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雁翎
乳腺增生病是乳腺组织的良性增生性疾病,其发病率占育龄妇女的40%左右,而占全部乳房病的75%,是最常见的乳房疾病。乳腺增生病临床上分为单纯性乳腺上皮增生症和囊肿性乳腺上皮增生症。病理上分为乳腺组织增生(乳痛症)、乳腺腺病(小叶增生期、纤维腺病期、纤维化期)、乳腺囊肿病。主要临床表现为乳腺单发或多发性结节或境界不清的乳腺增厚区,不同程度的疼痛或胀痛,与月经有相关性[1]。近年来,笔者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乳腺增生病,收到较好效果,现小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 60例均为门诊患者,经彩超或钼靶X线摄片检查,排外乳房恶性肿瘤。其中未婚的9例,已婚的51例,年龄最小的17岁,最大的51岁,病程最短的2个月,最长的7年。
1.2 治疗方法 60例患者均内服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其组成为:柴胡15 g,枳壳12 g,陈皮15 g,川芎15 g,白芍15 g,香附 20 g,元胡 20 g,浙贝母 30 g,昆布 15 g,海藻 15 g,荔枝核30 g,白术20 g,大枣12 g。乳房胀痛加佛手、郁金,乳房肿块明显加皂角刺、三七粉、穿山甲,伴有烦躁易怒加丹皮、栀子、合欢皮,乳房疼痛重加没药、蜈蚣,伴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夜寐多梦,加女贞子、旱莲草、肉苁蓉、菟丝子。水煎服,2日一剂,一个月为一疗程,月经期停药。
1.3 疗效标准 治愈:乳房肿块消失,乳房无周期性胀痛,各项检查均为正常。好转:乳房肿块数量减少或体积缩小,胀痛程度明显减轻,各项检查证实增生情况减轻。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减轻,或肿块无显著变化者。
治愈31例,好转2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1.67%。服药最短的一个疗程,最长的六个疗程,未发现有不良反应。
乳腺增生病属于中医学“乳癖”范畴。中医认为乳癖的病因病机为肝胃不和、肝脾两伤、冲任不调。平素情志抑郁,或所愿不遂,致肝气不舒,肝气郁结,易横逆犯胃;脾失健运,痰浊内生,加之气血运行不畅,易凝痰为核,循经留聚于乳中,故乳中结块;肝经循于乳,肝气不舒,经气不利故,故乳房胀痛。经血来潮,肝血不足,肝肾亏虚,肝肾不足,则冲任不固,致经血不调,肝气不舒,故经前乳房胀痛明显;肾气不足,水湿不化,久蕴成痰,痰湿内结于乳络,形成肿块[2]。
西医认为乳房为性激素作用的靶器官。乳腺增生病的发生发展与卵巢内分泌状态密切相关,乳房组织与子宫内膜一样,受卵巢内分泌周期性调节,并产生相应的周期性变化。周期性的激素分泌失调和(或)乳腺组织对激素的敏感性增高是本病发病的主要原因。排卵前期黄体生成素和雌二醇分泌不足以及黄体期雌二醇绝对或相对增高,孕酮分泌相对或绝对不足,失去制约雌二醇与保护乳腺组织的作用,使乳腺组织不断处于雌激素的刺激之中,乳腺组织不能由增殖转入复旧或复旧不全,久而久之引起乳腺组织增生,为导致本病的关键。此外,催乳素的升高亦直接刺激乳腺组织,并进一步抑制黄体期孕酮的分泌,同时能刺激雌二醇的合成,有助于雌激素水平升高,导致雌二醇与孕酮的比例失调,致使雌激素持续对乳腺组织不良刺激,从而引起乳腺增生[1]。
柴胡疏肝出自《证治准绳》,为疏肝理气之代表方,具有疏肝理气、行气止痛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柴胡有镇痛、镇静、解热、抗炎、抗肿瘤、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陈皮有解痉、抗胃溃疡、保肝利胆、抗炎、抗过敏、抗菌、抗病毒作用;枳壳有增强胃肠、子宫收缩节律,抗变态反应作用;香附有雌激素样作用,能使子宫肌张力降低,有抗炎、抗菌、镇痛、驱除消化道积气作用;川芎有改善微循环、解痉、镇静、降血压作用;白芍有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抗炎、抗菌、抗病毒、解痉、镇痛、抑制血栓形成、保肝作用;甘草有解痉、镇痛、抗菌、抗病毒、抗癌作用③。诸药合用,具有调节内分泌、抗炎、解痉、镇痛、抗癌、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
笔者在临证时运用柴胡疏肝散随证加减,全方有疏肝解郁、调理冲任、化痰散结、祛瘀止痛的作用,使痰瘀散、冲任调、疼痛止、病自愈。
[1] 林毅,蔡炳勤.中医临床诊治丛书-外科专病.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76-77.
[2] 陈贵廷,杨思澍.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1236.
[3] 高学敏.中药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84-1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