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水利起源的文明印迹

2013-01-27 00:53谭徐明
中国水利 2013年18期
关键词:山阴越王勾浙东

谭徐明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100048,北京)

浙江,治水先祖大禹所终之地。大禹陵何以坐落在远离中原的浙江绍兴会稽山下?这是中华文明开启之初与大洪水有关的历史遗迹,是水利与古代、现代及至未来相互关联与影响的永恒话题。

距今7 000年左右,黄河、淮河、长江流域分布着不同文明的远古氏族部落。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发现,这一时期在杭州湾以东滨海平原上的古越人已经拥有发达的稻作农业。河姆渡文明消失在4 000多年前大规模的海侵中。此时正当中国远古史的传说时代,同样的大洪水是当时中国不同部族的共同遭遇。这一时期大禹治水的传说,也是旷世洪水下古越民族灾难与重生的历程。

当海水吞噬平原上越族部落家园时,古越人向浙东西部和东部会稽山、虞山、四明山山丘区迁徙。海退后,幸存的越人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重新开始了新的文明。因洪水而中断的历史,是一段舜、禹的传说时代,但是它勾画出古越国在越王勾践以前越人走出洪水困境、步入新的历史阶段的历程。

越国与中原诸侯国首先发生联系是在战国时越王勾践时代 (公元前496—前464年)。中原政治向东南地区扩张中,对越文化嬗变影响最大的是治水活动。今天浙东地区留下了许多舜、禹二帝的传说或神话的遗迹,折射出越王勾践时代浙东大规模的治水活动。据不完全统计,今浙东地区分布着传说中的舜、禹遗迹有27处,其中以大禹遗迹居多,这些遗迹与大禹治水传说一一相应。在今绍兴市境内,绍兴县柯桥镇有禹会村,相传是大禹会诸侯之处。禹会诸侯于会稽,防风氏没有如约而至,禹诛防风氏以为戒鉴。绍兴县的型塘乡被认为是禹杀防风氏的地方。传说中的防风氏身长三丈,刑者不及其颈,筑高台以行刑,其地因名“刑塘”,后改称“型塘”。上虞县东北夏盖山麓有禹峰乡,是大禹治水的驻地。嵊州的禹溪村,传说是大禹治水的遗迹。这里原是沼泽,大禹在此开沟排水,“了溪”因而得名,后来这里形成村落,名“禹溪”。绍兴县禹陵乡有涂山村,是禹娶妻涂山氏的地方。绍兴县城东南的禹陵乡,是大禹死后的安葬之地,后以此山为神山,有神鸟春来为陵拔草,秋至啄去污秽,其地县官严禁百姓捕鸟,有敢违犯此规刑无赦。

浙东沿海地区海退的时间发生在距今3 000年前,与中原大禹治水的年代基本同期。黄淮海平原与浙东平原的治水活动正好契合了华夏部族与越人文明更替的进程。成书于东汉(25—220年)的《越绝书》记载了夏商至战国初期的古越历史,称大禹曾两次来越,会诸侯,爵封功臣,最后葬于茅山。茅山因大禹的行迹而更名会稽山。有文字记载的越人部族兴修水利始于约2500年前的越王勾践。此前会稽山以北丘陵区有少数的越人耕种,兼逐禽鹿以给食。海退后的浙东平原在咸潮往返的濡沼之地上经过开沟排水,逐渐成为可以生长植物甚至耕种的土地。此后越人或是来自中原的人将这一改变归为大禹治水而后地平天成的因果,遂将勾践附会为禹的后裔,夏后帝少康的庶子。称大禹东巡至会稽驾崩,葬于会稽山,勾践受封会稽为越王,以岁时祭祀禹。

公元前496年,勾践立国为第一代越王,定都山阴(今浙江绍兴)。在他的统治下,越国水利建设成就卓著。公元前490年越国营建山阴城,次年大城建成。浙东平原江河大多为南北流向,为了打通山阴东西向的交通,勾践开山阴水道以及吴塘、富中大塘、练塘等水利工程。这些大塘以堤为主,位于山原相接的山麓地带,抵挡咸潮,拦截溪流,形成带状水域。大塘经过整治,构成了以山阴为中心的东西南北相同的水路,是后来浙东运河的前身。越王勾践立国以来,大兴水利,发展农耕,使越国跻身诸侯强国之列。公元前474年越灭吴国,随即勾践迁都琅琊(今山东胶南),企图问鼎中原。遗留在越国故土的越族部分南徙。公元前356年,越为楚所灭。浙东平原的开发自此沉寂了500多年。自导东汉时会稽郡守马臻修鉴湖,浙东平原水利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浙东平原逐渐成为东南经济中心。

洪水和治水活动是中华文明重大的转折点。与黄河流域的治水同样影响深远的是:治水因而有古越民族的重生,并最终越文明融入华夏文明中。这是传说时代的大洪水事件与治水留下的中华民族文明演进的轨迹。

[1]邱志荣.上善之水·绍兴水文化[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2.

[2](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五[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

[3]越绝书·卷 21·记地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9.

[4](汉)司马迁.史记·卷 2·夏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89.

猜你喜欢
山阴越王勾浙东
清代浙东曲家补考
瞿江
卧薪尝胆
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
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
风情万种山阴路
临江仙 全面脱贫
“雁门咽喉”山阴步入动车时代
卧薪尝胆
卧薪尝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