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军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SMAE)是肠管急性缺血坏死的主要原因。笔者回顾分析2005~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12例SMAE的临床资料,探讨发病时间至手术的时间间隔对SMAE手术效果的影响,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7例,女5例;≥60岁者8例。临床症状表现为腹部绞痛,伴有恶心、呕吐等,均为急性发病,病程为6~48 h,中间时间为10 h。均行腹主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CTA。术前均诊断为SMAE。
1.2 治疗方法 根据有临床症状至手术的时间将患者分为2组:I组4例,均在发病的8 h内进行手术;II组8例,均为发病8 h后进行手术。手术探查:术中见I组4例及Ⅱ组中的2例(25.0%)肠管缺血较轻,未发生肠缺血坏死;II组6例(75.0%)发生肠坏死,其中2例发生了局灶性的梗死,4例发生了广泛的坏死(全部小肠),腹腔见大量淡血性渗出。术中显露系膜根部,仔细解剖肠系膜,找到肠系膜动脉。全身肝素化后,横行切开肠系膜上动脉的前壁,以3F或4F的Fogarty导管插至肠系膜上动脉近心端,取出栓子,远心端以2F或3F的Fogarty导管取栓。取栓后,应用剪破球囊的取栓导管向肠系膜上动脉远端注入尿激酸20万U,观察肠管血30 min,对于无活力肠管予以切除。术后持续普通肝素泵入,监测APTT,使其达到正常的1.5~2倍。
6例患者(I组4例,Ⅱ组2例)取栓后加末梢动脉内注入尿激酶后效果良好,未发生肠坏死,治愈出院。Ⅱ组在注入药物之后,6例(75.0%)肠管无好转,予以切除。其中,I组发生便血、MODS1例;Ⅱ组发生急性肾功能不全3例(其中2例放弃治疗),呼吸衰竭2例,6例均死亡。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且发生率较低,发病急骤,很短的时间即可出现肠管坏死,并且大多数临床医师对该病警惕性不高,易延误诊治,可导致急性广泛肠坏死,病死率高达88% ~98%[1]。剧烈急性腹痛、器质性心脏病、强烈的胃肠排空症状是该病的三联征,有助于早期诊断,尽早正确诊断、及时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根据本人的经验,手术有以下几点体会:①不论肠管有无坏死,均应先切开取栓,尽快恢复血供,再根据缺血肠管的血运恢复情况再决定肠管的实际切除范围,尽可能保留肠管,预防短肠综合征。②如果肠管已发生大面积不可逆坏死,应尽快切除坏死肠袢,减少毒素吸收。③取栓血供恢复后,如果肠管生机不易判定,可应用利多卡因行肠系膜根部封闭,并用温热生理盐水纱布垫热敷缺血肠管10~30 min,观察肠管生机。④应用剪破球囊的取栓导管向肠系膜上动脉远端注入尿激酸20万U,以溶解小动脉内及静脉内的继发血栓。术后继续抗凝,扩血管治疗。本人不建议术后大剂量全身溶栓治疗,考虑大剂量全身溶栓治疗,有引起血栓再次脱落致再栓塞之虞。⑤取栓插入导管时应避免粗暴,以免血管破裂,致肠系膜血肿。故建议远端用较软的2F/3F取栓导管。近端应用4F取栓导管,置管时避免将血栓推入腹主动脉,进而造成下肢动脉栓塞。若合并下肢动脉栓塞,可同时行下肢动脉切开取栓术。⑥如果术中发现肠管内大量暗红色液体,考虑存在肠黏膜缺血坏死脱落,不论肠管浆膜血运是否良好,在保证不影响肠道功能的情况下,均应考虑行肠管切除。在小范围肠坏死可适当放宽肠切除的范围,而大范围的肠坏死,则应该考虑缩小切除长度。因为肠黏膜屏障破坏后,不切除肠管,术后感染中毒重,且出现消化道大出血,可以导致患者衰竭死亡。⑥较肥胖的患者不易显露肠系膜上动脉时,可经回结肠动脉取栓。
总之,SMAE的病死率极高,尽早正确诊断、及时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如下原因易致迟误诊治:①部分医师缺乏对本病的认识,仅满足于常见疾病的诊治。②病史询问及体格检查欠仔细,以致忽略掉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尤其是对“三联征”的警觉。③辅助检查欠缺目的性。因此,临床医师对本病应有较高的认识和警觉,争取在肠坏死之前明确诊断和及时处理。当已有肠梗阻乃至腹膜炎征象时,应果断地进行手术探查,力争取栓或行血管架桥以恢复肠道血供,并切除坏死肠管及栓塞的肠系膜。术后积极支持、抗凝并预防MODS,如此才能在一是程度上提高SMAE救治成功率[2]。
[1]王春喜,王新文,李荣,等.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手术探讨.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06,10(3):174-177.
[2]方国恩,章琏。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诊治.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6(26):414-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