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娟
骨折后患者往往伴发肿胀的情况存在,其对骨折患者的全面康复极为不利, 因此对于骨折后肿胀的消除也是评估治疗方式有效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临床中用于促进骨折愈合及消肿的药物较多, 近年来中成药效果日益受到肯定[1]。本文中作者就丹参注射液在改善下肢骨折患者肢体肿胀程度中的效果进行观察研究, 具体研究结果分析如下。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2月~2013年3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66例下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6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下肢骨折治疗组)33例和观察组(常规下肢骨折加丹参注射液组)33例。对照组的33例患者中, 男性20例, 女性13例, 年龄17~53岁, 平均年龄(35.9±5.9)岁, 病程1.5~6.0 d,平均病程(3.2±0.6)d, 骨折部位:胫腓骨骨折25例, 其他部位骨折8例。观察组的33例患者中, 男性21例, 女性12例, 年龄17~55岁,平均年龄(35.8±6.0)岁, 病程1.5~6.5 d, 平均病程(3.3±0.5)d, 骨折部位:胫腓骨骨折24例, 其他部位骨折9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骨折病程与骨折部位构成数据比较, P均>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 首先对骨折进行有效手术治疗, 在手术治疗措施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另外患者术后均给予抗感染及促进骨折愈合等药物干预措施。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加用丹参注射液进行治疗, 每次以20 ml丹参注射液加入5% GS中静脉滴注, 1次/d, 连续治疗14 d。然后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肢体肿胀程度进行比较。
1. 3 评价标准 患者的肢体肿胀程度根据皮肤观察情况进行评估, 其中Ⅰ度肿胀者肢体存在一定肿胀, 但是皮纹仍可见, Ⅱ度肿胀者肢体存在明显的肿胀, 皮纹且已消失, Ⅲ度肿胀者则不仅仅存在明显的肿胀, 且出现张力性水泡[2]。
1. 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软件为SPSS15.0,其中的年龄、病程(计量资料)等采用t检验处理, 其他数据(计数资料)则采用卡方检验处理,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对照组患者中Ⅰ度肿胀者4例,占12.12%, Ⅱ度肿胀者20例, 占60.61%, Ⅲ度肿胀者9例, 占27.27%;观察组患者中Ⅰ度肿胀者3例, 占9.09%, Ⅱ度肿胀者21例,占63.64%, Ⅲ度肿胀者9例, 占27.27%。两组患者肢体肿胀Ⅲ度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7 d对照组患者中Ⅰ度肿胀者8例,占24.24%, Ⅱ度肿胀者18例, 占54.55%, Ⅲ度肿胀者7例, 占21.21%;观察组患者中Ⅰ度肿胀者15例, 占45.45%, Ⅱ度肿胀者15例,占45.45%, Ⅲ度肿胀者3例, 占9.09%。治疗后14 d对照组患者中Ⅰ度肿胀者12例, 占36.36%, Ⅱ度肿胀者17例, 占51.52%, Ⅲ度肿胀者4例, 占12.12%;观察组患者中Ⅰ度肿胀者20例, 占60.61%, Ⅱ度肿胀者13例, 占39.39%, Ⅲ度肿胀者0例。观察组患者肢体肿胀Ⅲ度者比例均低于对照组患者,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骨折在临床发生率极高, 对于患者各方面造成的不良影响也极为突出, 其中下肢骨折在各类骨折中更为常见, 对于患者的运动功能等影响极大, 因此临床对于本类骨折的治疗效果中肢体康复速度的要求也较高, 而除外骨折部位的尽量康复愈合外, 肢体肿胀也是需要重点干预治疗的方面。临床中对于肢体肿胀防控的药物种类较多, 效果差异较大, 近年来,临床中对于中成药对此类患者肢体肿胀方面的效果肯定性较高, 丹参注射液是临床中常用且效果较好的一类中成药物, 其在促进骨折愈合及改善微循环方面的效果较受肯定, 但是对于其在改善患者肢体肿胀中的效果尚相对匮乏[3]。
本文中就丹参注射液在改善下肢骨折患者肢体肿胀程度中的效果进行观察, 发现其较常规治疗的患者表现出更好地改善肢体肿胀的效果, 分析原因, 可能与丹参注射液活血化瘀的功效有关, 其较大程度地改善了循环状态, 从而为肿胀的消除提供了基础。综上所述,作者认为丹参注射液在改善下肢骨折患者肢体肿胀程度中的效果较好。
[1]吕瑞岩.丹红注射液治疗骨折的临床研究进展.中国民康医学, 2012, 24(24):3065.
[2]王洪君, 吕福庆.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肢体骨折及软组织损伤所致肿胀的临床研究. 吉林医学, 2009, 30(24):3144-3145.
[3]张俐, 鲁力.丹参改善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肿胀系数及病理组织学观察.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 2007, 17(2):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