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止血药凝血酶的研究进展

2013-01-25 05:18张松达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16期
关键词:凝血酶原凝血因子凝血酶

张松达

(青海省第四人民医院药械科,青海 西宁 810000)

浅谈止血药凝血酶的研究进展

张松达

(青海省第四人民医院药械科,青海 西宁 810000)

凝血酶是机体凝血系统中的天然成分,是一种生成于损伤处血管内皮细胞的多功能蛋白酶,它是参与凝血过程各个环节反应中的关键酶。本文介绍了凝血酶的结构、性质、在体内凝血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应用,并分析了其作为一种重要的外伤止血药的生产现状和前景。

止血药凝血酶;凝血机制;凝血酶原

止血药广泛用于临床各科,如内科、外科、妇产科、五官科、烧伤科等。但血液的凝固(凝血)过程是由许多凝血因子参与的复杂的酶反应,最终产生不溶解的紧密稳定的纤维蛋白多聚体,一般有如下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包括内源性和外源性两条途径;第二阶段为凝血酶原激活物催化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第三阶段为凝血酶催化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形成冻胶状血块。

1939年,美国学者Seegers 等人首次从血清中成功地分离出凝血酶,并应用于临床,对肝脏实质性出血和骨髓出血的止血取得了明显效果。随后Rogers将凝血酶用于消化道亦获得确切疗效。1944年相继有人用凝血酶进行手术创面的止血,均获得明显效果,美国药典于1950年开始收载此药,继而英国药典,日本药局方(日本药典)等亦予收载。自80年代末以来,国内厂家相继开发成功,并广泛用于临床各科。中国药典委员会和卫生部于1993年12月颁布了“凝血酶”国家标准(93)卫药标字03号,并规定从1994年1月1日起执行。同时废止该药的所有地方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第二部已收载该药。

权所1 止血药市场潜力巨大

止血药是通过收缩小动脉及毛细血管,或增强血小板功能,或加速、加强血液凝固过程,或抑制血块溶解过程而产生止血作用。目前国内临床常用的止血药约有20多种,根据作用于凝血机制的不同环节,分为四大类。①促凝血因子活性药:代表药物有血凝酶、去氨加压素、维生素K1、维生素K3、维生素K4、甘氨酸乙二胺等。②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药:代表药物有卡巴克络、卡络磺钠。③抗纤维蛋白溶解药:代表药物有氨基己酸、氨甲苯酸、氨甲环酸、抑肽酶等。④其他外用止血药:有可吸收创面的止血封固剂、明胶海绵、吸收性止血绫、小蘖胺、云南白药、止血粉8号、止血消炎贴等。

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每年需治疗出血的患者总数大约有900多万人以上,主要集中在手术科室以及部分内科科室,在多种止血方法中,止血药被广泛使用。由于止血药的止血特性在临床上属于必用产品,且无可替代,因此在临床上使用的顺应性非常强。据中国药学会最新公布的2005年上半年全国16个重点城市典型医院止血药统计数据显示,凝血酶类药物在止血药市场中份额高达60%。

2 凝血酶的药理作用

2.1 凝血酶作为凝血因子Ⅱa,可不需经过血液凝固的第一、第二阶段而直接作用于纤维蛋白原,使之转变为纤维蛋白,使血液快速凝固、填塞出血点而达到止血的目的。因其作用于止血的最后环节,故不需其他众多因子的参与。

2.2 激活凝血因子Ⅶ,后者可使溶性纤维蛋白转变为难溶性纤维蛋白,形成凝血块。

2.3 增强凝血因子XⅢ和V的活性,后者在Ca2+和凝脂参与下促进凝血酶因子Xa形成,使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

2.4 促进血小板发生不可逆的聚集和血小板释放效应,加速血液凝固。

2.5 促进上皮细胞生成,减少创面渗出,可使创面愈合时间缩短约一半。

3 凝血酶的生产现状

目前国内外主要从动物血浆中及人血浆中制备凝血酶原,凝血酶原(prothrom bin) 即凝血因子Ⅱ是最早被提纯和测定氨基酸序列的凝血因子。它是单链糖蛋白,在正常人血浆中的浓度为150~200mg/ L。凝血酶原属于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在血液凝固过程中,凝血酶原被磷脂膜表面形成的因子xa、因子va 复合物(凝血酶原复合物;prothrom bin asecomplex)激活而转变为凝血酶,从而在凝血共同途径中发挥重要作用。

从动物血浆中及人血浆中制备凝血酶原,再经激活物激活而成为凝血酶。它可直接催化血纤维蛋白原血纤维肽A和B的断裂,转变成不溶性血纤维蛋白凝块。从血液中提取分离凝血酶,凝血酶原的激活是影响提取得率的关键步骤。其激活方式较多,一般采用凝血因子Xa、凝血因子V、Ca2+和磷脂进行激活、也有采用蛇毒、25%柠檬酸钠、脑粉和肺提取液来进行的。目前国内有文献报道,酶原激活的最佳条件为:CaCl2浓度为1.0% ,时间为15min,温度为37℃。且该工艺已应用于规模化生产。此工艺形成凝血酶的过程比较复杂,凝血酶原先在Ca2+的作用下水解释放出糖多肽,并转换成中间产物II。此中间产物在Ca2+的作用下,肽链内部裂解成凝血酶,而凝血酶又可自身催化凝血酶原变成中间产物I,中间产物I在Ca2+的作用下又转变成中间产物II,再进一步转变成凝血酶。

4 基因工程生产重组凝血酶的前景

从国外许多文献报道可知,目前已有几种哺乳动物细胞系统用于表达凝血酶原和它的变异体。最终凝血酶产量大约在0.5~8υg每毫升细胞培养液。但由于表达量较低的原因,目前还无法用于产业化生产。另外也有用大肠杆菌表达凝血酶前体-2 (preth rombin-2)的报道,产量大约是每升细胞培养液能纯化得8mg unfolded protein。

prethrom bin-2是一种较短的凝血酶单链前体,共有308个氨基酸残基[1]。其在体内受到凝血因子FXa的作用而激活,凝血因子FXa 有特异的识别序列,在FV,Ca2+,磷脂等凝血酶原复合物的共同参与下,可特异性的切开prethrom bin-2 中的Arg-Ile。形成与有活性的凝血酶相同的空间结构。

重组prothrom bin和prethrom bin-2则必需经其他方式在体外进行激活,目前研究较多的体外激活方法是借助于一些蛇毒的作用。由于蛇毒中含有许多活性因子成分,能作用于多种与凝血和抗凝血有关的蛋白和酶,因而能对机体的止血机制产生影响。国外已有许多研究肯定了蛇毒能激活prethrom bin-2,得到与天然蛋白活性一致的重组凝血酶[2]。

目前用于prethrom bin-2的应用最广泛的表达系统是E.coli. 选择E.coli.做为表达载体的技术已成熟稳定,操作具有较为简便的优势,但同时也有其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纯化阶段的操作较为麻烦。因为,prethrom bin-2,在正常情况下可溶的真核系统的蛋白,在E.coli.的表达中却往往形成不可溶的包涵体。因此,在纯化时不得不进行超声波破碎等处理。另外,由于E.coli.不具备真核系统所特有的二硫键修饰作用,其所表达出的目的蛋白无法形成与天然蛋白一致的二硫键,以上操作,必将增加纯化阶段的工作和难度,并且,过多的步骤也必定会对目的蛋白的稳定性和得率产生不利的影响。

尽管如此,虽然目前血液资源的综合利用在不断发展,但血液资源仍不是十分丰富,因此随着研究的进展,人们应用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的方法制备凝血酶,来取代传统的生化提取,仍然在现代生物制药产业中具有良好的前景。

[1] 罗华,梁瑛.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 新的凝血纤溶调控因子[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3,23 (5):484-489.

[2] 栾菲菲,于龙胜.凝血酶的临床应用[J].山东医药工业,1998, 17(3):31-32.

R973.1

A

1671-8194(2013)16-0098-02

猜你喜欢
凝血酶原凝血因子凝血酶
控制冷沉淀凝血因子在室温下制备时长的临床意义
集束化护理干预联合常规护理对产后出血患者的应用效果及其对凝血因子的影响
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检验的临床价值
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检测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临床价值
少见凝血因子缺乏症3例
冷沉淀凝血因子临床应用调查分析
磁珠固定化凝血酶的制备及其在槐米中活性化合物筛选中的应用
基于稀土离子介导石墨烯量子点荧光开关的凝血酶生物传感器
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与凝血酶原时间的临床检验价值
血清生化指标及凝血酶原时间在妊娠肝病患者检测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