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美玲
(山东省即墨市中医医院,266200)
男性尿道由于解剖结构的3个弯曲、3个狭窄,给护理操作导尿增加了难度,尤其老年前列腺增生病患者,由于前列腺增生压迫尿道,使尿道变窄,后尿道延长,加之老年人脑萎缩等原因,经常因尿潴留而行导尿术,术中常出现尿管插入困难,导致患者疼痛、尿道黏膜损伤出现血尿,甚至导尿失败。导尿在操作过程中尿管不能顺利插入尿道内口,则不能及时解除病人尿潴留的痛苦,延迟手术、治疗,或导尿成功后对前列腺损伤出现血尿等。自2011年6月以来,我科采用导尿管内注射利多卡因与液状石蜡导尿,收到了较好效果。
选择40例老年男性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前列腺增生。治疗组20例,年龄60~78岁,平均67.5岁;病程3~5年,平均(3.7±1.3)年。对照组20例,年龄63~73岁,平均68.3岁;病程3.5~6年,平均(2.9±1.2)年。两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采用传统导尿方法。治疗组使用尿管内注入利多卡因与液状石蜡。
1.材料:常规消毒清洗包;导尿包。其他物品:持物钳、手套、双腔气囊导尿管(14号、16号、18号)、5ml(10ml)注射器、20ml注射器、生理盐水、一次性集尿袋、橡胶单、治疗巾、消毒洗手液、便盆、无菌液状石蜡、无菌纱布块。
2.方法:做好解释工作,取得患者的合作。同常规病人外阴清洗消毒。导尿:两腿间打开导尿包,倒消毒液,取无菌液状石蜡10~20ml,准备尿管、一次性5ml、20ml注射器、无菌纱布3块,戴手套,铺洞巾,检查尿管(取注射器抽空气10ml注入导尿管气囊内并将气囊放入生理盐水水杯内查看是否漏气),20ml注射器抽生理盐水20ml(助手协助),5ml注射器抽5ml液状石蜡备用。用无菌纱布蘸液状石蜡充分润滑尿管全长,并将注射器抽好液状石蜡注入尿管内润滑尿管内壁并用止血钳夹住尿管末端放于治疗碗内。5ml注射器再次抽液状石蜡备用,左手取纱布扶阴茎使之与腹壁成60°,将包皮后推外露尿道口常规消毒,将抽好的无菌液状石蜡从尿道口缓慢注入、用无菌纱布辅助阴茎向下推使之缓缓流下,流入尿道内口,使尿道充分润滑,右手持钳夹尿管轻轻插入尿道10~15cm时,松开尿管末端止血钳使尿管内石蜡油流入尿道以利于插入尿道内口到达前列腺处,轻轻插入尿管20~22cm,见尿后再插入2cm,松左手,末端用纱布包住并夹紧,固定尿管、接集尿袋,整理,洗手,终末处理。
此方法通过对20例老年男性导尿患者的临床应用,均导尿成功,解除了患者的痛苦,避免了反复插管给患者造成的痛苦,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传统导尿术于导尿管前端外涂润滑剂,润滑剂的量比较少,若无前列腺肥大等梗阻,导尿尚无困难,若有前列腺肥大,当导管到达前列腺部时,因增生的前列腺压迫尿道使尿道狭窄,导尿管通过受阻,刺激局部黏膜引起疼痛、破损出血,疼痛反应引起肌肉紧张,加重狭窄程度,从而造成导尿失败。本方法有如下特点:①无痛。2%利多卡因灌注后,药液通过黏膜渗透吸收,产生局麻效应,消除了因刺激局部黏膜内神经末梢而引起的不适、疼痛,也避免疼痛引起肌紧张造成的狭窄。利多卡因具有局部麻醉作用和抗心律失常作用。应用利多卡因的风险:可引起毒性反应,表现一般均为纤细的骨骼肌震颤或抽搐;利多卡因可引起变态反应,但罕见,一般不要求作皮试。通过对20例老年男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应用利多卡因导尿的观察未发现毒性反应和变态反应的发生。②润滑:灌入液状石蜡5ml后迅速插入导尿管,尿道内的石蜡油量较多,增加了润滑效果,克服了原方法导尿管插入越深、润滑剂越少、阻力越大、推力越小的缺点。③导向作用:较多的润滑剂在插入导尿管的过程中,起到了导向及润滑的双重作用。④损伤小。由于摩擦力小,尿道无疼痛,无肌紧张,所以黏膜损伤小,并发出血更少。⑤方法简单,易于操作,掌握。⑥材料易取,价格低廉,值得临床推广。
男性患者尿道长,有活动的耻骨前弯和固定的耻骨下弯2个弯曲,还有尿道内口、膜部和尿道外口3个狭窄[1]。导尿时尿管的刺激可诱发尿道痉挛。另外,尿道黏膜神经丰富,对尿管的刺激非常敏感,插管时患者紧张、疼痛、产生恐惧心理,可致尿道平滑肌痉挛,同时可使局部释放致痛物质,如缓激肽等和前列腺素。前列腺素不仅本身具有致痛作用,还可使痛觉感受器对缓激肽等致痛物质的敏感性能升高[2],使患者更加疼痛,从而导致插管困难,甚至插管失败。利多卡因系酰胺类局麻药,能阻滞神经纤维的传导,性质稳定,作用快,穿透力强且脂溶性大,主要用于神经阻滞、硬膜外阻滞麻醉及泌尿道黏膜表面麻醉,常用浓度1%~2%[3],可以减少疼痛以及疼痛反射所致的尿道括约肌痉挛;液状石蜡使尿道黏膜充分润滑,可减少尿管插入的阻力,并且二者均为无菌药液,对组织无刺激性,局部应用无过敏反应,故整个操作不会导致尿路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此法操作与用药简单,易于掌握,不需要特殊器械,实用性强,并能大大减轻患者的痛苦,值得推广。
[1]严振国.正常人体解剖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50.
[2]李仲廉.临床疼痛治疗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385.
[3]王钦茂,李仪奎.药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