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劲松
(辽宁省葫芦岛市连山区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辽宁 葫芦岛 125001)
成人型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2例并文献复习
李劲松
(辽宁省葫芦岛市连山区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辽宁 葫芦岛 125001)
目的探讨和分析成人型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的临床特点。方法查阅成人型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的相关文献,并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例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系统的总结了DRD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症状、鉴别诊断及治疗与护理的方法等。结论通过早期给予患者口服低剂量的多巴制剂能够有效治疗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的特殊方法,且患者预的恢复后情况较好,故值得临床使用和推广。
成人型;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左旋多巴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RD)作为一种非常少见的常染色体遗传性疾病,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期发病,成人型DRD文献报导较少,现报道2例如下。
1.1 病例分析1:患者男性,51岁,农民。主因肢体颤抖15年,行劳动力鉴定而就诊。患者36岁时无明显诱因首先出现左上肢震颤,继后5年间先后出现右下肢、右上肢及左下肢不自主颤抖,行动迟缓,肢体僵硬,影响工作和生活。2001年一位帕金森患者赠与美多巴1/2片(具体单片剂量不详)口服,服药后约30min,症状几近完全缓解。继后获赠20片美多巴不规律服药竞维持正常生活2个月。因经济拮据未再坚持服药,症状复初。近5、6年以来肢体震颤逐渐加重,丧失劳动能力。震颤在情绪紧张及活动后明显加重,休息时症状可完全消失,晨起后1h左右震颤开始出现并逐渐加剧,转为安静平卧位即减轻乃至缓解。曾间断服用左旋多巴及苯海索,症状亦能减轻,但疗效短暂。查体:神清、语利;表情自如;智能智力正常;慌张步态,无唇舌震颤,四肢肌力5级,直立位肌张力呈齿轮状强直,四肢粗大静止性震颤,呈“搓丸手”,双手互握时减轻。颈肌张力正常,后拉试验(+),路标手征(+)。平卧位检查:肌张力正常,震颤明显减弱。裂隙灯检查双眼无K-F环。血尿常规及生化检验指标均正常。头CT及MRI正常。给予美多巴125mg日1次口服,5d后震颤完全缓解,活动明显改善,坚持用药4个月随访,病情稳定无复发,生活完全自理。
1.2 病例分析2:患者41岁,26岁时出现拇指、示指不自主震颤,2年后出现左足僵硬内翻,经常摔倒。30岁以后出现左上肢颤抖,逐渐加重,服用苯海索4~6mg/d,症状有所减轻,能够从事简单家务。1年前,出现失眠、精神亢奋症状而被迫停药后,肢体震颤等症状又立即出现,而且渐渐加重,四肢均有震颤,走路时双侧足趾强直屈曲伴疼痛。病程中症状始终表现为明显的晨轻暮重特点,休息后症状也能减轻。查体:神清,语利,智能正常,表情正常,颅神经未见异常,四肢均可见静止性震颤,四肢肌力5级,肌张力齿轮样增高,以右上肢为著。角膜K-F环(-),血、尿常规及生化检查正常,脑电图正常。入院后给予美多巴125mg,日3次口服,住院10d,症状控制稳定,震颤不明显,足趾屈曲疼痛减轻。
DRD由Segawa于1976年首先报告[1],称之为伴有明显昼夜波动的遗传性进行性肌张力障碍,因发现小剂量左旋多巴治疗反应良好,所以1988年Nygaard将本病命名为DRD[2]。本病定义为由遗传缺陷所导致的选择性黑质纹状体多巴胺合成不足综合征,不伴有多巴胺神经元的退变和脱失,黑质纹状体通路正常,没有Lewy体。
根据本病的遗传方式可分为两型: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较常见,占多数。呈性别相关性不全外显,临床表现相对较轻[3]。多为该区域的鸟苷三磷酸环化水解酶Ⅰ(GTPCHⅠ)基因突变酶活性下降所致[4]。而GTPCHⅠ基因缺陷必然会导致经酪氨酸羟化合成多巴胺受限,GTPCHⅠ酶活性下降程度与症状严重程度呈正比,DRD患者脑内GTPCHⅠ酶活性下降至20%时,可导致DRD发病。②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型:占极少数,临床症状较重。其致病基因为11P15.5编码酪氨酸羟化酶的TH基因,由其外显子突变所致,患者患有高苯丙氨酸血症,易发生咽喉肌功能障碍而危及生命[5]。特别强调的是:通过家系调查系谱分析来确定DRD的遗传类型是不可靠的,对系谱分析不能确定遗传方式者,给予患者和家属进行基因突变检测具有确定意义。
DRD的临床表现:DRD的表型多种多样,相同基因型也会有不同的表型,临床症状十分复杂。其发病率约为1/200万,女性多于男性,男女比例约为1∶(2~4)[6]。根据发病年龄可分为儿童型和成人型。儿童型为绝大多数为青春期前发病。成人型既成人期起病,较少见[7]。两种类型的临床特点如下:①儿童型DRD几乎均以下肢肌张力障碍为首发症状,表现为步态迟缓不稳,下肢僵硬,足趾屈曲或过伸,多数逐渐发展到上肢和躯干,易出现挤眉、耸肩、伸舌等不自主运动。表现为拇趾背屈,而无其他足趾的扇形分开,伴同侧下肢关节的协同屈曲动作,可与典型病理征鉴别[8-9]。②而成人型DRD多以震颤起病,类似帕金森病(PD)表现,且多从上肢开始,以后波及下肢,肌张力不全表现缺如或以后出现。
成人型DRD与PD的区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PD均有肌张力增高,而成人型DRD具有活动时增高,休息和睡眠后正常的特点;②PD常有面具脸,而DRD则对表情肌无影响;③PD常伴有嗅觉减退、睡眠障碍、抑郁焦虑、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非躯体运动障碍症状,且往往早期出现,而DRD较少伴有[10];④PD5年以上即可出现认知障碍,DRD不影响智能;⑤多巴胺治疗,帕金森病随时间延长需加量或调整其他药物,而DRD小剂量即具戏剧性效果,且维持治疗时间长,少有副作用;⑥PD病程长时,MR检查可以发现有中脑、纹状体萎缩,脑室变大等改变。DRD病程再长,影像学也无相应改变;⑦进行18F多巴标记的PET扫描,PD患者纹状体多巴摄取率显著下降,DRD患者正常[11]。
DRD是一种治疗效果显著的疾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使患者明显获益,所以我们建议临床医生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尤其在基层医院,对成人期以PD症状为表现的患者,可首先给予小剂量多巴胺制剂诊断性治疗,避免不必要的大型检查。
[1] Segawa M. Hereditary progressive dystonia with marked diurnal fluctuation[J]. Brain Dev,2011,33(3):195-201.
[2] Nygaard TG,Marsden CD, Duvoisin RC. Dopa responsive dystonia[J].Adv Neurol,1988,50(3):377-384.
[3] Ichinoge H,Ohye T, takahashi E,et al. Hereditary progressive dystonia with marked diurnal fluctuation caused by mutations in the GTP cyclohydrolase I gene [J].Nat Genet,1994,8(3):236-242.
[4] Segawa M.Hereditary progressive dystonia with marked diurnal fluctuation [J].Brain Dev,2000,22(Suppl):75-80.
[5] 熊斌,戚晓昆,姜树军,等.中青年起病的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6,14(3):225-226.
[6] 杜婴,刘睿,张巍,等.伴有假性病理征的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二例[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1,44(6):438-439.
[7] 卲自强,王国相,焦劲松,等.多巴反应性肌张力不全2例报告[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1,24(5):380.
[8] 杨铭,胡金秋,于景龙,等.小腿内侧皮瓣的解剖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2,9(9):15-16.
[9] 陈延国,崔桂云,牟英峰.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患者的GCH1基因突变检测[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11):1-2.
[10] 张凤群,朱宗红,戚晓昆.中青年起病的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5例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2):5506-5506.
[11] 刘丰年,张映琦,唐月玲.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的临床特点和治疗[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21(35):4473-4474.
R746
B
1671-8194(2013)16-032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