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保云
(山东省齐河县人民医院病理科,山东 齐河 251100)
胃癌的病理诊断分析
潘保云
(山东省齐河县人民医院病理科,山东 齐河 251100)
目的探讨胃镜活检标本诊断胃癌的特点。方法对100例胃镜活检确诊的胃癌患者的资料进行组织形态学结构分析。结果病理确诊胃黏膜内层癌13例,黏膜下层癌24例,未分化癌6例,乳头状腺癌6例,高分化腺癌16例,中分化腺癌19例,低分化腺癌11例,印戒细胞癌2例,黏液腺癌3例。结论胃镜活检标本诊断胃癌准确率较高,值得推广。
胃镜活检;胃癌;病理诊断
胃癌是胃黏膜呈腺样分化的一种恶性上皮性肿瘤,也是常见的危及人类生命的肿瘤之一,根据胃癌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我国每年死于胃癌的患者约占17万左右,几乎接近世界恶性肿瘤死亡人数的1/4,病死率较高。近年来,伴随人们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加,胃癌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每年新增胃癌患者约2万左右,5年生存率仅占20%[1]。由于早期胃癌的临床症状尚不明显,因此,在胃癌诊断方面,采用胃黏膜活检组织学进行疾病诊断具有重要作用。胃镜活检作为早期发现胃癌的重要手段,较为简单,方便,无论是发现隆起性或溃疡性病变,对于诊断定性往往都需要病理活检作为依据,同时,胃镜活检在全瘤活检与黏膜剥离活检两方面对病变进行完整的判断尤为突出。由于缺乏早期症状常延误对胃癌的诊断,大部分胃癌患者就医时已发展到进展期,治愈率极低,因此,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以来,我院对确诊的100例胃癌患者的胃镜活检资料进行分析,探讨胃镜活检标本诊断胃癌的特点。
1.1 一般资料
选择100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都经手术切除标本确诊为胃癌,其中男性患者73例,女性患者27例,年龄33~81岁,平均年龄45.8岁,其中吸烟患者56例,酗酒患者30例,吸烟合并酗酒者14例。100例患者30岁以下者男、女性的胃癌发病率基本相同,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男性胃癌发病率呈现逐年增加趋势,50~60岁时差别明显增加。所有患者均经胃镜活检确诊,并根据胃癌组织病理学分型:溃疡型38例,侵袭型42例,混合型20例。
1.2 方法
所有胃癌切除术后标本均4%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观察其组织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胃癌的组织学诊断参考WHO标准进行诊断。
1.3 胃癌组织类型及分化程度组织类型
根据外科手术切除组织的病理学检查结果、组织学特征和起源,可将恶性肿瘤可分为腺癌、印戒细胞癌及未分化癌等,胃癌以腺癌最为多见,术前胃镜黏膜活检对腺癌的术前检出率较高,对印戒细胞癌及未分化癌检出率较低。分化程度:以术后切除病理组织诊断为标准,对恶性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判断,可分为分化型肿瘤和分化不良型肿瘤,肿瘤可分为分化型肿瘤(指高、中分化的恶性肿瘤)和分化不良型肿瘤(指低分化、未分化腺癌或印戒细胞癌)。
1.4 统计学分析
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病理诊断与胃镜活检的结果比较显示符合率一致,术后病理确诊胃黏膜内层癌13例为 I型(肿块型)、Ⅱ型(限局溃疡型)、Ⅲ型(溃疡型)、Ⅳ型(弥漫浸润型)病变等类型,以I型病变活检确诊率最高。其中,5例见淋巴结转移;黏膜下层癌24例,其中3例胃左动脉旁淋巴结受累。未分化癌6例,乳头状腺癌6例,印戒细胞癌2例,高分化腺癌16例,中分化腺癌19例,低分化腺癌11例,黏液腺癌3例。胃镜活检确诊93例,疑似病例7例,胃镜活检对胃癌的确诊率对外科切除的所有100例胃癌患者病变标本的病理活检进行分析发现,胃镜下见病变部位易出血、蠕动差、质硬脆、局部管腔狭窄,部分病例出现明显的隆起,乳头状腺癌和低分化腺癌与印戒细胞癌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胃癌是我国较为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居各类肿瘤的首位,其发生存在多因素、多环节左右。在疾病早期,胃癌多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大多为上腹部疼痛不适、恶心呕血、黑便等、吞咽困难、食欲不振和消瘦,诊断缺乏特异性,从正常胃黏膜发展到胃癌,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大多数胃癌患者就诊时已发展,治疗缺乏有效的手段,生存率大大降,早期胃癌癌组织浸润仅限于黏膜层及黏膜下层者,因此,组织活检对于胃癌的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有关资料显示,5年生存率可达84.5%以上,甚至可治愈。因此,对胃癌患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2000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出版了WHO肿瘤新分类。《消化系统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分册中提出胃肿瘤组织学各异,其发生的相关的因素较多,饮食、幽门螺杆菌感染、遗传、癌前病变均与本病发生有关,发病部位分为胃窦部、胃体部、贲门部以及广泛癌。胃窦部为多发区,在活检组织中可能多种组织形态混合存在,但常为4种主要方式占优势。
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近年来,胃癌的检出率明显上升,本研究结果表明,胃镜活检与外科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93.3%。胃癌组织学类型以恶性度较高的低分化腺癌、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较多,在本研究100例胃镜活检病例,癌性腺体浸润性生长,内镜下可见黏膜发红、糜烂、颗粒状、变色等,一般病灶在5mm 以内的癌灶内镜难以诊断[2],癌性腺体表现为细胞异形和腺体结构异形细胞异形为胞核增大,肿瘤明显高出周围正常黏膜2倍或2倍以上,形状不规则,核质比例增高,核仁增大,胞核深染,少数胞核淡染似泡状核。胃印戒细胞癌32例,经典型印戒细胞:核被推至细胞膜,又分为大印戒细胞和小印戒细胞,在临床上症状一般表现为贫血、消瘦、食欲减退、反酸、嗳气、腹部胀痛、腹部包块等症状、体征,一般患者出现症状后才就诊,大多都属于中晚期胃癌,此类型癌症好发于年轻的女性。大多数专家认为该病的发生可能和青年女性的雌激素代谢旺盛有关。印戒细胞癌在临床上倾向于弥漫浸润,且常伴有明显的纤维化,在印戒细胞癌的细胞中充满了黏液,核被推至细胞膜,其外形酷似一枚戒指,形成经典印戒细胞形态胞质因扩张而呈球形,光镜下透亮。弥漫性癌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类似于组织细胞,有少量或无核分裂像.细胞更小,胞质红染,有少量或无黏液,核染色质不规则,常易浸润全胃,使整个胃壁硬化,而呈“皮革胃”。但胞质内含有明显且微小的中性黏液颗粒,细胞小,有少量无黏液,退行发育的细胞,胞质固缩,红染且少,有少量或无黏液。通常胃印戒细胞癌有三种,均弥漫分布于胃黏膜中。一为体积大,胞质含单个大空泡,胞质丰富,透亮或略嗜碱性,核被挤至边缘的印戒状细胞,易与胃黄色瘤,脂肪瘤相混淆,当胃黄色瘤泡沫细胞与印戒细胞癌混合存在时,应全面阅片,仔细筛查,必要时,需要明确诊断。一为体积稍大,核位于细胞中央,类似于组织细胞,胞浆较多的类圆形细胞,胞浆可见极细小空泡,核居中或偏位,该类细胞常位于经典型印戒细胞深层,易误认为吞噬细胞。一为小的类圆形细胞,胞浆着色稍红,核居中或稍偏位,与其他形态肿瘤细胞混杂并弥漫成片排列,有时胞质界限不清,在背景炎症明显时,易误认为浆细胞。坏死和黏液湖同时出现的炎性病变区,则提示癌的可能性大。坏死及纤维结缔组织中有散在退变及异型癌细胞吞噬了脂质的吞噬细胞以及核偏位的浆细胞易误认为炎细胞造成误诊或漏诊。同时印戒细胞癌和黏液腺癌结合胃镜所见溃疡通常表浅,局部胃黏膜的肉眼变化不明显,没有明显的隆起或凹陷,组织比较平坦,可以表现为黏膜面粗糙、糜烂、断裂等,或隆起绒毛状,有蒂性和广基性胃息肉的早期癌变。综上所述,胃癌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均较高,深入了解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这对胃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胃癌是由浅表性胃炎、胃溃疡、萎缩性胃炎等发展为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最后发生癌变一步一步演化而来的,对于胃癌的防止除注意常见的胃癌类型外,还应警惕浅表扩散型癌、微小胃癌、一点癌、多发性早期癌、小胃癌、溃疡癌变、残胃早期癌及多重癌等。对于胃癌的治疗,应做到早期诊断、早治疗、减少误诊,提高胃癌患者的生存率。胃镜活检虽能确诊恶性病变,但由于取材的局限,不容易观察病变组织的全貌,因此,对于胃癌的治疗应采取胃镜活检配合外科病理切除标本的组织学检查的方法,在病理诊断中如果发现患者黏膜中存在重度增生、息肉、肠化、溃疡、HP感染伴有淋巴组织增生者以及有胃癌家族史者,应给予高度重视,加强随访,做到及时发现改善预后。
[1] 吴成甫,王银铃.胃癌316例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2012, 39(15)∶ 90-91.
[2] 王艳 ,许桦林.28例残胃癌临床分析[J].伤残医学杂志,2004,12 (4)∶35-37.
R735.2
B
1671-8194(2013)13-02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