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瑾明《中国壮医针灸学》学术特点探析*

2013-01-24 17:32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3年9期
关键词:针灸学壮医针灸

宋 宁

(广西中医药大学,南宁 530001)

壮医药是中国传统医药的一支奇葩。自1983年以来,国家加大对壮族医药的挖掘整理研究力度,许多散落民间的壮医特色诊疗技法得到挖掘整理与推广应用,逐渐形成壮医针灸流派,黄瑾明便是壮医针灸流派的创始人,现就黄瑾明及其《中国壮医针灸学》介绍如下。

1 黄瑾明简介

黄瑾明,壮族,1937年生,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名老中医,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导师,首批桂派中医大师,壮医临床奠基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壮医药线点灸疗法传承人。从事中医及壮医临床、科研、教学40余年,治学严谨,学验俱丰。1965年,黄瑾明率先开展壮医药发掘整理研究,开始挖掘整理壮医针灸,开创壮医实验研究先河。并先后创建广西中医药大学壮医药研究室、壮医药研究所和壮医门诊部,着力验证和推广壮医针灸,并传播至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疗效显著。2010年黄瑾明著成《中国壮医针灸学》[1],形成壮医针灸体系,开创壮医针灸流派。尚著有《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壮医药线点灸临床治验录》、《壮医药线点灸学》、《针灸新穴精选》等针灸著作。

2 《中国壮医针灸学》简介

《中国壮医针灸学》是壮医针灸史上的第一次全面总结,是壮医针法和灸法的完美结合,书中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图文并茂。全书分上、中、下3篇,上篇介绍壮医针灸的定义、源流与展望,壮医针灸的理论基础、作用原理、操作方法、应用原则,壮医针灸的功用、特点、适应症及禁忌症;中篇介绍壮医针灸的特定穴位以及其他常用腧穴及其取穴、用穴原则;下篇介绍壮医针灸在内、外、妇、儿、男、皮肤、五官等临床各科52种常见疾病的具体应用,融会了黄瑾明从医40多年的针灸治疗经验。全书既借鉴了传统中医针灸术,又突出了壮医针灸的特色,并首次以专著的形式,把壮医阴阳为本、三气同步、三道两路、毒虚致病、气血失衡以及平衡气血八字治则等壮医基本理论贯穿于壮医针灸的临床实践之中,且在《中国壮医学》[2]基础上对壮医基础理论有了进一步阐发,从而使壮医针灸不仅在技法上且在理论上,都展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和文化特色。

3 《中国壮医针灸学》特点

3.1 发掘壮医针灸,自成一派

本书融壮医针法与灸法于一体,首次提出“壮医针灸”一词。壮医针灸疗法具有浓厚的壮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且历史悠久,种类繁多,理论古朴,疗效确切。从考古实物追根溯源,壮医针灸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尤其是广西武鸣西周末年古墓出土的青铜浅刺针和广西贵港汉墓出土的银针,据考是迄今我国出土年代最早的微针,均为古骆越人(壮族先民)的针刺用具,且为本地制作[3,4]。但与《内经》“九针”不完全相同,而同一时期却未见有关文献记载,其他地方也未发现类似针具,很可能仅在壮族地区使用。《素问·异法方宜论》载:“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广西地处南疆,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地带,气候炎热,多雨潮湿,久居潮地,易患风湿痹证,故无论从地理位置、文献记述,还是从自然环境、体质特点视角,这里的“南方”当包括广西,说明壮医针刺历史悠久,起源于原始时期,盛行于春秋战国,并传到中原,对“九针”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1965年,黄瑾明开始对壮医各种针刺术和灸法进行深入挖掘、系统整理和全面总结,阐明其机理,对比其疗效,并将针法和灸法有机结合,最终整理出系统的壮医针灸疗法并形成体系,于2010年著成《中国壮医针灸学》,并在临床大力验证和推广应用,开创壮医针灸流派。2012年,广西黄氏壮医针灸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壮医针灸流派传承工作由此翻开崭新一页。

3.2 明确道路传导,不言经络

《中国壮医针灸学》明确提出,壮医针灸不是以经络作为传导和调节系统,而是通过道路系统[5]进行传导和调节,以道路学说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而经络学说没有成为壮医理论基础。壮医认为,人体内存在谷道、水道、气道、龙路、火路等5条道路(并称三道两路或道路,下同)[6],壮医又把整个人体分为天(上)、地(下)、人(中)三部,谷道和水道连接贯通人体天、地、人三部,气道贯通天部、龙路和火路是内封闭通道,其网络分支遍布全身。三道两路系统把人体各部连结成为一个有机整体。道路又通应体表[6],三道两路在体表均有穴位分布,尤其是龙路和火路密布在体表网络分支并在一定部位交叉成结,壮医俗称网结,又称穴位。人体体表有很多网结(穴位),是气血交汇结聚之处。谷道、水道、气道在体表虽然没有网络分支,但存在反应点,这些反应点壮医亦称之穴位,虽然没有直接与三道相连,但其通过龙路和火路的沟通连接,与三道以及相关脏腑相联系。因此,刺激这些穴位就可以作用于相应的道路和脏腑。壮医针灸治病,就是在体表某些穴位施以针刺、叩刺或点灸等治疗,通过道路的传导,一方面调节、激发或通畅人体气血,使之均衡调畅;另一方面增强正气,提高抗病能力,加速邪毒化解或排出体外,使天、地、人三部之气复归同步,从而治愈疾病[1]。

3.3 独崇“三剑客”,每起沉疴

《中国壮医针灸学》详细介绍了壮医普通针刺术、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和壮医药线点灸3种壮医特色疗法的定义、源流、材料构造、规格、作用机理、功能主治、特点、操作方法、适应症、禁忌症及其临床应用。这3种疗法均为外治法,属壮医针灸范畴,是壮医针灸诸疗法中最常用、最实用、最具壮族特色的疗法,被媒体誉为壮医针灸“三剑客”,在临床中常互相配合、相辅相成,收效甚好,每愈沉疴。一是壮医普通针刺术。运用普通针灸针针刺人体一定穴位或部位以防治疾病。以浅刺为主,既使用中医针灸穴位,更常用壮医特定穴位,如梅花穴、脐环穴等,临床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尤常用于内科诸疾及疑难杂症;二是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综合应用壮医莲花针叩刺和火罐吸拔人体一定穴位或部位以防治疾病,是莲花针叩刺与拔火罐的有机结合,以泻为主,功擅活血化瘀、祛瘀生新,凡气血瘀阻诸疾及其引起的痛证最宜应用;三是壮医药线点灸疗法。采用经过多种壮药制备液浸泡过的直径约为0.7mm的苎麻线,点燃后将圆珠状炭火星直接灼灸一定穴位或部位以防治疾病,具有消炎退热等十大功效,尤其对痛、痒等疾病有立竿见影之效,临床应用广泛[1]。

3.4 推崇针灸并用,综合治疗

针灸并用治疗疾病是本书特色之一。在壮医理论指导下,强调综合运用壮医普通针刺术、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和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等方法来治疗疾病,重视针法和灸法的有机结合,注重疗法间的互补。书中提出,对任何病种都可以针灸并用,对轻浅的疾病可单用针法或灸法即可取效,对复杂顽固的疾病必须针灸并用,或先针后灸,或先灸后针,针灸结合,用最快的速度治愈疾病,创立真正意义的壮医针灸疗法。对于针和灸的先后顺序很有讲究,如对于壮实患者不论疾病轻重均可先针后灸,特别是对于身体壮实而热毒炽盛的患者尤需先针后灸;对于虚弱患者无论病情轻重均宜先灸后针[1]。因壮医药线点灸具有强壮补益等保健功效,先用灸法振奋人体抗病功能,然后针之既可提高疗效,还能预防晕针。而脐环穴则常常单用针法,黄瑾明认为脐环穴调气作用尤佳,可调畅全身气机,因此当偏重调气时,黄瑾明尤喜针脐环穴而少灸脐环穴。

3.5 倡导龙氏取穴,喜特定穴

临证取穴方面,本书倡导“寒手热背肿在梅,痿肌痛沿麻络央,唯有痒疾抓长子,各疾施治不离乡”的龙氏用穴规律[1]。“寒手”指有畏寒发冷症状者,选取手部穴位为主;“热背”指发热体温升高者,选取背部穴位为主;“肿在梅”指肿块或皮损类疾病患者,沿肿块或皮损边缘及中央选取1组穴位,呈梅花形分布;“痿肌”指凡肌肉痿缩者,在痿缩肌肉上选取主要穴位;“痛沿”指痛症沿疼痛部位的边缘取1组穴位;“麻络央”指麻木不仁症,取该部位中央点为主要穴位;“抓长子”指皮疹或肿块类疾病,选取首先出现的疹子(或肿块)或最大的疹子(或肿块)为主要穴位进行治疗。这一取穴规律是壮医临床时必须遵循的主要原则,是民间壮医千百年来实践经验的结晶。

擅用特定穴是本书的又一特点。这里的特定穴不属于中医针灸经穴系统,而是壮医针灸学上专门使用的腧穴,均有固定的名称,部分穴位有固定的位置。特定穴是壮医针灸最常用的穴位,临床应用范围广泛。如肿块性疾病常取梅花穴(按局部皮损或肿块的形状和大小,沿其周边及中点选取1组穴位),瘙痒性疾病多取长子穴(以最早出现的疹子或最大的几个疹子为穴),头部疾病必取发旋穴(头顶头发旋窝处)。

3.6 治病务求调气,喜针脐环

壮医治病十分重视调气,认为只要一身之气调畅则血行亦畅,三道两路通畅,天、地、人三部之气就能恢复同步运行,则疾病可愈,健康可复。壮族民间有“气调则道路自通”、“路通则气血自畅”、“气畅则三气同步”、“同步则身体自安”的说法。黄瑾明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摸索出针脐环穴调气的新思路并颇有体会。他认为,脐部是人体的缩影,与全身脏腑器官组织相通应,是体内道路系统的一个特殊网结,是全身血脉的汇集点,也是天、地、人三部之气的枢纽,故其调气作用尤为突出,可疏通三道两路,调节气血均衡,促进三气同步。因此,临床多种疾病尤其是内科病,本书均喜针脐环穴,旨在调气。

《中国壮医针灸学》治疗篇共介绍临床各科52个病种的壮医针灸治疗方案,其中应用脐环穴的病种有45种占86.54%,未用脐环穴的疾病主要是外科的痔疮、肩周炎、颈椎病、坐骨神经痛等7种,而内科病均用脐环穴。脐环穴调气均用针法向外斜刺,留针20~40min,进针后一般不运针。

3.7 强调无痛针灸,舒适为要

本书强调无痛针灸,注重患者的主观感受,并不强求产生“酸、麻、胀”等针感,甚至不强调运针。壮医针灸强调无痛苦,首先是进针和出针要求无痛苦,其次是运针和留针过程要求无痛苦,强调病人感觉要舒适,把治疗当做享受,在享受中治愈疾病。当然前提是保证疗效。此即无痛针灸的最高境界,这也是壮医针灸的特色所在。“无痛针灸”理念是黄瑾明在英国临证经验的结晶。英国人注重生存质量,不能容忍针灸运针时带来的疼痛或酸胀等难受感觉。因此,进针要求快而不痛,进针后一般不采取较重的补泻手法,这也是其喜用管套进针的主要原因。

4 结语

黄瑾明是壮医针灸流派的倡导者和创始人,纵观《中国壮医针灸学》全书,从理论基础、刺灸方法到取穴用穴原则再到治疗方案,都具有浓厚的壮族传统文化色彩,确为一部针灸学巨著,必将促进壮医的传播推广,为民族医药的发掘整理研究提供典范。

[1]黄瑾明,宋宁,黄凯.中国壮医针灸学[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10:14.

[2]黄汉儒.中国壮医学[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94-263.

[3]班秀文.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第三辑)[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120-121.

[4]叶浓新.广西民族研究[M].南宁:广西民族研究所出版,1986(3):102.

[5]宋宁.壮医道路理论初探[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17(5):490-492.

[6]黄汉儒.壮医理论体系概述[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6,2(6):3-7.

猜你喜欢
针灸学壮医针灸
针灸学教材中行针手法来历考证
面向未来的中国医学——针灸篇
基于培养壮医临床思维的壮医五诊实训教学改革探讨
壮医六方藤方对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血清白介素-6、TLR样受体4表达的影响
重庆市针灸学会刮痧、推拿、耳穴专委会举行2019年学术年会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Acupuncture as a potential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health of women with obesity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课堂学习与案例教学法相结合在《针灸学》教学中的应用
比照中医,求同存异
——略论壮医翻译现状及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