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敏
(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福建南平 353000)
学风是一种治学的精神、治学的态度、治学的原则,是学生在学习方面所展示的精神、态度、风格、方法和习惯等要素的综合体现。学风问题不仅涉及到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途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关系到学生优良品格的形成问题,它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
“立德树人”是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决定高职教育成败的关键。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职业技能,而且还要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历史上著名的学者、伟人,绝大多数都是博闻多识、兴趣广泛、全面发展而又各有专长的人。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就认为,音乐艺术不仅丰富了他的生活,而且使他的科研活动受益匪浅。历史上浩如烟海的名人个案资料可以证明热爱生活、兴趣广泛、博学广识、全面发展和专业成才的关系是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关系。高职高专学生是职业技能形成的起步阶段,正确认识和处理专业学习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对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建设良好的学风是培养高职学生健全人格的前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了“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爱因斯坦在纽约州立大学所作的题为《论教育》的讲话中指出:“学校的目的始终应当是:青年人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由此可见,高职教育要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从近几年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素质要求来看,用人单位在招聘高职毕业生时偏好5种类型的学生:一是办事灵活的学生干部或参加过各种实践锻炼的;二是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较好的;三是语言表达和沟通协调能力较强的;四是参加各种类型竞赛获奖和考取各类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的;五是学习成绩好的。而其中用人单位更偏好前4种学生所具备的素质,在教育定义上这4种都属于“职业拓展素质”的范畴,“职业拓展素质”主要指的是学生的职业理念、职业道德、创新意识、团队协作与交流能力等。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应用性技能的特点决定了“职业拓展素质”的培养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职业能力的重要性。从用人单位的任职能力评价和岗位需求来看,职业拓展素质对高职学生来说更具有现实的意义,它们从深层次上关系着高职毕业生的可持续发展、职业储备及面对未来挑战的能力。高职院校要重视对学生“职业拓展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对职业素质学习的兴趣,将职业素质教育的内容纳入专业培养计划、纳入课程体系,在课程开发上融入团队合作学习的内容,使高职院校能够培养出更多的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因此,养成良好的学风是毕业生走上社会后成才和发展的必备素质和条件。
众所周知,高职院校的办学底蕴、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集中体现在学风上。学风是校风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树立和塑造学院良好形象的重要方面[1],是学校办学的生命力所在。学风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状态和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直接反映着学院精神风貌和全体学生的求学态度,也是社会衡量一所高职院校教学质量高低的一项重要标准。优良的学风能反映学校的办学水平,体现办学的品位,展示师生的学习风貌,是办学底蕴和积淀的外在表现,其评价结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院的生存与发展[2]。因此,加强学风建设,有利于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
1.学生的专业思想不强
由于受目前就业大环境的影响,有部分学生对就业产生了认识上的误区,认为专业学习好坏与否都一样就业,专业学习只需要掌握一些实用性的东西,不需要对专业基础知识进行系统学习与掌握,学的好坏对就业的影响不大,学与不学都一样,对于毕业后是否从事本专业工作抱以无所谓的想法;还有部分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表现得比较茫然,比较被动和盲从,不知道要学什么、怎么学,抱着“应付”的态度,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没有明确的规划和目标定位,学习目的性不明确,对今后所从事的职业方向知之甚少,甚至也不想去了解。加之由于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薄弱,学习能力不强,学习的主动性不够等问题,使他们把更多的课余时间用在了聊天、上网、玩游戏等方面,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虚度了光阴,而且也浪费了父母的辛苦钱。
2.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从当前高职学生整体来看,大多数的学生都是积极上进的,他们还是希望学一些专业技能,掌握一技之长,有的还想进一步深造如通过各种形式的专升本,或考取各类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应对就业的能力。但是,有的学生认为考上的是高职院校,与自己的理想目标相差甚远,尤其是高考失利的部分学生,难以走出阴影,从而产生自卑心理;一些学生在思想上认为上大学的目的只为捞取一张大学文凭,毕业后有份工作就行,对于怎样过好大学生活,没有多加考虑,在思想和行动上都表现得较为散漫。也有一些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没有远大的理想,学习动力不足。据某高职院校的一项调查显示:有39.2%的学生能及时、独立完成作业,有23.2%的学生能做到课后复习、课前预习。考前突击性复习的学生占45%,有5.6%的学生希望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有1/3左右的学生将晚自习时间用于学习。另据调查,在高职学生中,有4.3%的学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考取专升本,有20.6%的学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校期间完成各种形式专升本的学习,这样的学风状况很难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3.学生缺乏自我管理能力
在学习中,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自觉配合学校的教育和管理,但也有不少学生缺乏认同感,认为都是大学生了、成人了,学校的管理没有必要,自己可以管理好自己。这类学生在思想上往往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谈情说爱、上网、玩游戏、看电视剧等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还有部分学生我行我素、个性张扬、随心所欲,认为这就是大学生活,在学习中没有压力,放纵自己,造成学业危机,一学期下来,旷课节数居高不下,迟到早退也时有发生,补考门数也达3~5门,有的甚至更多,对此还不以为然,这些现象的存在,影响了学校的整体学风。
1.学生对社会大环境的鉴别能力较弱
学校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大环境的不良信息也会渗透到校园当中,使得一部分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受到扭曲,直接影响了校园风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是市场经济对大学生也具有负面的影响,尤其是社会上一些腐败现象,使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上产生困惑和动摇,显得特别浮躁;另一方面,由于独生子女多,在一些同学当中也存在着“以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缺乏社会责任感、集体荣誉感,法制观念也比较淡薄,对良好学风的形成产生了消极影响。
2.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
近年来,随着各地高考生源数量的逐年减少和高校招生数量的逐年增加,处在高校末端的高职院校在招生中可供选择的生源数量越来越少,甚至有的院校面临生源数量不足的尴尬局面,直接导致了高职院校生源质量的下滑。从高职院校生源的构成来看,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一部分来源于普通高中的学生,一部分是职业高中或中职的毕业生,而这些学生中有的是通过参加高考或高职单招考试录取的,有的是单独招生录取的,学生的文化基础、专业基础、学习能力、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教与学之间矛盾比较突出,就目前的教学资源来说,许多高职院校还无法完全做到分层上课,顾及不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自卑心理较重,学习动力不足,常有“混”的想法,对学风的建设冲击较大。
3.学生缺乏对未来职业的规划
很多学生一入学就感到了今后就业的压力,加之对未来缺乏规划,感到比较迷茫,表现得很浮躁。由于多数学生都是从中学直接到大学,没有接触过社会,对社会缺乏应有的认识和了解,片面地认为高职培养的是第一线工作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对专业素养和知识能力要求不高,凭一张文凭就可以胜任,没有意识到厚积薄发的重要性,无法看到知识、技术、技能对今后可持续发展及职业生涯的影响,认为拿到毕业证,能找到工作就行,至于工作与所学专业的契合度考虑较少。所以,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
教风与学风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良好的教风带动良好学风的形成,这是教育的必然。教师要以身立教,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以自己的道德行为影响学生,以自己的情操陶冶学生。教师对学生无血缘关系的、严慈相济的爱,会使学生“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教师要学会走进学生的心里,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心理需求和行为方式,尽量消除与学生之间的代沟,做学生认同的教师。这样,教师的话就能引起学生相同的心理体验,教师的行为就会被学生自觉地效仿,师爱透视出的就是师魂,在关怀学生成长,关怀学生成人,关怀学生成才的道德实践中,教师也体悟到人生的尊严和神圣。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打造的将是严谨的治学态度,乐学进取的时代精神。因此,学院应围绕着“身正为范、学高为师、以德育人”这一中心,加强以提高教师“人品、师品、教品”为主要内容的师德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
校园文化具有较强的引导、熏陶和育人功能[3]。所以高职院校要倡导优良学风,树立先进典型;要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创建良好的育人环境,为学生营造一个奋发向上的精神氛围;要充分利用院报、宣传橱窗、条幅、展板、墙报、广播等舆论工具,在全院开展以“学风建设”为主题的宣传活动,构建以第二课堂活动为载体的专业技能活动或竞赛,大力宣传学风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意义,表彰学风建设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学院还可以开展“名人、先进典型、道德模范进校园”等活动,邀请学校的知名教师、专家、社会上成功人士及不同类型校友典范等讲述他们自己的成长、奋斗经历和学科前沿成果,从正面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3],用榜样的力量鼓舞激励学生,使他们受到振奋、触动、启迪,从而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学院还应积极开展生动有趣的与专业知识有关的课外活动,将学习与趣味性结合在一起,发挥知识的魅力。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将学生吸引到图书馆、阅览室去查阅资料,拓宽知识面,在学生中形成渴求知识、钻研学问的良好风气[4]。同时,通过舆论引导,营造孜孜以求、奋发向上的学习环境;通过外引内育,培植浓重深厚的人文环境。
建设良好的学风是校风建设的目的。学风建设的主体是学生,为了营造学生成人成才的良好学风,学院要努力将被动的学风建设转变为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建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专业、热爱专业,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遵守学习纪律的自觉性,使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从“他律”转化为“自律”,达到学风建设的真正目的。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古往今来,无数名人学者都以自身经历和体会,说明勤奋的重要性。鲁迅说:“伟大的成绩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的。”郭沫若说:“形成天才的决定性因素应该是勤奋。”态度决定一切,培养学生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对于一个学生将是受益终生的,是关系到学生今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而要达到这一目的,最重要的是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强专业思想教育,认识学习对个人的发展乃至社会的重要意义,从而把学习的个人意义与学习的社会意义有机地结合起来,克服浮澡心理和急功近利的思想,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感,激发他们的专业自豪感,自觉而勤奋地学习,努力地去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
高职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任重道远,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构建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及评价制度,努力营造良好的学风氛围,促进健康、有序、和谐、积极向上的优良学风的形成,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1]丁思勇,杜鹤莉.高职教学的基本特征及学风建设对策[J].科技资讯,2008(8):126-127.
[2]毛尚华.高职学风建设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5(33):33-35.
[3]谢文兵.试析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意义、问题和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8(2):61-62.
[4]时国敏.浅谈高职院校的学风建设[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