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元时期中医养生学发展特点分析

2013-01-25 08:09张玉辉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3年8期
关键词:养生学理学脾胃

张玉辉,杜 松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宋金元时期上承隋唐、下启明清,是中医养生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时期,特殊的社会与文化背景孕育了新的医学理论和学说不断涌现,从不同角度丰富了中医学内容。宋金元时期养生学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理学思想被宋以后医家普遍接受,对中医养生学渗透和影响较大。医学整体水平的提高直接带动了中医养生学迅速发展,养生理论与实践不断丰富完善。养生学术特点一脉相承的养生家逐渐形成风格相似或相近的养生流派,成为中医养生学发展的坚实力量。

1 宋明理学影响中医养生学发展方向

1.1 理学肇兴

隋唐时期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儒学的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北宋的儒家学者掀起了抨击佛道、复兴儒学的思潮,这场复兴儒学的文化运动冲破汉唐儒学束缚,既批判了佛教的出世主义思想,又汲取融合了佛道思想,以阐释儒家义理,最终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1]。宋明理学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不同流派,所讨论的问题有所区别,主要集中在理气、心性、格物、致知、主敬、主静、涵养、知行、已发未发、道心人心、天理人欲、天命之性等方面。宋金元时期学术氛围宽松,新学肇兴,引发了儒学、道学、佛学、哲学与医学等不同文化的学术争鸣。此时期的医家、养生家勇于疑古创新,对疾病的因机证治、预防、养生保健都有诸多创新认识。

1.2 理学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

中医养生文化历来受哲学和宗教思想的渗透和影响最大,宋明理学的发展对传统的养生保健理论与实践是一个强有力的冲击,促进了养生理论的发展。理学在宋代以后取得了社会思想的统治地位,被宋以后的医家、养生家普遍接受,使得中医养生学呈现出新的特点。

魏晋以来道教盛行,隋唐时期佛教兴旺,这种崇信成仙成佛思想被理学所抛弃,而只取其主静寡欲的养生之术。如宋代理学家张载为四大学派之一“关学”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寡欲、静心、崇德、修身是存养之道。《经学理窟》曰:“人人失其所好,盖人人有利欲之心,与学正相背驰。故学者要寡欲”,“心之要只是欲平旷,熟后无心如天,简易不已。今有心以求其虚,则是已起一心,无由得虚。切不得令心烦,求之太切则反昏惑,孟子所谓助长也”。《太极图说》曰:“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理学这种崇尚静心寡欲的养生思想影响了宋元以后至明清的养生家,被诸多学者奉为养生之第一要义。如朱丹溪以茹淡之法收心降火:《格致余论·茹淡论》:“安于冲和之味者,心之收,火之降也;以偏厚之味为安者,欲之纵,火之胜也。”朱丹溪参以理学“中正仁义而主静”、“使道心常为一个身之主”,反对道教房中补益之术,倡导静心节欲,以制妄动相火。张介宾、赵献可也赞同朱丹溪寡欲保精的养生理念。元·王珪借鉴“理学”把道德修养视为养生的重要内容。《泰定养生主论》曰:“名利不苟求,喜怒不妄发,声色不因循,滋味不耽嗜,神虑不邪思。”而李梃、高廉等养生医家甚至直接把理学修养方法移植过来作为养生方法。可见,理学的肇兴与发展为后世中医养生家学术思想的形成和完善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理论要素,对中医养生学发展影响颇深。

2 医学整体水平提高促进中医养生学发展

2.1 医学发展概况

宋金元时期的医学在我国医学发展历史上是一个重要阶段,基础医学、药物方剂学和临床各科成就突出,医学整体水平明显提高。此时期民族矛盾加深,战争不断,疾病流行,客观上促进了医家不断提高医术。加之这一段历史时期统治者对医学和养生尤为重视,特别是宋代历朝更是史无前例。而金元时期学术氛围甚是宽松,争鸣与创新的学术特点凸显,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医学流派,从不同角度丰富了中医学内容。宋金元时期医学整体水平有所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更接近原貌与本质,从病因病机的理论发挥到辨证理论的进一步系统化[2],全面体现了此时期对临床病证认识的全面性和科学性。宋金元时期医学整体水平的提高直接促进了养生学的发展,养生理论与实践均有了明显的突破。

2.2 医学不断完善推动中医养生学发展

南宋医家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提出著名的“三因论”,全新阐释了中医病因学说,强调致病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重视情志因素在病因中的作用,这些认识对于疾病的预防、养生保健也有重要意义。金元四大家的创新理论,开创了医学发展的新局面,如刘完素的“火热”论、张从正的“邪气”论、朱丹溪“阳有余”论,从不同角度丰富了中医病机理论,也成为金元四大家构建养生思想和养生方法的理论基础。

宋金元时期中医辨证理论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从隋唐时期注重汇集方药逐渐倾向完善辨证方法,丰富辨证理论,对脏腑的功能、气机的升降等理论认识更为深刻全面。如北宋著名医家钱乙提出以五脏虚实为纲领的辨证方法。金元四大家从不同角度重新诠释疾病的治疗方法,如汗吐下法、寒凉清热法、调补脾胃法、滋阴降火法等治疗方法。这些治疗方法的提出也被养生家加以采用,推动了养生理论的不断完善。如李东垣的补土论被后世养生家吸收并有所发挥。陈直在《养老奉亲书·饮食调治第一》中指出:“脾胃者,五脏之宗也。四脏之气,皆禀于脾,故四时皆以胃气为本。”陈直指出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为脏腑衰退、气血亏虚,全仰脾胃运化的饮食以资气血、充五脏,养老强身首先要从补益脾胃入手。陈直在李东垣重视脾胃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老年人生理特点发展了老年养生理论。养生理论和实践与医学整体水平紧密相关,宋金元时期医学理论的不断丰富与完善,为养生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直接推动了中医养生学的发展。

3 养生流派成为养生学发展的坚实力量

3.1 养生流派的形成

宋金元时期,中医养生家注重以医学理论知识为指导阐发养生思想和养生方法,注重养生防病与医学理论紧密结合。在继承古人养生经验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总结养生保健方法和措施,逐渐形成了特点鲜明的养生派别,成为中医养生学发展的坚实力量。如陈直注重老年养生保健、忽思慧重视食疗养生、周守忠强调顺时养生以及金元四大家分别以和平、食补、补脾、养阴等不同角度论述养生之道。

3.2 养生流派学术特点

宋·陈直在理论上秉承了《黄帝内经》养生思想,在养生实践上借鉴了孙思邈的养生方法,并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病理特点,制定出较为全面系统的老年养生保健方案。《养老奉亲书》对老年人的饮食、起居、情志以及防病治病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指导民众如何侍奉双亲的老年生活。明·周臣在《厚生训纂》中摘录了此书部分精华内容,受其养生观点影响很大。陈直养老防老思想为后世中医老年病学、老年养生流派的形成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

蒙元时期著名的饮食营养专家忽思慧,继承本草食疗成就,并汲取民间日常生活中的食疗经验,主张食养先于药疗,养生治病首先采取饮食调养,无效后再求之药疗,后世洪楩、龚居中等名家亦遵食补为先的养生原则,开创了食疗防病养生的新局面。南宋时期周守中重视顺时养生,认为四季阴阳不断消长变化,人们应顺从季节月令变化调养身体,从而达到益寿延年的目的。他在《养生月览》中按月令顺序安排生活,逐月阐述日常生活的宜忌,如服食、饮酒、制粥、汤浴、房事、疗疾等方面内容,是顺时养生理论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元代养生家李鹏飞、明代养生家万密斋、高廉等也都极为赞同顺时养生,注重四时调摄之法。

金元四大家各有独到的养生理念,刘完素以和平论养生,重视人体五运六气的兴衰变化,主张“养生之道,正则和平,变则失常”的养生观点。攻邪派宗师张子和不但善于攻亦善于补,强调攻邪以复胃气,食补以养胃气,在运用攻法之后多采用粥食等调养胃气。李东垣以补脾胃论养生,防病治病都以脾胃为本,认为脾胃为生命根本,脾胃健旺五脏皆安,脾胃受病则诸证蜂起。朱丹溪以养阴论养生,认为早衰的主要原因是阴精亏损,因而把养阴抑阳的养生原则贯穿于人的生、长、壮、老、已全过程。

宋金元时期特殊的社会与文化背景孕育了新的医学理论和学说不断涌现,中医养生学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宋明理学思想深透到中医养生理、法、方、术、药等各个层面,促进了养生学的发展。宋金元时期中医养生学在医学整体水平的推动下不断丰富和完善,继续沿着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方向向前发展。此时期学术思想一脉相承的养生家逐渐形成了特点鲜明的养生流派,成为中医养生学发展的坚实力量。宋金元时期中医养生理论与实践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开创了中医养生发展史上又一个辉煌阶段,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1] 赵鸿君.论宋明理学对金元时期医学流派形成与创新的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2:98-100.

[2] 李成文,司富春.宋金元时期中医基础理论创新研究[J].国医论坛,2010,7:985-989.

猜你喜欢
养生学理学脾胃
基于病证结合的脾胃病湿热理论的创新与应用研究
好脾胃 养出来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文理学人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征稿简则
“健康中国2030”背景下传统体育养生学发展的路径抉择
论深入研究传统体育养生学的必要性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征稿简则
论《太一生水》的“生命生成论图式”特征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