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培养的实践与思考: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

2013-01-25 18:24唐慧丽
中国林业教育 2013年2期
关键词:全日制农林专业学位

唐慧丽 郭 明 蒋 挺

(浙江农林大学研究生处,浙江临安 311300)

随着我国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大力推进,我国现代农业的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推广事业的发展也日新月异,所以急需大量能够推广应用各种农业科技成果和实施相关推广项目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自1999年批准设立、2000年开始招生以来,就得到迅速发展,招生领域从最初的4个发展到目前的15个。2009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决定包括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在内的19种专业学位实行全日制培养[1]。为了进一步完善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笔者在总结浙江农林大学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培养经验的基础上,对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培养进行了深入思考。

一、浙江农林大学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培养的基本情况

浙江农林大学于2007年获得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并开始培养非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从2009年起开始招收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截止到2011年9月共招生224人,其中应届毕业生141人,占63%,招生领域从开始的2个扩大到10个,生源遍布全国18个省市,主要来自河南、山东和浙江等地;截止到2011年7月,已授予29人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从生源的学士学位结构看,生源来自的专业更加多样化,其中来自管理学和文学专业的占了大多数,具有农林学科专业背景的生源只有36人,仅占16%。

二、浙江农林大学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是培养单位开展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主要依据。2009年,浙江农林大学依据农推指委[2006]1号文件为招收的第1批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制定了培养方案,在领域主干课和选修课方面借鉴了非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培养的成功经验;2010年6月,又根据《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各领域培养方案的通知》对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对比这2套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可以发现,公共课和选修课的变化不大,主要调整了领域主干课。在选修课的设置方面,针对浙江省将农业分为战略产业、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3个发展方向,学校根据自己在相关领域的学科特色和优势,设置了“现代农业发展动态”“农业项目投资与评估”和“林业经济理论与政策”等特色选修课程。总之,整个课程体系注重优化知识结构和培养综合能力,体现了浙江农林大学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培养的定位——以农林为特色,立足浙江,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社会,培养基础扎实、素质高、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也就是说,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根本目的,所培养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必须能够独立承担农业科技服务、技术推广、组织管理等工作。

三、浙江农林大学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培养的实践

(一)教学环节

1.完善教学方法

浙江农林大学所招收的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大部分为应届毕业生,且跨专业的情况较多,对农业推广领域的生产和管理实践经验不足。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教学中采用“案例式”“交互式”“专题讲座式”等多种教学方法[2],合理有效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案例式教学

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采取案例教学法,运用农业推广理论详细分析典型案例,深入浅出,真实深刻。这不仅使学生对农业推广的相关理论知识有了深入的理解,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因此,为了进一步推动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浙江农林大学非常重视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课程案例库的建设。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多门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课程已初步建立了案例库。这不仅丰富了教师的教学资源,也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交互式教学

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采取由学生提供事例、教师进行点评分析并讲授其中蕴含的基本理论、师生共同讨论的交互式教学法,不仅能够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而且达到了学生间相互启发的目的,使课堂的信息量大大增加。同时,交互式教学还可以作为传播学和推广学课程的实践环节,学生通过课程演讲达到实践锻炼的目的。

(3)专题讲座式教学

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对浙江省农林业及全国农林业现状的了解,浙江农林大学还聘请地方各专业领域的行业专家和政策执行者来校开设专题讲座。高水平的专题讲座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宏观思维,而且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课程学习时间内获益良多。

2.改革课程考试方式

根据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课程的性质,浙江农林大学尝试了“讨论+课程论文+口试”“笔记+笔试”“小作业+大作业”“平时作业+联机考试”“实践考核+课题设计”“课程论文+小组答辩”等多种考试模式。课程考试方式的多元化使课程考核不仅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更重要的是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课程考试方式的改革促进了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强化教师队伍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浙江农林大学选派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高学术水平的教师担任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工作。目前,学校农业推广硕士任课教师中教授占59.01%,有博士学位的占31.82%。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锻炼,学校已基本建成一支职称和学历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

(二)实践研究环节

实践研究环节是实现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为了加强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研究环节,浙江农林大学制定了《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研究实施方案》,明确了实践研究的时间安排,即每年5月开始,至次年5月结束。实践研究的考核时间一般在学位论文答辩之前。首先,研究生要填写《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研究考核表》,然后学院成立的由3~5名专家组成的实践研究考核小组根据研究生实践研究阶段的表现和递交的成果报告做出评判。实践研究的考核结果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合格”“不合格”几个等级,考核通过者可获得相应学分(6学分),实践研究成绩不合格的研究生不能进行学位论文答辩。

为了使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浙江农林大学除了在校内建设了一批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实践与创新基地之外,还积极与政府、行业、产业部门加强联系,建立了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校外实践基地,创建了“产学互动、校研联动、政府推动”的有效运行机制,建立了多层次、有序化的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合作教育实践平台[4]。

(三)学位论文选题和开题报告环节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侧重于应用性,所以学位论文的选题应紧密结合科学研究与生产的实际,研究内容应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由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学制只有2年,再加上学生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有限,对学位论文题目的选择以及研究内容深度和广度的把握很难到位,所以导师的指导至关重要。因此,浙江农林大学首先要求学院做好硕士专业学位指导教师的遴选工作,要求硕士专业学位指导教师必须有相关领域的实际工作经验,或者承担相关领域的横向科研课题;不仅要理论水平高,还要实践经验丰富、指导能力强。其次,要求在研究生复试时就确定导师。再次,要求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一入学就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确定学位论文的研究范围;同时在课程学习时就做好与学位论文选题相关的文献调研以及资料收集和整理等工作,从而使学生的开题报告有充裕的准备时间。最后,要求学生的开题报告以报告会形式进行,由学院组织校内外相关专家进行论证,从而使学生通过开题报告及其论证及时发现学位论文选题中存在的问题、明确论文要达到的学术水平,使论文研究工作避免或少走弯路。

此外,浙江农林大学还规定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开题报告结束后至少要满1年才能申请论文答辩。从第一届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选题情况看,选题来源于导师科研课题的占64%,紧密结合实际的应用性论文占100%。

(四)学位论文完成环节

由于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大多是在其实践单位完成的,因此,为了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必须加强学位论文完成阶段的过程管理,重点把握好以下3个关键环节。

1.论文中期检查

论文中期检查是保障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措施。论文中期检查结果将作为学位论文答辩资格审查的条件之一。通常,学位论文中期检查由学院组织开展,会邀请基层业务部门的专家参加,以学位论文进展情况报告会的形式进行。论文中期检查可以使导师对学生的论文工作有较全面的了解,从而及时发现论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修改意见。这避免了学生因在外实践缺乏与导师的联系而造成的论文延期。

2.论文送审

浙江农林大学对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实行双盲审制度,送审工作由研究生处负责。在论文送审环节,要求学生在上交学位论文时必须附有导师对论文的评语;在送审前要进行学术不端行为检测,超过30%相似度的论文不得送审。通常,学位论文由2位专家匿名评审,若2人均提出异议,或有1人提出异议,必须送第3位专家评审。若第3位专家仍持异议,则论文被认定为盲审不合格,取消学生本次申请答辩的资格。

3.论文答辩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由3~5位专家组成,而且其中至少要有1~2位校外相关行业的专家。在答辩过程中,要求学生采用多媒体演示的方式陈述论文的研究内容,并回答专家的提问。答辩结束后,学生要根据答辩委员会专家提出的意见进行论文修改,然后将学位论文终稿及答辩材料提交学校硕士学位评定委员会,经过审议并票决通过后方可授予硕士专业学位。

四、对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培养实践的总结与思考

①浙江农林大学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方案基本体现了学校的优势和特色,课程体系具有综合性、宽广性和实用性等特点,教学内容反映了本领域的先进水平,为提高农业推广硕士培养质量奠定了基础。

②浙江农林大学根据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生源特点,强调课程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并聘请行业、产业专家参与教学活动,促进了研究生对农林行业的了解;重视实践研究环节,加强了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建立了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实践基地,促进了产、学、研各主体的有机融合;注重导师的指导作用,强调学位论文选题应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加强学生学位论文的过程管理,把握好论文中期检查、送审和答辩等关键环节。

③目前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教职委的指导性培养方案把课程安排得过于细致。而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不同于一般的农学硕士,其在各个领域都有自己专门的服务行业和部门。因此,建议各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培养单位在制订和修订培养方案时,应根据自身培养条件和优势的不同,在课程选择上有所侧重。

④在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方面,建议今后应根据专业学位的培养特点建立教学评估体系,并做好校内外指导教师的遴选等工作;应鼓励不同形式的学位论文,并建立适用于不同形式学位论文的评价标准;此外,还应进一步探讨如何针对2年学制下的课程教学和实践环节做好考核工作。

⑤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在浙江农林大学的开展时间尚短,作为一种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应在实践中不断予以完善,从而为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发展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人才。

[1]朱启臻,曾富生.提高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教育质量的实践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8):9-12.

[2]赛江涛,贾黎明.林业领域农业推广硕士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08,26(2):49-51.

[3]张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课程教学若干问题思索[J].中国高教研究,2011(1):53-54.

[4]高文波.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0(36):56-61.

猜你喜欢
全日制农林专业学位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六有五化”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成都中医药大学为例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天津农林科技》征稿启事
《天津农林科技》稿约
德国巴符州将增建全日制学校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
AC311A加装农林喷洒设备首飞成功
笑笑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的目标与质量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