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允发 王琦 崔铁昆 孙雪莲 初照成
分水岭脑梗死占缺血性脑卒中的10%,是常见的临床类型[1]。文献报道[2],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为了研究不同CT分型的分水岭脑梗死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相关性,进行此研究,现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3月~2012年3月我科收治的分水岭脑梗死患者120例,经CT诊断为皮质前型、皮质后型和皮质下型各40例,以及经CT检查的正常人40例。其中男88例、女72例,年龄45~76岁、平均年龄(60.5±10.2)岁。脑梗死的诊断符合文献报道[3]的标准。患者表现为偏瘫、失语、感觉障碍。各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症状各方面比较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1.2.1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检测 使用日本OLYMPUS AU5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配套试剂。所有人均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5 ml并加入抗凝管中,离心15 min后抽取分离的血浆,用循环酶法检测。
1.2.2 分水岭脑梗死CT检测 使用德国Simens公司生产的16层螺旋CT机进行头部检查。根据梗死灶CT图像的低密度影像和部位分型。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1.5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处理,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进行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皮质前型40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为(16.9±2.8)mmol/L、皮质后型40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为(17.1±2.9)mmol/L、皮质下型40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为(16.7±2.6)mmol/L、40例正常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为(11.2±6.3)mmol/L。分水岭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的高于正常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质前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皮质后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和皮质下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分水岭脑梗死的基本病理变化是以相邻血管供血区交界处,局部缺血为特点[4]。栓塞和侧枝循环障碍是造成分水岭脑梗死的关键原因。CT检查是目前主要的检查手段,通过检查能够明确血管栓塞或狭窄的程度。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作为蛋氨酸循环的中间产物,通过引起血管内皮的损伤、血管内皮的功能发生障碍、使动脉血管内膜中层厚度不断增加以及引起机体的凝血和纤溶系统功能失衡,从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引起栓塞,发生分水岭脑梗死。本组研究中,分水岭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正常人,而不同CT分型的分水岭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无统计学差异,与李嘉等[5]的研究得到相一致的结论。
综上所述,不同分型的分水岭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高于正常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分水岭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高血浆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导致分水岭脑梗死的发生,可作为判断分水岭脑梗死的依据。
[1] 王国平,程昭昭,胡伟,等.67例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与影像学研究.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21(31):3923-3925.
[2] 冯敏,张友好,寿广丽,等.脑梗死与血Hcy及其他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探讨.中华全科医学,2012,10(1):13-14.
[3] 沈新铎,陈在发.脑分水岭梗死136例临床分析.中华当代医学,2004,2(2):17-18.
[4] 刘杰,姜彩霞,张昕红.分水岭区脑梗死16例临床与CT、MRI分析.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0(2):227-228.
[5] 李嘉,周永,顾承志,等.同型半胱氨酸与脑分水岭梗死的关系.卒中与神经疾病,2011,18(2):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