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 兵,杨会锁,李新立
地震灾区病媒生物应急控制措施探讨
邓 兵,杨会锁,李新立
病媒生物;地震灾区;应急控制
地震是一种破坏力极大的自然灾害,可瞬间摧毁衣、食、住等基本物质生活设施,导致幸存居民高度聚居,生活环境极度恶化,蚊、蝇、鼠等病媒生物密度大幅上升,严重威胁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做好地震灾区的病媒生物防治工作,有效控制病媒生物密度,是灾后医学救援的重要内容。
1.1 环境条件有利于病媒生物繁衍 震灾发生后,厕所、垃圾收容站、污水处理站、下水道系统等基本卫生设施被毁坏,尸体、食物、垃圾、粪便等掩埋于废墟中,难以清除,易于腐败;在临时居住场所,物品杂乱,污物不能及时处理,为病媒生物孳生、繁殖提供了良好条件。
1.2 病媒生物种群结构及生态习性发生变化 灾后自然生态环境剧变,直接影响病媒生物种群结构分布。家鼠随人群迁移到临时居住场所,造成家鼠、野鼠集中混居,局部密度增加,打乱了家鼠、野鼠、不同地域鼠类及不同鼠种之间原有的分布格局,健壮的成年和亚成年鼠比例上升,鼠类活动性增强,既增加了鼠间病原体的交换,也加重了对人群的威胁;废墟中遗留的食物为鼠类繁殖提供了条件,当灾后居民陆续迁回原住房时,鼠患可能成为重大问题。蚤、蜱、螨等鼠类体表寄生虫,因宿主鼠类活动频繁,其游离性增强,攻击人群的几率大大增加。蚊、蝇等的种群结构虽无明显变化,但分布相对集中于人群居住场所及周边区域,同时密度会明显增加。
1.3 人群居住简陋易于受侵 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集中居住于相对拥挤的临时场所,环境恶劣,与病媒生物接触的机会明显增多,吸血节肢动物侵袭人类的威胁加大。如在野草较多、腐殖质丰富的地方露宿,容易遭到恙螨、革螨等的侵袭;在靠近灌木丛的地区居住,被蜱类叮咬的几率增加。同时灾后人群防护意识淡化,防护条件简陋,防护药材短缺,加之营养物资不足,劳动强度大,身体疲乏,抵抗力下降,病媒生物性传染病暴发、流行的可能性剧增。
1.4 可同时发生多种病媒生物性疾病 地震灾害破坏了人类、宿主动物、生物媒介以及疾病病原体之间原有的生态平衡,可能导致多种病媒生物性疾病同时暴发或流行。易发生的病媒生物性疾病以鼠为媒介传播的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流行性出血热、鼠疫等,以蚊为媒介传播的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丝虫病、登革热等;比较而言,灾后初期因条件限制,食品、饮水易被污染,发生以蝇为媒介传播的肠道传染病的风险更大。
1.5 防治工作难度增大 震灾可能使原有的病媒生物防治机构遭受冲击,导致专业人员短缺、防治药械匮乏;道路、桥梁损毁严重,交通、通讯不畅,不利于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现场展开;受灾群众心理失衡,卫生习惯差,对需要配合实施的防治措施不愿接受;另外,参加防疫救援的队伍较多,且来自不同地区,如无统一指挥,可能导致某些场所被反复、过度处理,而其他有些区域成为“死角”。
震灾发生后,应及时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建立病媒生物应急监控体系,统筹协调各方防疫救援力量,完善技术方案,筹备防治药械,尽快开展全方位病媒生物防治工作,将病媒生物的密度持续控制在不足为害的水平。当病媒生物密度不高或未发生病媒生物性疾病时,应以加强环境治理,对孳生地进行有效管理为主;当病媒生物密度过高或病媒生物性疾病流行时,则以化学防治为主。
2.1 以环境治理为基本措施 及时处理人和动物尸体,搭建临时厕所,集中处理粪便和垃圾;搞好临时居住场所的环境卫生,清理废墟、垃圾和杂草,填平坑洼,倾倒、疏通积水;完善重点部位的防蚊蝇设施;禁止在集中居住地饲养畜禽。
2.2 以化学防治为重要手段 根据病媒生物种类、生活习性、孳生栖息场所、密度及其对药物的敏感性等,选择适宜的药剂、剂量和施用方法,有效处置病媒生物孳生地,控制其孳生繁殖。人群居住点、医疗救护站、食品供应点等场所,应作为防控重点,使用高效低毒的药剂进行处置。厕所、垃圾收容站等场所,应每天定时喷洒杀虫药物。
2.3 以专业防治和群众参与相结合 灾后一定时期内,专业防疫力量有限,应充分发动受灾群众,必要时可选择适宜者进行培训后协助工作,尽可能将全部受灾区域纳入防控范围。同时,在受灾群众中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普及病媒防治基本技术,不断提高公众卫生意识,使其主动配合并参与病媒生物防控工作。在灾后初期被迫露宿条件下,不可能将吸血昆虫的密度降至安全水平,预防虫媒传染病的主要手段是防止昆虫叮咬,可使用简易方法,如动员群众利用具有天然驱虫效果的植物熏杀、驱除蚊、蠓等吸血昆虫,保护人群少受叮咬。
2.4 加强监测,评价效果 定期开展病媒生物密度监测,以评估防治效果,并及时调整防治策略。监测宜选择简单、易行的方法,如成蚊可用目测法或人工小时法,成蝇可用目测法或粘蝇纸粘捕法,鼠类可用鼠迹法或盗食法。同时建立病媒生物性疾病日报告制度,一旦发生相关疫情,应果断采取针对性措施,防止疫情扩散。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有关要求,如病媒生物密度得到有效控制,或末例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病例发生后经过最长潜伏期无新的病例出现,即可适时终止病媒生物应急控制措施,以节约卫生资源。
2.5 科学用药,确保安全 严格遵守杀虫、灭鼠药械的采购、保存、配制和使用相关规定,不用高毒、剧毒药剂,药械由专人管理,不得与食品和其他药品混放;注意个人防护,一旦发现人员中毒,立即脱离现场,并进行急救。医疗机构应配备必要的解毒药品。同时,在保证防治效果的前提下尽量避免使用高残留的药物,以防止环境污染。
3.1 环境治理 环境治理是灾后病媒生物防控的最根本措施,尤其要搞好厕所、垃圾等孳生地的管理。
3.1.1 厕所卫生和粪便处理 选择合适地点,搭建应急临时厕所;粪坑加盖,定时撒布生石灰等;尽量利用现有的储粪、运粪设施处理粪便,无条件时可将粪便与泥土混合泥封堆存,粪堆四周挖排水沟;传染病患者粪便必须用专门容器收集,并消毒处理。
3.1.2 垃圾处理 合理设置垃圾收集站,生活垃圾封闭储存,专人管理,及时清运;选择地势较高处将垃圾堆肥处理,用塑料薄膜覆盖,四周挖排水沟;传染性垃圾须经消毒后,掩埋或焚烧处理。
3.2 蚊虫防治 做好防蚊,保护人群,减少与蚊虫接触。提倡使用蚊帐,最好使用经药物浸泡处理的蚊帐;睡前或蚊虫活动高峰时使用蚊香;在蚊虫密度高的场所活动,应在身体裸露部位涂抹驱避剂。
3.2.1 灭成蚊 当蚊虫密度较高时,对居住区、草丛等外环境,可在气温较低、气流稳定的时段,进行空间喷雾处理;对住室内环境,可喷洒杀虫气雾剂和喷射剂,必要时使用热烟雾或超低容量喷雾;或对室内墙壁进行滞留喷洒。
3.2.2 灭蚊蚴 对居住地附近的大型水体,可常量喷洒有机磷类杀虫剂乳剂,或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乳剂或悬浮剂;对于无法清除的小型积水,可投放马拉硫磷、双硫磷等灭蚊蚴剂。
3.3 蝇类防治 及时清运垃圾、粪污,消除孳生场所,辅以药物杀灭,并加强防护,防止蝇类与人群、食物等接触。
3.3.1 灭成蝇 可喷洒与灭成蚊相同药物,也可使用毒饵、粘蝇纸、毒蝇绳、诱蝇笼等灭蝇。
3.3.2 处理蝇幼孳生场所 针对厕所粪坑、垃圾堆等,可常量喷洒有机磷类杀虫剂。处理干粪时,应用低浓度高喷量,喷液量以浸湿为度;处理稀粪宜用高浓度低喷量。
3.4 蜱、螨、蚤的防治 在有蜱、螨、蚤等栖息的场所居住、作业时,应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鞋,穿长袖衣服,扎紧袖口、裤脚口,裸露皮肤涂抹驱避剂;禁止坐卧草地或草堆,避免在草丛、树枝上晾晒衣服和被褥。
3.4.1 灭蜱 可使用2%倍硫磷粉剂,或常量喷雾0.2%杀螟松或1.0%马拉硫磷。
3.4.2 灭螨 可使用0.1%敌敌畏、0.5%杀螟松或1%马拉硫磷,常量喷雾。一般使用低浓度、高喷量,使药剂达到草丛下层,以取得较好效果。
3.4.3 灭蚤 对鼠的栖息活动场所,首选杀虫粉剂进行处理,在鼠道、鼠洞周围喷洒20~25 cm宽、0.5 cm厚的粉块,每个鼠洞喷洒粉剂30 g。对卧室、床铺、被褥等,可常量喷雾2%马拉硫磷、0.25%氯菊酯、0.03%溴氰菊酯等。
3.5 鼠类防治 防鼠是根本措施,食品及日用品妥善保管,堆放成行并尽可能离地;发现鼠情及时扑灭,鼠洞立即堵塞。必要时在人群聚居区周围构筑防鼠沟。禁止徒手接触鼠体;捕获或杀灭的鼠尸应焚烧,或选择合适地点深埋。
3.5.1 器械灭鼠 可用鼠笼、鼠夹、粘鼠板等器械灭鼠。
3.5.2 药物灭鼠 临时聚居地人群密集,使用毒饵危险性较大。当鼠密度较高,或人群受到鼠源性疾病严重威胁时,应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有组织地开展毒饵灭鼠。尽可能选用高效、安全的抗凝血灭鼠剂;紧急情况下,可选用磷化锌;不能使用国家禁用的氟乙酰胺、毒鼠强等剧毒药物。为防潮解,尽量使用蜡块毒饵;投放毒饵应遵循“少量多点”的原则,尽可能使更多的鼠类接触到药物。灭鼠同时,应在居住区喷洒杀虫剂,以防止鼠死后鼠体寄生的蚤、蜱、螨等虫媒寻找新的吸血宿主,从而叮咬、侵袭人群。
(收稿:2013-02-19 修回:2013-04-01 编校:丁艳玲)
R 184
A
2095-3496(2013)02-0106-03
100042 北京,北京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邓 兵,杨会锁,李新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