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娟
(山东省沂水县高桥中心卫生院,276411)
头针治验两则
张金娟
(山东省沂水县高桥中心卫生院,276411)
近年来,头针在治疗疾病方面显示出了巨大优势,尤其在脑源性疾病方面更为突出。笔者在临床工作中亦有一些体会,现将两例较有代表性的案例介绍如下。
患者,男,68岁,2008年10月因脑梗死来我院内科。7日后会诊邀我科配合针灸治疗。刻诊:体温36.5℃,脉搏60次/min,呼吸17次/min,血压130/80mmHg,右侧鼻唇沟消失,口角向左侧歪斜,伸舌时舌尖偏向左侧。左上、下肢活动受限,肌力1级,感觉减退。取右侧头部穴位: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颞前线。取28号毫针与头皮呈30°快速刺入皮下,达帽状腱膜层后再向里推进,顶颞前斜线与顶颞后斜线可用接力刺法,即两根毫针相对而刺。刺入后施以200次/min的捻转手法,同时令助手活动患者肢体。每隔10min行针1次,每次3min,行针5~6次,留针至晚上睡觉前。留针期间嘱其家属帮其做肢体被动活动。治疗3次后肌力达3级,治疗10次后手能握物,自己能拄杖行走,语言表达较清楚。休息3d后继用上法,但留针时间延长至24h,隔日1次,留针期间嘱其作主动活动。治疗10次后口角歪斜消失,语言清晰,生活已能自理。
按:头部是经气汇聚的重要部位,头为诸阳之会,是脏腑经络活动的主宰,是调节全身气血的重要部位。针刺头部穴位能刺激运动及感觉功能。反之,肢体的活动也能刺激相应的脑部神经区,二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使各项功能恢复得更快。因此,此类病人在治疗过程中的主动、被动活动尤其重要。
患者,女,34岁。右耳鸣、耳聋已10年余,2009年5月来诊。自诉十几年前一次感冒过后即出现右耳耳鸣,渐感头晕、听力下降。经五官科检查未见异常,曾服中药及体针治疗未见好转。取右侧颞后线,头针常规刺法。施以快速捻转手法,留针2h,每日1次。10日为1个疗程,中间间隔3日,治疗1次即感头晕减轻,3次后耳鸣亦减轻。共治疗3个疗程,头晕、耳鸣消失,听力基本恢复正常。
按:头针刺激使神经调节功能和反馈机制产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使因神经-血管相互作用失调而导致的恶性循环和相应症状得到改善和纠正,改变缺血缺氧状态和代谢障碍,促进对偏胜偏衰现象进行良性调节,实现良性转归。
2012-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