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重在加强“精气神”的全面培养

2013-01-25 18:24吴成林
中国林业教育 2013年2期
关键词:精气神精神大学生

吴成林

(浙江农林大学工程学院,浙江临安 311300)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就是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和教育方式对大学生在奋斗目标的设定和实现过程中对未来的向往、追求以及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应包括3个层次:一是道德理想、道德信念教育,二是事业(职业)理想、事业理念教育,三是社会、政治的理想与信念教育。

精、气、神,源于道教内丹学术语,是构成人的精神状态(面貌)的3要素,三者相互协调、缺一不可。大学生的“精气神”是大学生精神面貌的外在体现和内在渗透的全面展示。大学生“精气神”的全面培养对大学生起着显著的熏陶和支撑作用,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趋向、人格完善、内在气质和行动力。中国自古流传下来的诸如“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等,都是对一个人所应具有的“精气神”的高度概括。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与大学生“精气神”的全面培养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一方面,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人的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是确立人生价值观取向的最高准则。理想信念一旦形成,就成为支配人们行动的持久的精神动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有赖于大学生“精气神”的全面培养。另一方面,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通过全面培养具有天人合一理念、强烈的爱国气概、高尚的道德品质、艰苦创业精神、追求卓越的气质等“精气神”特质的大学生,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而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实现,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赋予大学生“精气神”新的时代内涵

(一)具有天人合一的理念

“天人合一”在中国哲学乃至中国文化中是最古老、最具广泛性的概念。“天人合一”不但是作为中国国家哲学的儒家学说的基本概念,而且是我国其他思想体系的出发点与归宿点,例如道家、佛家、法家、阴阳家、兵家、农家、医家,以至风水、气功、武术……同时,“天人合一”也是生态理念、和谐理念的源头,是人与自然共处、人与人相处的基本法则。

(二)具有爱国精神

革命导师列宁在总结了人类社会的爱国实践和爱国精神的优秀精华之后,给爱国主义下了一个经典的定义,即“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1]。因此,大学生不仅应该具有“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爱屋及乌”的认识情感,而且应该将这些认识情感升华为“家天下”“国为本”“家国一统”“保家卫国”“美德即爱国”的政治伦理道德等。这就需要通过长期不懈的教育引导、舆论影响、榜样示范和评价激励,在每个大学生个体的认知领域、感情世界中增添爱国的内容和爱国的情感,并且使之在社会历史的长河中积累升华为一种具有共同利益、共同语言、共同心理、共同意志的“国家至上”精神。

(三)具有良好的社会道德

20世纪70年代,孔子曾被美国一位著名的学者列为世界100位伟人的第5位,孔子的弟子子贡也曾说过“仲尼不可毁”,其理由皆因孔子的品德高尚。同时,“孔融让梨”“苏武放羊”“季礼挂剑”等流传至今的耳熟能详的古训也皆因其宣扬的高尚品德而流芳百世。因此,中华民族传统的优良品德应成为当代大学生所具备的社会公德,这既是做人的根本,又是现代优秀人才的素质基础。

由于道德品质具有“非制度的规范”的特征,所以其培养主要通过教育宣传、社会舆论等方式予以实现。由于道德品质的实现是一种自律和内化的行为——依靠个人的意识与自觉的行为,所以对其的调节手段是非强制性的,主要依靠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进行调节。因此,当代大学生所应具有的良好社会道德应由孝敬父母、勤劳节俭、尊敬师长、团结和睦、立志勤学、谦虚礼让、律己宽人、公正无私等多方面内容构成。

(四)具有艰苦创业的精神

艰苦创业精神是战胜一切困难并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和精神力量。“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2]搞社会主义革命需要艰苦创业,搞社会主义建设更要提倡艰苦创业。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3]即使今后经济有了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有了大的改善,也仍然需要艰苦创业。因此,艰苦创业精神主要应该包含4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自强不息;二是肯于吃苦,舍得牺牲;三是在自力更生、扎实奋斗的基础上,善借外力,善抓机遇,善于巧干;四是认清形势,始终坚持艰苦创业精神。即使社会经济有了大的发展,仍要保持艰苦创业精神。

(五)具有追求卓越的气质

从人的角度讲,“卓越”一词的本意应当理解为能力出众、超越他人。但是,其全部含义则不止于此。卓,意为高远、高超;越,意为超出。综合起来“卓越”可以理解为在更高的境界追求更大的超越,体现的是追求第一、超越他人的精神。尤其是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追求卓越”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含义。追求卓越是在当今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敢为人先、追求发展、实现跨越的精神写照。追求卓越的气质,涵盖了强烈的发展和机遇意识、强烈的改进和创新精神、强烈的创先争优意识3个方面的内容,同时还包括稳定向上的情感力量、坚强恒久的意志力量、鲜明独特的人格力量等气质特征。

新的时代赋予了大学生“精气神”更深刻和全面的内涵。那么,如何深度、全面地培养大学生的“精气神”就成为高校面临的一个现实而有意义的命题。笔者认为,培养大学生的“精气神”应该通过大学生社会化来实现,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大学生自身等多方面的努力配合、共同铸就。

二、影响大学生“精气神”培养的因素

(一)社会的主控因素

社会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施化因素,所以社会制度、社会舆论、社会道德、社会法律等社会控制要素应倡导一种自由竞争、公平竞争、百家争鸣的氛围,从而使大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感到振奋、感到有用武之地,使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得到鼓励,促使大学生努力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因此,要培养大学生的“精气神”,从社会的角度应积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高等教育法》;对我国的高教管理体制进行重大调整,彻底根除应试教育模式,积极推行素质教育;要拓宽大学生的专业面向,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重视社会力量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加大对社会信息的监管力度,通过大众传媒向大学生提供正能量,潜移默化地对他们进行教育。

(二)家庭的牵引因素

家庭教育“起于母胎,终于坟墓”,既是各级各类教育的起点,又是“精气神”培养的归宿。家庭的内化影响可以帮助大学生重塑自己的理想,教育其将理想的自我树立与社会需要、社会价值观相统一,与现实的自我相统一,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同时,家庭也是大学生自我调节的安全港湾,通过爱抚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培养大学生的合群性格、与他人平等相处的习惯以及对自己的准确把握能力、对与他人关系的准确把握能力、对社会关系的准确把握能力等。但是,家庭在大学生“精气神”培养中发挥牵引作用时,也要注意不要期望过高,要切合每个大学生自身的实际,要循序渐进。

(三)学生的内化因素

在社会、学校、家庭多方面通力合作培养大学生“精气神”的同时,大学生个体在其中的作用也不应忽略。通常,大学生对“精气神”培养有3种态度,即积极的、消极的、妥协的。而只有持积极的态度,大学生才能在“精气神”培养过程中主动完成内化过程。大学生在“精气神”内化过程中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事情:其一是要处理好个人与社会、学校、家庭的关系。一方面,大学生要多看社会的发展面,要关心时事,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到社会的发展、看到自己的机遇;另一方面,当面临问题、挫折、机遇时,要多向家庭汇报,多听家长意见。其二是要妥善处理自己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明确奋斗目标,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紧张度,培养创造能力等。其三是要强化成才意识、成人意识和大学生意识,培养自立、自强、自信的品质,努力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同时,不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不降低对自己的要求,不做有违合格大学生标准的事情。

(四)高校的主导因素

高校要分利用社会大环境,努力营造优良的教风、学风、校风以及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大学生“精气神”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三、高校全面培养大学生“精气神”的方法和途径

(一)认真抓好课堂教育

高校培养大学生“精气神”的主要阵地是课堂,因此,学校除了要进一步深化邓小平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课、法律基础课、心理健康课、思维训练课的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还要注重挖掘专业课和社会实践课对培养大学生“精气神”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大学生在学习和运用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发展观。

(二)积极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高校要为大学生“精气神”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主要包括营造优良的教风、学风、校风和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以及提供良好的办学条件等。首先,高校的校风、校训以及所提倡的大学精神,都应是催人奋进的。其次,高校要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作为培养大学生“精气神”的重要途径,通过积极举办人文社会科学类的系列讲座以及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加强校园各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营建,从而使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听取讲座、参加活动,并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得到情操的陶冶。这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启迪思想和思维,而且有利于激发激情、熏陶文化、升华精神,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三)大胆进行大学生管理思路和管理模式的改革

有思路才有出路,模式的改革才是根本的变革。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是高校大学生管理思路和管理模式改革的出发点。高校为了培养具有现代“精气神”的高素质人才,必须树立4种观念:一是质量观念。高校必须在人才培养的全局性工作中,时刻强调质量意识,视人才培养质量为高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二是开放观念。高校不能闭门办学,必须积极面向市场,主动参与到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去。三是未来观念。高校培养的人才应对未来有明确的认知,要能够对未来的可能变化作出积极的应对。四是特色观念。高校在注重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大前提下,必须树立特色意识,努力建设特色学科和专业,培养具有特色的专业人才。

(四)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积极探索大学生“精气神”培养的新途径

创新精神是科技和社会发展的一种动力。没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是不可能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为了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高校要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逐步改应试教育为创新教育。高校在教育内容方面,要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大胆舍弃过时、陈旧的内容,不断补充现代的新理论、新知识;在教学方法方面,要克服传统的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大力推广引导式、启发式教学方法,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和创新精神。

大学生“精气神”的全面培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重要部分,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大学生个体等多方通力合作;同时,具有持续性、完善性、长期性3个特征,需要经过学、思、悟、行、果的多次转换才能彰显其独特的个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1]列宁.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53.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06.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98.

猜你喜欢
精气神精神大学生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永葆党员领导干部的精气神
民族精气神在传统舞蹈创作中的体现——以藏族舞蹈《果沃情》为例
以昂扬向上的精气神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拿出精神
读者秀秀吧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