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超 李学喜 李维娜 黄少君
晶状体溶解性青光眼是发生于过熟期白内障的继发性青光眼,发病急,眼压明显增高,体征类似于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常单眼急性发病,多见于有长期白内障病史的老年人,临床表现为眼痛、头痛、视力进一步减退,且有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白内障手术的普及和技术的完善,过熟期白内障逐年减少,晶状体溶解性青光眼比较少见,但如果不及时就诊,可导致永久性失明。 现将我院近年来晶状体溶解性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汇报如下。
2008 年7 月至2011 年7 月我院共收治晶状体溶解性青光眼患者23 例(23 眼),其中男性14 例,女性9 例,年龄56~88 岁,发病至就诊时间1~14 d。 视力:光感者9 例,眼前手动者8 例,眼前数指者5 例,光感不确定者1 例。 眼压在36~65 mmHg 之间,红绿色觉正常。 对侧眼诊断为老年性白内障未成熟期19例,白内障术后4 例。
术前均予以降眼压药如噻吗心胺滴眼液每日2次滴眼,醋甲唑胺片25 mg 每日2 次口服及20%甘露醇250 ml 每日1 次静脉点滴。 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每日4 次点眼,减轻眼部炎症反应。待炎症控制,眼压较平稳即行手术。术前治疗时间2~8 天,平均3.5 天施行手术。 手术方法同常规超声乳化手术,术毕植入人工晶状体。
术后随访6~24 月。 术后第1 天, 眼压控制在10~15 mmHg 者13 眼,眼压16~20 mmHg 者7 眼,眼压28~41 mmHg 者3 眼。 视 力0.02~0.1 者5 眼,0.12~0.3 者12 眼,0.4~0.8 者6 眼。 对于高眼压患者,给予20%甘露醇250 ml 每日1 次静滴,噻吗心胺滴眼液每日2 次滴眼,3 天后眼压降至16~20 mmHg。 另有4 眼患者术后角膜内皮皱褶,给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滴眼1 周后角膜变透明。 末次随访眼压控制在10~15 mmHg 者19 例, 眼压16~20 mmHg 者4 例。视力0.02~0.1 者3 例,0.12~0.3 者9 例,0.4~0.8 者11 例。所有术眼角膜透明,瞳孔圆,植入的人工晶状体在位、居中。
晶状体溶解性青光眼是由于过熟或成熟的白内障中大量溢出的高分子质量可溶性晶状体蛋白及吞噬了晶状体皮质肿胀的巨噬细胞共同阻塞了小梁网房水外流通道而引起的继发性开角型青光眼〔1〕。 在正常情况下,晶状体囊膜可以保护晶状体蛋白不致渗漏入房水内。 过熟期白内障的晶状体囊膜渗透性增加或自发破裂,液化的晶状体皮质进入房水,被巨噬细胞所吞噬,这些吞噬了晶状体皮质的巨噬细胞肿胀变形,并聚集于虹膜隐窝,小梁面或小梁网内,阻塞了房水排出通道,导致眼压升高〔2〕。 其特点是前房深,房角开放,在房水、房角、虹膜及晶状体表面见有灰白色絮状物,有少许角膜后沉着物。过熟期白内障的晶状体溶解性青光眼应该与未熟期的晶状体膨胀性青光眼相鉴别。 晶状体膨胀性青光眼表现为前房变浅、房水透明、瞳孔散大、晶状体皮质不均匀混浊、眼底无明显变化〔3〕。
以往认为晶状体溶解性青光眼的晶状体悬韧带脆弱、晶状体囊膜易破〔4〕。 故既往我院对于晶状体溶解性青光眼的处理方法是联合应用降眼压及消炎等治疗,待患者眼压控制良好、炎症反应减轻后,行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该手术方式切口大,术后恢复慢,视力提高不理想。 现在随着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的日益纯熟,其在晶状体溶解性青光眼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不但可以摘除混浊晶状体、加深前房、减轻房水外流阻力,而且超声乳化过程中灌注液可以冲洗粘连于房角及小梁网的皮质,避免皮质残留导致继发性青光眼的发生。但在手术过程中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1)手术时前房内需注入足量粘弹剂,使囊膜压平,方便撕囊,如撕囊时溢出的液化皮质阻碍视线,可先吸除溢出的皮质,然后在撕开的囊膜根部注入粘弹剂,分清囊膜和皮质,避免盲目操作引起严重后果。 (2)刚开始撕囊口要小,大约4.5 mm 左右,以防止囊膜向其他方向裂开,或后囊膜破裂时保证人工晶状体可以植入睫状沟内,待植入人工晶状体后采用二次撕囊以扩大撕囊口至5.5 mm 左右。 (3)因晶状体溶解性青光眼患者大多因瞳孔括约肌麻痹而使瞳孔散大,植入晶状体后,用I/A 注吸器轻吸虹膜边缘向中间拉伸,整复瞳孔至圆形,使瞳孔缩小,可以减少术后因瞳孔散大导致的畏光等现象。
通过对本组患者6~24 个月的临床随访观察,发现患者术后眼压均下降至正常范围,视力有较明显提高,且无明显严重并发症,但手术过程中应细致小心,避免晶状体核掉入玻璃体腔等并发症的发生。
[1] 周文炳.临床青光眼[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32.
[2] 胡秀文,隽宁侠. 晶状体溶解性青光眼(附8 例报告)[J].国际眼科杂志,2004,4(3):500-504.
[3] 穆塔里甫·吾布力哈斯木,穆尼热·麦吉提,甫拉提·吾守尔.抗晶状体溶解性青光眼改良三联术的临床观察[J].眼科研究,2008,26(12):907.
[4] 李绍珍.眼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出版社,1997: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