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常信 (中国农业大学 院士)
畜禽种质资源的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各种生活资料,维持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战略资源。但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最新的统计显示,全球约8%的畜禽品种已经灭绝,22%的畜禽品种正面临灭绝的危险。这说明动物遗传资源多样性的现状不容乐观,采取有效措施遏制畜禽遗传资源多样性的减少已刻不容缓。本次大会报告上,吴常信就如何保护和利用动物遗传资源,实现畜牧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吴常信指出,动物遗传资源保护的方式有以下四种。一是活体保存。通过建立保护场和保护区进行品种的活体保存,可以继续保留畜禽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这种方式应用比较普遍,在畜禽资源保护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活体保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资源保护的基础设施,而且受基因突变、选择强度、遗传漂变、近交等因素影响较大。二是冷冻精液和冷冻胚胎保存。该保种方式可防止遗传信息的丢失,有利于保持原种群遗传结构和基因频率的稳定。理论上讲,如果冷冻精液和冷冻胚胎保存不受时间限制,就无需将雄性动物保持在一个受保护的种群里面,也避免了活体保存过程中的疫病、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这对种群的保护是重要的。但是该方法高度依赖于可靠的冷冻技术和设备。三是细胞系保存。细胞系保存方式可以用于克隆动物,尤其对于一些濒临灭绝的品种来说,该保种方式较为有效,但性别受限于供体动物。四是DNA保存。理论上讲,建立DNA文库保存动物遗传资源最为安全、可靠、维持费用也低,可长期保存畜禽基因。但是,该方式只是一种遗传信息的片段式保存,如果基因文库不能精确集合全部基因组,或者在文库的保存或扩增过程中发生基因的突变与重组,这种保存方式的有效性将大大降低。而且数千个不同的DNA片段与活的动物个体并不是对等的。截止目前为止,通过基因文库实现畜禽的保种还没有成功的案例。
在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和利用问题上,吴常信认为,野生动物的保护是第一位的,利用是第二位的。应该采取禁猎、禁渔、划定自然保护区等措施保护野生动物。开发和利用野生动物资源,首先必须对其进行家养,让他们能够繁衍后代,之后才可加以利用。
在如何对待家养动物的问题上,吴常信分析说,家养动物为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遗传资源,满足了人类对于动物蛋白产品的需求。在家养动物的保护和利用上,应加大政策、资金和科技的支持力度。我国有着丰富的畜禽遗传资源,如太湖猪、秦川牛、矮马、北京鸡、寿光鸭等都是性状优良的地方品种。在重视地方畜禽品种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的基础上,注意适度引进国外优良的畜禽种质资源,通过遗传学的方法加快本土品种的选育提高、杂交改良和新品种的培育进程。如中国农业大学把法国“明星”肉鸡中的小型(d w)基因导入我国蛋鸡品种“农大褐”,育成了节粮小型褐壳蛋鸡。此外,我国育成的新品种还有伊犁马、新疆细毛羊、北京黑猪、中国荷斯坦牛、中国西门塔尔牛、中国美利奴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