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万芬
神经源性膀胱是康复医学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由药物、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外伤等原因引起,尤其多见于脊髓损伤,后期可导致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1]。我们对13例脊髓损伤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3例患者,男12例,女1例,年龄19~42岁,平均年龄33.6岁。其中2例四肢瘫痪,分别为颈4和颈6脊髓损伤;11例截瘫,其中胸8、10、12脊髓损伤各1例、胸11脊髓损伤2例、腰1脊髓损伤1例、腰2脊髓损伤3例、腰3脊髓损伤2例。13例患者均非脊髓休克期。13例患者除1例因故出院外,其余患者均住院3个月,出院后随访3个月。随访期间,11例B超测定残余尿量<100ml;1例随访结束时B超测定残余尿量仍>150ml。随访期间,12例患者尿常规均正常。
针对患者焦虑、自悲、失望、缺乏自信等情绪,主动与患者交谈,向患者详细说明导尿的目的,消除患者的顾虑,鼓励患者勇敢面对现实,积极配合治疗。同时告知患者家属在患者恢复过程中能得到他们应有的帮助和良好的照顾。
损伤在脊髓圆锥以上者,脊髓低级排尿中枢存在,反射弧完整,较易形成反射性排尿。每次导尿时对患者进行排尿意识训练,嘱患者行正常排尿动作,使协同肌配合以利于排尿反射的形成。而圆锥及马尾神经损伤的患者,低级排尿中枢的反射弧中断,易形成尿失禁或尿潴留,排尿训练较困难。
①定时、定量饮水。每日的饮水量(包括三餐和水果)在1 500~2 000ml,早、中、晚三餐各400ml,上午10时、下午4时及晚8时各饮水200ml。晚上9时至次日7时尽量不饮水。②圆锥以上膀胱潴留主要在耻骨上区者采用轻叩法,损伤在圆锥以下使用下列方法。①刺激法。挤压阴茎区,牵拉阴毛,在耻骨上有节奏拍打。该手法以坐位、站位排尿较为有利。②屏气法。屏气可增加腹压,通过增加的腹部压力压迫膀胱以达到排尿的目的。此方法同样以坐位、站位较为有效。③Crede手法。此法适用于逼尿肌无力患者。先用指尖部对着膀胱进行深部按摩,可以增加膀胱的张力。使患者坐直,深吸气,屏气收腹,手指握拳置于脐下3cm耻骨上方处,用力向骶尾部施压,身体前倾,引起排尿。改变加压方向,直至尿流停止。然后执行清洁导尿,动态了解残余尿量,视情况调整导尿次数。如经Crede手法2~3个循环仍无尿排出,即执行清洁导尿。使用此手法应该注意避免耻骨上加压尿液返流引起肾盂积水。此手法不宜用于休克期尿道括约肌痉挛和恢复期逼尿肌反射亢进的患者,以免因膀胱压力过高导致输尿管返流引起肾盂积水。③盆底肌肉训练。做缩紧肛门的动作。
患者取仰卧或侧卧位(也可取半坐卧位),碘伏消毒尿道口,然后进行手消毒。消毒完毕后,按照常规导尿术导尿。导尿完毕拔出尿管,擦净会阴部,整理用品,记录尿量。清洁间歇导尿,一昼夜间每4小时导尿1次[2]。执行时间一般为上午 7时和11时、下午3时和7时、夜间11时。每次导尿前10分钟,开始用手法辅助进行膀胱训练。在两次排尿间隔期间能自主排尿100ml以上且残余尿量<300ml者,减少导尿次数至6小时1次;能自主排尿200ml以上且残余尿量<200ml者,减少导尿次数至8小时1次;残余尿量<80~100ml时,停止导尿。
对残余尿量不能控制在100ml以下需长期清洁间歇导尿的患者,出院前教会患者家属或患者本人进行清洁间歇导尿的方法。
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易至泌尿系感染、尿液返流、肾盂积水,最终导致肾功能衰竭而死亡。因此,膀胱护理在康复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组病例经过严格规范的清洁间歇导尿,保持了排尿的规律性、减少了残余尿量,避免了尿液返流。因本组病例样本数量小和缺乏严格的对照研究,残余尿量减少难以完全归因于清洁间歇导尿。
对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护理应做到:①患者入院后,尽早进行清洁间歇导尿,指导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膀胱功能训练;②进行排尿意识训练,使患者建立定时排尿的习惯;③加强膀胱功能训练,尽早建立反射性膀胱,使膀胱维持近似正常的生理状态,并促使其机能恢复。
[1] 南登昆.康复医学.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80.
[2] 徐燕,庹焱.康复护理高级教程.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6:165-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