开采是导致石漠化的主要因素之一,特别是近几年来,盘县大量开采煤炭等矿产资源,由于没有落实好土地复垦政策和水土保持措施,矿产开采后,大量废渣、矸石弃而不加任何治理,工业废渣堆积如山,洗煤污水不达标排放,致使水环境污染,水土流失严重,植物难以生长,从而产生矿山石漠化。

3 盘县石漠化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基本思路

盘县喀斯特山地石漠化虽然严重,但它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沙漠化不同,治理起来有雨量充沛、气候温和等有利条件,近3年来石漠化治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治理任务仍很艰巨,还需投入很多的资金和漫长时间,才能取得明显的治理成效。

3.1 石漠化治理存在许多困难

一是盘县已形成的石漠化点多面广、程度深,治理难度大。二是中轻度石漠化地区分布广、发展快,又多是群众生产用地,人类活动频繁,林地矛盾突出。三是石漠化治理单位投资标准低,实施难度大。四是对石漠化的危害性认识不足,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致使水土流失加剧,人为造成新增石漠化。

3.2 石漠化治理的基本思路

充分依靠盘县优越的水热条件,切实解决石漠化地区群众迫切需要的粮食、燃料和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等问题。应以水为主线,以抢救土地资源为目标,系统、合理、有序地配置水土资源,坚持工程、生物、农耕三大措施并举,对山、水、田、林、草、路进行综合治理和开发,大力实施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水土保持治理、土地整治等工程,治理中、轻度石漠化,预防潜在石漠化,促进喀斯特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 盘县石漠化综合防治对策

许多地方治理石漠化的成果和经验表明:在喀斯特石漠化山区,实行严格的封山育林还草,在中度石漠化等级以下,一般封山1~2年后可见草坡,5年左右可见乔灌木,15~30年可形成喀斯特森林植被。盘县有着雨量充沛、气候温和等优势,物种也较丰富,有利于植被自然恢复,根据中央“坚持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三位一体’统筹规划,综合解决工程性缺水、水生态恶化和石漠化等问题”的要求,针对盘县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形成的特点我们提出以下综合防治对策措施。

4.1 坚持统筹规划,实行综合治理

喀斯特山地石漠化是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耦合而成的复合系统,水土流失也是人为活动与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单一的治理措施只是针对系统中某一个方面的治理,难引起整个系统在量上的积累从而产生质的变化。因此,应开展全面的石漠化治理统筹规划,以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地将各种治理措施有机结合,科学合理布局,开展综合治理,并解决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以期使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协调发展,做到标本兼治和可持续发展。

4.2 明确目标,分级分区治理

盘县是贵州省石漠化面积较大、程度最严重的县份之一,已作了近期、中期、远期治理规划。近期目标:通过综合治理,使石漠化地区现有森林、植被基本得到保护,治理石漠化面积1 175.29 km2,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0%以上。中期目标:实施生态恢复、农村能源开发等工程,使石漠化面积减少996.82 km2,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0%以上。为此,必须对不同等级石漠化实行分区治理,采取不同的防治对策。对轻、中度石漠化应遵循“适地适用”的原则,以蓄水、治土、造林为核心,把生物措施、工程措施、耕作措施、管理措施等进行综合配套,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型等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对潜在石漠化地区要通过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以及社会公众参与等手段,实现脆弱生态系统的恢复与平衡,人为促使植被恢复。在无明显石漠化地区主要是防治水土流失,预防石漠化的发生。对强度、极强度石漠化地区进行封禁治理,人为促使自然恢复与生态环境保护。

4.3 整合多渠道项目资金,提高治理成效

组建以县政府、水利、发改、财政、农办、林业、农业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的石漠化综合治理领导小组,按照“各投其资、各记其功”的原则,以植树造林为重点,以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生态为中心,整合多渠道项目资金开展综合治理。近年来,林业部门大力实施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措施,治理的石漠化面积已超过6万hm2;水利部门开展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小水窖和小山塘建设,有效地遏制了水土流失;农业部门实施的坡改梯、沼气、种草养畜、农业综合开发等工程,解决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当前,全县的森林面积已达15万hm2,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6.96%。今后治理的重点应逐步转移到施工难度大、投资要求高、见效慢的半石山区、深山区、石山区。

4.4 以解决水问题为核心,确保群众生产生活用水

喀斯特地区工程性缺水严重,人畜饮水困难,农业生产用水、生态用水得不到应有的保证,制约了植被恢复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要重点解决水的问题,做到兴利除害相结合。一方面采取工程措施变无序径流对坡面土壤的冲刷为水的有序运动,做到土不下山,水不乱流;另一方面要针对喀斯特地区干旱缺水的实际,因势利导,拦蓄径流,解决农作物、树木生长阶段的灌溉水源,变水害为水利。近年来,盘县在石漠化严重的四格、珠东、坪地、民主、保基等乡镇实施“三小”水利、饮水安全、烟水配套、雨水集蓄等一大批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对保证农作物、树木的灌溉水源,解决人畜饮水困难起到了重要作用,提高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4.5 以小流域和坡耕地治理为重点,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

近年来,盘县在大力实施“珠治”工程、“珠防”工程、乌都河重点治理和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等水土保持项目中,开展了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以及坡耕地的重点整治,通过合理布局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耕措施,遏制了人为新增水土流失,形成了多层次多防线的水土流失防护体系,巩固了退耕还林成果,加快了石漠化治理进度。其主要经验是:①以小流域为单元,从上游到下游,从山上到山下,从坡面到沟谷,合理布设梯田工程、渠系工程、蓄水工程、道路工程,种植水保林、经济林,实行保土耕作、封禁治理、退耕还林等措施,使之形成立体的、相互联系协调的综合防护体系。②以坡耕地的综合整治为突破口,对25°以下石漠化程度较轻、土层较厚的缓坡耕地实施坡改梯,配套水系和道路工程,将缓坡耕地改造成基本农田,提高粮食单产;对25°以上土层稍厚,退耕难度较大地块,通过种植经果林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③大力推广沼气池,加快农村替代能源建设。通过各种渠道争取沼气池项目落户石漠化地区,解决农民生活燃料问题,有效遏制了乱砍滥伐,保护了生态环境,目前全县已累计建设沼气池2万余口。今后一段时间内应坚持上述行之有效措施和手段,继续大力推进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坡耕地整治和沼气池建设。

4.6 以增加群众收入为出发点,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充分利用山区优势,在开展小流域治理和土地整治时,引导农民开展养殖业、种植业等多种经营,增加土地产出,提高经济收入,以此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从而推动石漠化治理。还要以生态建设为切入点,针对种植结构单一、耕作粗放和群众贫困的特点,把石漠化治理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密切结合,因地制宜发展具有市场优势的中药材、花椒、生姜等经济作物,并以此培育和形成农业生态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4.7 加大依法监管力度,杜绝新的人为破坏

严格落实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批制度和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加大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和预防保护的力度,严格控制开山炸石剥离地表,严禁采矿弃土弃渣的乱堆乱放,对闭坑矿山要及时进行矿山生态修复;严格林地保护;督促生产建设单位自行投入水土流失治理。

4.8 依靠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加快石漠化治理步伐

充分尊重石漠化山区的自然规律,大力实施封育治理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实现植被的尽快恢复。

4.9 典型引路,示范带动

以示范小流域和“精品工程”影响、推动水土保持和石漠化治理等生态建设,通过对境内不同类型石漠化的治理,探索适宜于岩溶石漠化环境特征,具有明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对石漠化特别严重,群众基本生存条件恶劣的地区,应有针对性地建设科研、实验、示范基地,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盘县喀斯特石漠化
滇东北岩溶地区石漠化时空演变过程分析
鲁甸县石漠化发展趋势及综合治理对策
云南省石漠化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广西南宁市岩溶土地石漠化状况及动态变化分析
“别有洞天”的喀斯特王国
任弼时与盘县会议
喀斯特
————水溶蚀岩石的奇观
盘县关工委开展“关爱明天 普法先行”活动
六盘水:盘县1月份税收实现高增长
盘县老年门球队在协作赛上获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