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高扬
(福建省泉州市林业局 福建泉州 362000)
近年来,低碳经济一词频繁出现在各国首脑讲话、政府文件以及国际论坛中,发展低碳经济,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社会达成的共识,一系列新政策也相继产生,低碳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低碳经济的背景是气候问题,而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承担者。因此,树立现代林业观念,大力发 展碳汇林业,推进现代林业建设,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应更多地体现在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发展战略上。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上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 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碳汇林业是指以吸收、固定二氧化碳,充分发挥森林碳汇功能,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减缓气候变化为主要目的的林业活动。开展碳汇造林是当前推进碳汇林业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建设现代林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低碳经济的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林业对减缓气候变化的途径主要体现在保持或扩大森林面积、保持或增加林地或景观层面的碳密度提高、林产品异地碳储量、促进工业产品的燃料替代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减排增汇潜力;减少毁林、防止森林退化、减少火灾和采伐迹地焚烧等措施可以在短期内取得较大的减排效果。因此,林业是当前和未来较长时期内,在经济、技术上都具有很大可行性的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可以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和增加二氧化碳吸收二方面都以较低成本做出重大贡献。
目前,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已经成为规模工业经济的重要制约因素。泉州市的工业模式迫切需要发展碳汇林业来补偿。与其他减排措施相比,发展碳汇林业具有不可比拟和替代的优越性。专家研究指出,按我国造林平均成本核算,每捕获1 吨二氧化碳的成本约为250 元人民币,而非碳汇措施减排每吨碳成本高达数百美元,二者形成鲜明反差。更重要的是,碳汇林业立足于对碳的吸收转存,不会挤压工业增长的空间和现有的发展机会。
2.2.1 发展碳汇林业是泉州规模工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2009年11月,我国政府正式宣布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将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统计、监测、考核办法。泉州市的产业结构多年维持在3.5﹕60﹕36.5 的水平,第二产业一直占据重头,且泉州的工业发展方式仍比较粗放,即将实施的温室气体减排指标将对泉州的经济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大力发展碳汇林业无疑是必不可少的选择。
2.2.2 发展碳汇林业是泉州实现环境容量突围的战略手段
泉州市有林业用地69.8 万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63.5%,森林覆盖率58.7%,林木总蓄积1960.9 万立方米。泉州林业是泉州环境容量的保障,为泉州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生态支撑。但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林地征占用仍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林地保有量和环境容量的保障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大力发展碳汇林业,通过造林、再造林和加强营林管理,提升林木蓄积和森林质量,从而保障泉州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环境容量应成为泉州科学发展的一个战略手段。
2.2.3 发展碳汇林业是泉州推进生态市建设的重要举措
泉州市委、市政府已将生态市建设列入“十二五”规划,并提出到2015年把泉州建成生态市的目标。而发展碳汇林业恰是生态市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发展碳汇造林,可以开辟新的融资渠道,将政府投资与社会筹资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断挖掘绿化潜力,形成一种以社会筹资推动造林绿化、以造林绿化推动生态建设的良性循环。
3.1.1 泉州发展碳汇林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泉州市地处亚热带,自然条件优越,十分有利于林木生长。泉州国土的基本市情是“七山一水二分田”,全市60%以上的国土面积是林地,林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特别是保障泉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容量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据统计,全市低产低效林分有30.1 万公顷,占林分面积的47.3%,提升森林质量还有相当大的空间。因此,泉州具有发展碳汇林业,提升森林质量的良好基础。
3.1.2 提高泉州林业的综合效益需要发展碳汇林业
由于存在重造轻管、采伐方式不合理、森林经营粗放以及制度创新慢等因素,泉州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仍不高,平均每亩林地产值不高于2000元;森林的生态防护功能比较脆弱,水土流失依然存在。要改善上述状况,就须进一步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加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需要大量的投入,但在当前单一的政府补偿模式下,存在公益林生态补偿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而发展碳汇林业有助于林业资金的筹集,有助于加强林业管理,有助于提高泉州市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3.2.1 缺乏全国统一的碳汇计量检测体系
由于缺乏全国统一的碳汇计量检测体系,在评价和计算各地的森林碳汇时,很难得出具有可比性的结论,这是泉州市发展碳汇林业的主要障碍之一。
3.2.2 缺乏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
一是补偿金额低。福建省目前实施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只有14元/每亩·每年,不能对保护森林产生有效的激励。二是补偿标准单一。不同地域、区位、地类和质量以及不同经营主体的公益林,其管护成本和生态价值是不同的,在投入水平上也会存在差异,而目前单一的补偿标准难以适应实际情况。
3.2.3 缺乏提高林业综合效益的管理机制
泉州市林业的生态效益不高,从单位面积蓄积量来看,全市平均林分蓄积为42立方米/公顷,只有全省平均水平( 69立方米/公顷) 的60.3%,只有全国平均水平(85.5立方米/公顷)的49.1%,只有世界平均水平( 112.5立方米/公顷) 的37.3%;从林地利用率来看,全市有疏林地、其它灌木林地和无林地共4.7万公顷尚未得到充分利用,占林地面积的6.7%。这些不足,均与林业管理和投入机制的缺失相关。
3.2.4 缺乏碳汇林业发展的人才和科技支撑
目前,泉州市对碳汇林业的科学研究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对许多相关领域,比如森林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及其动态变化、碳汇计量与监测方法和模型、不同区域和不同树种碳吸收速率的比较、森林经营管理及采伐作业对森林碳汇功能的影响、提高森林固碳能力的途径以及森林与其他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比较等的研究准备不够;碳汇林业方面的专家和人才队伍也很匮乏。
现代林业是科学发展的林业,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林业,是体现现代社会主要特征,具有较高生产力发展水平,能够最大限度拓展林业多种功能,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的林业。而碳汇林业可以提高森林生态系统整体固碳能力,实现森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服务价值。可见,碳汇林业是现代林业的题中应有之义,是现代林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大力发展碳汇林业,推进现代林业建设。
由于涉及林业碳汇及碳贸易的国际规则比较复杂,应通过各种渠道,开展林业碳汇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碳汇林业、碳补偿的了解,提高公众应对气候变化意识、造林固碳意识;促进企业、个人积极参与以积累碳汇为目的的造林和森林经营活动;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和导向作用。通过在政府、企业和公众中开展气候变化教育,使碳汇林业向着健康、有序、规范的方向发展。
现在实施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主要是国家财政出钱“买单”。但由于国家财力有限,补偿标准偏低且“一刀切”,没有真正体现森林生态服务的价值。国际碳市场的兴起,使得通过市场实现森林生态效益价值成为可能。因此,利用碳汇林业的概念,在对森林生态服务价值进行科学计量和评估的基础上,按照“受益者付费、损害者赔偿”的原则,在完善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同时,逐步完善生态环境产权机制、交易机制、价格机制。发挥市场机制对生态环境资源供求的引导作用,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生态利益共享及相关责任分担机制。
一是要进一步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在明晰林业产权的基础上,大力提高林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扩大造林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二是要重点规划和建设碳汇功能强的森林。建议组织有关专家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有计划分步骤对泉州市低质低效林进行改造,加大森林健康经营力度,进一步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和整体服务功能。加强碳汇专用林培育或改造,对碳汇捕获能力低的林木进行砍伐更新,切实提高单位面积的碳汇捕获水平。
一是加大碳汇林业科技投入,提升碳汇林业科技水平,提高碳汇林业技术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引进发达国家林业建设和管理的先进技术。二是加强对碳汇林业的科技研究,提高人工林生产力和固碳能力;重点加强对具有区域特色或对泉州市未来林业碳汇具有重要突破性意义的领域的研究。三是加大碳汇知识培训力度,培养林业碳汇专家队伍,推进碳汇林业工作深入有序地开展。
要通过碳汇贸易获取收益,推动森林生态服务市场的发育,提高植树造林的经济效益,调动更多的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林业行动。因此,有必要为企业和个人构建一个捐资造林获取二氧化碳、提前储存碳信用的平台。中国绿色碳基金就是这样一个平台,该基金作为一个专项,设在中国绿化基金会下,是一个以植树造林积累碳汇为主要目的的专项基金。目前,我国已在大连、北京、温州等地试点成立绿色碳基金专项,可以参考借鉴它们的做法,联合一些大的企业(集团)成立中国绿色碳基金泉州专项,大力宣传碳汇事业,积极倡导本地和外地的企业、组织、团体和个人,捐资到绿色碳基金,拓宽森林生态补偿资金和碳汇造林资金筹措渠道,筹措资金用于生态补偿或碳汇造林,补偿资金或所造林木归当地农民,使农民获利,而企业、组织或个人获得碳汇,并经权威部门计量、监测后登记在捐资者的账户上,定期发布。同时,推动鼓励企业捐资造林、积累碳汇的相关政策出台,在未来国家如果给企业设定减限排指标量时,允许参与绿色碳基金的企业积累的碳汇额度抵减一部分排放量。
[1] 李怒云.中国林业碳汇[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2] 田海芹.我国碳汇林业浅析[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3,(2).
[3] 苏帆.浅议低碳经济下的林业建设[J].吉林农业,2011,(10).
[4] 李冬冬.浅谈低碳经济时代应大力发展碳汇林业[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4).
[5] 孙孟军,王同新,孙茂者.浙江省碳汇林业现状与前景分析[J].华东森林经理,2011,(4).
[6] 吴后建,但新球,舒勇.我国现代林业发展历程及发展对策初探[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