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凤枝
(河南省焦作市中医院,454150)
慢性盆腔炎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妇科炎症性疾病,指女性内生殖器官、周围结缔组织和盆腔腹膜等部位发生的慢性炎症反应,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下腹坠痛、白带增多或月经量大等症状,临床彻底治愈相对困难,当自身机体抗病能力下降时可反复急性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笔者采用自拟补肾清湿热方治疗慢性盆腔炎效果确切,现报道如下。
研究对象为我院妇产科2010年6月~2012年6月门诊治疗的89例慢性盆腔炎患者,经临床症状、体征、妇科检查和B超等检查确诊,符合《妇产科学》[2]关于慢性盆腔炎的描述以及《中医妇产科学》[3]中关于带下的描述,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5例,年龄20~54岁,平均(33.5±5.3)岁;按《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分级为轻度慢性盆腔炎5例,中度慢性盆腔炎18例,重度慢性盆腔炎22例;病程5~49个月,平均(17.6±3.8)个月。观察组44例,年龄21~55岁,平均(33.6±5.3)岁;轻度慢性盆腔炎5例,中度慢性盆腔炎17例,重度慢性盆腔炎22例;病程5~50个月,平均(17.5±3.8)个月。两组患者在年龄、病情分级和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给予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每次0.2g,每日1次;静脉滴注甲硝唑,每次250ml,每日1次。连续用药10d后,冲服金鸡冲剂,每次8g,每日2次,连续冲服20d。
观察组给予自拟补肾清湿热方治疗。方药组成:黄芪、白英、败酱草、蒲公英、红藤各20g,椿白皮、葎草、虎杖各15g,淫羊藿、菟丝子、苦参、黄柏、厚朴各10g。诸药混合后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饭后服用。两组患者均治疗30d后对比临床疗效和复发情况。
疗效评价标准[4]:小腹疼痛或腰骶胀痛等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妇科和超声检查显示包块消失,随访1个月内无复发者为治愈;小腹疼痛或腰骶胀痛等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妇科和超声检查显示包块缩小>1/2,随访1个月内无复发者为显效;小腹疼痛或腰骶胀痛等症状及体征轻微改善,妇科和超声检查显示1/3<包块缩小<1/2者为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和包块未见任何改善,甚至加重者为无效。
结果:对照组45例,治愈15例,显效12例,有效6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73.33%;观察组44例,治愈21例,显效15例,有效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91%。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复发情况:所有患者治疗结束后随访6~12个月,平均(8.6±1.8)个月,无失访病例。观察组复发率6.82%(3/44),明显低于对照组24.44%(11/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慢性盆腔炎是女性常见的一种顽固性妇科炎症,多因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彻底,或多种因素导致反复发作、迁延日久而发病,也与自身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内分泌系统变化或外源性致病菌侵入机体诱发炎症有关,表现为盆腔内炎性渗出、器官粘连、增生或输卵管积水等病理改变。常规抗生素治疗能够改善慢性盆腔炎的炎症反应,但治疗日久容易产生抗生素耐药,且对阴道内环境稳态干扰较大[5]。
根据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该病当属中医学“癥瘕”、“腹痛”、“带下”等范畴,胞络空虚,湿热侵袭胞宫,耗伤正气或素体肾虚,湿热蕴滞机体,气滞血瘀而发病,病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而导致机体器官组织粘连,表现为小腹疼痛、白带增多,日久形成癥瘕包块。故该病虚实夹杂,其中肾气虚弱为本,湿热瘀滞为标,治疗以补肾气、清湿热、祛瘀血为主。笔者自拟补肾清湿热方,方中淫羊藿归肝、肾二经,具有强筋骨、补肾阳、祛风湿之功;菟丝子入肝、肾二经,具有滋补肝肾之效;黄芪补中益气、利水消肿;白英、椿白皮、苦参、黄柏清热燥湿;败酱草清热解毒、祛瘀止痛;葎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蒲公英清热解毒,兼有消肿散结之功;红藤、虎杖清热解毒,兼有活血化瘀之功;厚朴属芳香化湿类中药,具有行气消积、理气止痛、燥湿除满之功。诸药配伍,具有补肾益气以固本扶正、清热燥湿兼理气化瘀等特点,配伍科学,共奏补肾气、清湿热、祛瘀血之功。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6],葎草、败酱草和蒲公英等清热解毒类药物提取物能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菌株、溶血性链球菌等致病菌具有显著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同时可通过提高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母细胞转化率等机制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从而提高抗病能力。本研究表明,自拟补肾清湿热方治疗慢性盆腔炎效果确切。
综上所述,自拟补肾清湿热方治疗慢性盆腔炎效果显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降低复发率,在促进患者早期康复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李倩.中医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6):24-25.
[2]乐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 京:人民 卫 生 出版社,2004:382.
[3]刘敏如,谭万信.中医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41-852.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250.
[5]王萍.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刊,2012,39(12):70-71.
[6]杨红丽.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45例[J].中医研究,2012,25(8):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