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琳琳 杨红芳
(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 ,山西 太原030024)
中风后失语是脑血管病后常见症状,是由于脑损害引起语言能力的丧失和损害,是对交流符号的运用和认识发生障碍所引起。约1/3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可发生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包括各种语言符号(口语、文字、手语等)表达或理解能力受损或丧失[1]。本症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合称为中风后的三大顽症,这种语言障碍的症状既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又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生活上的不便和精神上的压力,增加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笔者应用三黄饮治疗中风后失语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研究病例为太原钢铁集团总医院中医科门诊的中风后失语患者,共50例。按就诊顺序,用自然数的随机排列表法分为舌三针治疗组和传统疗法对照组。对照组25例,男15例,女10例;脑梗死19例,脑出血6例;年龄52~73(61.3±5.1)岁;病史20~61(41.3±6.2)天。治疗组25例,男17例,女8例;脑梗死18例,脑出血7例;年龄51~74(60.2±6.1)岁;病史21~63(40.8±6.4)天。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脑血管病种类等临床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①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②发病较缓慢。③发病后1~2d内意识清楚或轻度障碍。④进行性失语或清醒后失语。⑤有颈内动脉系统梗死的症状和体征。⑥头颅CT或MRI成像示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实质病损部位为片状低密度影。⑦腰穿脑脊液不含血。⑧血液流变学显示高黏血症或高脂血症。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①第一次发病半年以内就诊者。②发病前无视力、听力障碍,无口、咽、喉等发音器官肌肉瘫痪以及运动障碍。③意识清晰、无严重智能障碍及心、肺、肾等并发症。
排除标准 :①有痴呆及痴呆倾向者。②脑卒中复发者。③有明显情绪障碍者。④发病前有明显听力障碍者。⑤年龄在75岁以上者。
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片治疗,每次3片,每日口服3次。疗程为3个月。
治疗组:给予三黄饮,每日1剂,水煎2次,每次取150ml,混匀后分2次服用,早晚各服1次。三黄饮方组成:熟地黄12g,巴戟天、山茱萸、石斛、肉苁蓉各9g,党参12g,法半夏9g,生南星9g,制附子、五味子、肉桂、白茯苓、麦冬、石菖蒲、远志各6g。疗程为3个月,3个月后评定疗效。
观察指标:两组患者均按照北京医科大学《汉语失语成套测验》制定的量表进行语言功能评分,记录在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自发谈话、理解、复述、命名、阅读、书写等6项语言功能的得分。
疗效判断标准:评价患者上述6项语言功能,并根据治疗前后总体语言功能的改善情况按以下标准进行疗效评定:改善率=(治疗后得分-治疗前得分)/(正常得分-治疗前得分)×100%。显效:改善率≥50%;有效:30%≤改善率<50%;进步:10%≤改善率<30%;无效:改善率<10%。
结果:两组中风失语症患者语言功能评分比较见表1。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语言功能评分比较±s)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语言功能评分比较±s)
注:与对照组治疗前比较*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P<0.05
组别治疗组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治疗前 治疗后自发谈话流畅性 10.05±1.88* 25.25±2.87△9.88±2.71 21.32±3.12自发谈话信息量 6.71±1.26* 9.41±2.43 6.47±2.33 9.22±3.35 10.31±1.67 16.19±2.17理 解 174.65±10.86*188.50±9.35△ 173.53±10.50 175.18±11.83复 述 29.63±3.01* 75.51±6.57△ 29.11±2.63 63.71±6.97命 名 17.96±2.85* 42.10±4.7△ 18.11±2.75 36.28±4.06阅 读 23.07±2.57* 41.36±2.72△ 22.96±2.59 35.52±3.05书 写 9.92±1.38* 22.77±1.6△
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二者自发谈话、复述、理解、阅读、命名、书写能力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表明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自发淡话信息量无显著性提高(P>0.05)。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25例,显效5例,有效12例,进步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8%;对照组25例,显效2例,有效5例,进步1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72%。治疗组总有效率及显效率均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
中风后失语,西医学称“急性交流障碍”,它是急性脑血管病的常见症状之一,古代医籍中称失语为“喑痱”、“风喑”、“风懿”、“风癔”、“不语”、“难言”等。《素问·脉解》云:“所谓入中为喑者,阳盛已衰,故为喑也。内夺而厥,则为喑痱。”《素问·刺禁论》云:“刺足少阴脉,重虚出血,为舌难以言。”《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治》言:“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该症由于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损伤所引起,导致语言交流能力障碍,表现为言语符号的理解、组织、表达等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功能障碍的一种综合征。轻者表现为言语功能残缺或丧失,重者则出现失语。中风的病因是以正气不足、肝肾阴亏、肝阳上扰、肝风内动、血脉不通、风邪留而不去为致病之本,以风、火、痰、湿、气、血为致病之标。由此而并发的失语症主要是舌体瘫痪强直、记忆力下降、健忘或认知障碍、思维不清所导致,其病在心(脑)、肝,涉及脾、肾等脏腑。中医中药疗法作为传统医学的瑰宝,在治疗中风后失语等神经系统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三黄饮由三生饮和地黄饮化裁而来,全方既能扶正固本,又兼顾祛邪治标,标本兼治,治疗中风失语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1]王维治.神经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