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岚
老年人充血性心力衰竭简称心力衰竭, 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征, 指的是心脏收缩或舒张功能受损, 泵血减少, 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 终致组织灌注不足。各种心血管疾病由于心脏长时间负荷过重, 心肌病损及收缩力减弱, 都可导致心功能不全。选取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60例老年心力衰竭诊治分析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60例, 其中男35例, 女25例, 年龄60~85岁, 平均72岁。冠心病30例,肺心病12例, 心功能Ⅲ、Ⅳ级47例, 以Ⅲ级最多36例。
1.2 治疗 患者应注意休息, 可取半卧位、双下肢下垂、给予高流量吸氧、保持大便通畅。合理应用血管扩张剂和利尿剂。间断应用利尿剂, 常用方法:用三天停两天, 既可减少血容量, 又不容易引起电解质紊乱。主要用药有速尿、安体舒通、氨苯喋啶, 应用利尿剂时应注意电解质变化, 以免引起低钾血症或诱发痛风。通过降低心脏前后负荷, 以缓解心功能不全, 常用的药物有钙拮抗剂如尼莫地平、尼群地平、硝普钠、硝酸甘油、消心痛等。应根据病情选用强心剂, 如充血性心功能不全应首选洋地黄类。以保持安定, 减轻心脏的负担。
经治疗心功能均有改善, 有效55例, 总有效率为91.6%,出院后继续静脉滴注多巴酚丁胺, 口服地高辛0.125 mg/d, 静脉推注呋塞米80 mg/d, 1个月后复查, 症状进一步改善, 无劳力性呼吸困难, 无端坐呼吸或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减轻, 生活可以自理。
老年心力衰竭并不等同于心肌病或左心室功能不全。心肌病或左心室功能不全是发生心衰的可能的结构或功能原因;临床上除心衰主要症状(气促和呼吸困难)外, 疲乏无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体重增加、定向障碍等均可能是心衰最早出现的症状。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是左心衰的特征性临床表现之一, 但阵发性呼吸困难在白天发作并不少见, 且具有相同的临床意义[1];老年人心功能不全致心排血量降低,往往使已有不同程度脑动脉硬化的脑血供进一步减少, 从而导致神志改变, 嗜睡、注意力不集中、表情淡漠更为多见;老年人心功能不全致肝和胃肠淤血引起的腹痛、恶心、呕吐也较为多见。
心力衰竭治疗包括联合使用三大类药物, 即利尿剂、ACEI(或ARB)和β受体阻滞剂。为进一步改善症状、控制血管紧张素验化酶抑制剂心率等, 地高辛应是第四个联用的药物。由于老年人各种脏器都呈现不同程度的老化, 特别是肝肾功能减退, 常使药物半衰期延长, 血药浓度增高, 总清除率减慢, 应特别注意观察各种药物的毒副反应。利尿剂是唯一能充分控制心衰患者液体潴留的药物, 是标准治疗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通过抑制肾小管特定部位钠或氯的重吸收, 遏制心衰时的钠潴留, 减少静脉回流、降低前负荷,从而减轻肺淤血, 提高运动耐量。一旦病情控制(如肺部啰音消失、水肿消退、体重稳定), 即以最小有效剂量长期维持。利尿剂治疗期间, 同时, 应适当限制钠盐的摄入量。长期服用利尿剂应严密观察不良反应的出现, 如电解质紊乱、症状性低血压、肾功能不全, 特别在大剂量服用和联合用药时。ACEI是证实能降低心衰患者病死率的第一类药物, 也是循证医学证据积累最多的药物, 一直被公认为是治疗心衰的基石和首选药物。所有慢性心衰患者必须应用ACEI, 而且需要终身使用, 除非有禁忌证或不能耐受。ACEI应用的基本原则是从小剂量开始, 逐渐递增, 直至达到目标剂量, 一般每隔1~2周剂量倍增1次。剂量调整的快慢取决于每个患者的临床状况。有低血压史、糖尿病、氮质血症以及服用保钾利尿剂者,递增速度宜慢。β受体阻滞剂是一种很强的负性肌力药, 以往一直禁用于心衰的治疗[2]。地高辛的不良反应常见于大剂量应用时, 主要包括:心律失常, 如期前收缩、折返性心律失常和传导阻滞。胃肠道症状, 神经精神症状, 这些不良反应常出现在血清地高辛浓度>2.0 ng/ml时, 但也可见于地高辛水平较低时。无中毒者和中毒者血清地高辛浓度间有明显重叠现象, 特别在患者低血钾、低血镁、甲状腺功能低下时。
[1]陈灏珠, 林果为.实用内科学. 第1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367-1368.
[2]吴彦. 心力衰竭伴高血压的治疗.中国医刊, 2005, 40(10):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