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永, 李胜利, 郭啸鸣, 朱向阳, 董政协, 黄怀宇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指快速改变头位到某个特定位置时诱发的短暂发作性眩晕,发作时常常伴有特征性的眼震。BPPV在一般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2.4%,年发病率约为 0.6%[1],是引起眩晕的最常见病因,国内资料表明,BPPV占神经内科门诊眩晕患者的59.7%[2]。变位试验,包括 Dix-Hallpike检查和仰卧转头试验,是简单有效的诊断方法,几种管石复位法(canalith repositioning procedure,CRP)通过变换体位并借助重力和离心惯性使耳石离开半规管,可以有效治疗BPPV,短期有效率可达70%以上[3]。尽管在过去的十年中对BPPV的认识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就算是在神经内科门诊,对该病的误诊率仍然很高,很多患者接受了不必要的检查,且没有得到正确的治疗[4]。我们总结了本院神经内科门诊连续就诊的232例BPPV患者的临床特点,并前瞻性观察了CRP的短期和长期疗效,以期在BPPV诊治方面给临床医生一些启示。
1.1 研究对象 在2009年6月~2012年12月期间,232例神经内科门诊连续就诊的BPPV患者,年龄20 ~89 岁(55.4 ±14.7 岁),女性占66.4%(154/232)。首次就诊时的病程从2h~8m,平均11.8±26.6d,其中,25 例超过 1m,6 例超过 3m。BPPV的诊断标准:(1)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位置时出现短暂的眩晕;(2)变位试验诱发眩晕和特征性眼震,且具有短潜伏期、持续时间短暂和易疲劳性的特点。Dix-Hallpike检查用于诊断后半规管BPPV(posterior canal BPPV,PC-BPPV)和前半规管BPPV(anterior canal BPPV,AC-BPPV),并确定受累侧别。仰卧转头试验用于诊断外半规管BPPV(horizontal canal BPPV,HC-BPPV),根据眼震的方向分为向地性水平眼震或背地性水平眼震,据此区别HC-BPPV的类别,再根据转头的方向和眼震强度确定受累侧别,向地性眼震者诱发较强眼震的转头侧为患侧,背地性眼震者诱发较弱眼震的转头侧为患侧。根据以上检查,如果累及1个以上半规管,则为多个半规管BPPV。如果临床病史提示BPPV而变位试验阴性,则重复以上检查,如能诱发出短暂眩晕,但无特征性眼震,则诊断为主观性BPPV。排除标准:严重的心肺疾患;严重脊柱疾病或不能配合检查和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引起的眩晕;梅尼埃病、前庭神经元炎等引起的眩晕。除非怀疑有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不常规进行影像学检查。
1.2 治疗方法 根据受累半规管的类型选择合适的CRP。PC-BPPV和AC-BPPV采用改良Epley法进行复位,方法如下(以右侧受累为例):(1)患者端坐于检查床上,头向右侧转45°;(2)双手托住患者头部迅速使其仰卧,并使头超出床沿下垂30°;(3)将患者头部向左侧转90°;(4)将患者头部连同身体一起向左侧翻转90°使其侧卧,维持头部偏离仰卧位135°;(5)保持原头位,扶患者侧身坐起。以上(2)~(4)步均维持至眼震消失后20~30s或持续1~2min。对主观性PC-BPPV采用同样的方法。HC-BPPV采用Barbecue 360°翻滚法或/和Gufoni法治疗,Barbecue翻滚法操作如下(以右侧受累为例):(1)患者由坐位变成仰卧位;(2)头向左侧转90°,同时躯体变成左侧卧位;(3)头继续向左侧转90°向地并保持头向胸部屈30°,躯体变成俯卧位;(4)头部继续向左侧转90°,躯体呈右侧卧位;(5)头部和躯体继续向左侧转90°并坐起。以上(1)~(4)步均维持1~2min。眼震向地型HC-BPPV的Gufoni复位方法如下:(1)患者侧身端坐于检查床上;(2)使患者健侧卧位,维持1min;(3)将患者的头部迅速向地旋转45°~60°,维持2min;(4)患者再次坐起,头向健侧,然后转头端坐。眼震背地型HC-BPPV复位方法于第(2)步采用患侧卧位,余相同,转化为眼震向地型HC-BPPV后再采用Barbecue翻滚法或Gufoni法治疗。主观性HC-BPPV采用相同的方法治疗,受累侧别不能确定时则采用Barbecue翻滚法先后进行两侧复位。多个半规管受累的BPPV分别采用以上相应方法先后治疗。治疗后如果变位试验眩晕和眼震未消失,重复以上治疗循环,并记录治疗的次数。治疗后不限制患者体位,不常规使用药物。
1.3 疗效的判断及随访 患者分别于治疗后3d和8d复诊,如无特征性的发作性短暂眩晕(不包括轻度头昏和不平衡感)和变位试验阴性,认为治愈。如随访中变位试验仍阳性,则给予再次行CRP。长期随访采用每6m门诊复诊或电话随访,如果患者有眩晕复发,也可随时就诊,记录复发的时间和受累的半规管类型,复发后再次行CRP,随访至2012年12月。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5.0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量资料以χ±s表示,采用成组设计定量资料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多个组间比较使用Q检验。计数资料计算率或构成比,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2.1 一般特征 232例BPPV患者中,68.5%(159/232)为 PC-BPPV,其中 5.7%(9/159)为主观性 BPPV;26.7%(62/232)为 HC-BPPV,其中90.3%(56/62)为向地性眼震,4.8%(3/62)为背地性眼震,4.8%(3/62)为主观性 BPPV;0.9%(2/232)为AC-BPPV;3.9%(9/232)为多个半规管受累。
2.2 短期效果 首次就诊治愈的有83.2%(193/232),12例主观性BPPV均在首次就诊治愈,7.3%(17/232)需就诊2 次,3.0%(7/232)需就诊 3次,1w 治愈率 93.5%(217/232),6.5%(15/232)需就诊3次以上。PC-BPPV、HC-BPPV和多个半规管BPPV 分别平均接受 1.5 ±1.0、2.4 ±1.4 和 5.4 ±1.5 次复位(F=62.242,P <0.001)。CRP 后1w 第3次就诊时变位试验阴性,但仍有头昏、漂浮感、不稳感的有26.3%(57/217)。
2.3 长期随访 共有160例治愈的患者完成了大于 6m的随访,平均期限为 15.4±9.8m,20.6%(33/160)的患者复发,13.1%(21/160)发生于6m内。24例复发1次,再次给予CRP治疗,随访1w时22例(91.7%)治愈。6例复发2次,3例复发3次及以上,经多次CRP治疗,也全部治愈。与未复发患者相比,复发患者年龄更大(52.5±13.7岁和 59.8 ±16.0 岁,F=6.878,P=0.010),病程更长(6.8 ±11.4d 和 21.9 ±45.3d,F=11.595,P=0.001),外伤史更多(7/127 和8/33,χ2=10.82,P=0.001),而在受累半规管类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70,P=0.127)。
2.4 不良反应 CRP过程中,有6.0%(14/232)的患者发生了显著的眩晕和呕吐,给予延迟治疗。5.2%(12/232)的患者发生了PC-BPPV和HCBPPV间的转换而再次给予相应CRP。
本研究结果显示,BPPV的平均发病年龄为55.4岁,女性约占2/3,大部分患者没有得到及时治疗;约2/3的患者为PC-BPPV,约1/4的患者为HCBPPV,主观性BPPV占5.2%;CRP治疗BPPV的短期疗效显著,首次就诊治愈率83.2%,1w治愈率93.5%,但外半规管和多个半规管受累时需更多的CRP次数;CRP治愈后1w仍有26.3%的患者感头昏、漂浮感或不稳感;在长期随访中,20.6%的患者复发,多发生于6m内,年龄、病程和外伤史可能是影响复发的因素;CRP过程中未见严重不良反应,但有5.2%的患者发生了耳石部位转换。
BPPV的诊断相对简单,仅需要根据体位变动诱发短暂眩晕的临床特点,结合变位试验就可作出诊断,而无需过多的辅助检查。本组患者的病程从2h~8m,平均近12d,和其它研究一样[4],延误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得到及时正确的诊治。在受累半规管类型方面,一般认为PC-BPPV约占81% ~89%,HC-BPPV约占8% ~17%,AC-BPPV约占1% ~3%[3]。HC-BPPV的比例显著低于 PC-BPPV主要是因为后半规管位置最低,耳石容易进入,另外,HC-BPPV更容易自行缓解。我们的结果显示,HCBPPV占26.7%,显著高于其它报道,一方面病程的长短可能会影响其构成比,另一方面,提示HC-BPPV的发病率可能被低估,因此,在眩晕的评估中应常规作仰卧转头试验。
PC-BPPV的常用治疗方法有Epley法及其改良法和Semont法。Epley法的长期预后可能优于Semont法,所以国外指南推荐使用Epley法[3]。另外,Epley法的手法相对轻柔缓和,而Semont法的动作较剧烈且幅度较大,对于高龄和有颈背部疾患的患者较难实施,所以我们选择了Epley法。治疗HCBPPV的方法主要有Barbecue翻滚法和Gufoni法,Barbecue法成功率较高,但是患者往往有显著的不适和呕吐。Gufoni法操作简单,不需要过多的搬动,患者的耐受性好,成功率也高,我们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其中一种或联合两种方法。PC-BPPV的病理机制可以用管石理论来解释,也是CRP的理论基础,而HC-BPPV的病理机制相对较复杂,眼震向地型的HC-BPPV可以用管石理论解释,对于眼震背地型的HC-BPPV则有两种可能,即嵴帽结石假说和外半规管前臂管石假说,我们的3例眼震背地型HCBPPV患者经过Gufoni法治疗后很快转变为眼震向地型HC-BPPV,再经过Barbecue翻滚法治疗后均治愈,这支持外半规管前臂管石假说。我们的结果还显示,反复多次的CRP和变位试验检查是必要的,因为一次CRP并不能保证将耳石回入到椭圆囊,尤其是HC-BPPV和多个半规管BPPV。我们的研究还纳入了主观性BPPV,这些患者均具有体位变动诱发短暂眩晕的临床特点,变位试验能诱发眩晕,但未观察到明显的眼震,其原因可能为细微的眼震不易被肉眼观察到;耳石细小,虽可引起眩晕,但神经信号强度不足以刺激前庭眼通路反射;反复多次的检查引起疲劳现象等。Balatsouras等的研究发现CRP治疗主观性和客观性BPPV的效果相当[5],我们也有效地治疗了主观性BPPV,且均在初次就诊治愈,主观性BPPV应受到重视并给予CRP治疗。
CRP治疗BPPV有效且安全,但有一些问题应予以注意。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治疗过程中可能诱发眩晕和呕吐,以HC-BPPV更显著,对于症状较重的患者,可以休息后再给予治疗。大部分患者治疗后即刻体位变动诱发短暂眩晕的症状就消失,且变位试验阴性,说明CRP治疗成功,但仍有约26.3%的患者有头昏和不稳感等症状,也有报道发生率高达37%和61%[6,7],其机制可能为耳石进入椭圆囊后附着于新的位置,由于耳石的压力刺激椭圆囊感觉上皮导致信号改变,这种头昏一般无需特别处理,一段时间后会逐渐消失。另一种情形是耳石在半规管间的转换,尤其是HC-BPPV复位过程中耳石会进入后半规管[8,9],我们的治疗中有 5.2% 的患者发生了半规管间转换,所以CRP后应重新检查变位试验,再根据受累半规管类型选择合适的CRP。
BPPV的复发率大约在20% ~30%,但也有报道长期随访10年的复发率为50%[10,11]。国内长期随访的资料不多。我们的结果显示,平均随访15m,复发率为20.6%,其中约2/3的复发发生于首次就诊后6m内。与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女性,继发于外伤、前庭神经元炎和梅尼埃病,骨质疏松,HC-BPPV,治疗前有3次以上反复发作史等[12]。本研究显示,高龄、病程长和外伤史可能是复发的危险因素,而不同受累半规管类型间复发率并无区别。进一步的分析已超出本文的范围,我们将作进一步研究。
总之,尽管BPPV的诊断相对简单,也无需过多的辅助检查,但是,仍有很多患者没有得到及时诊治,所以临床医师应注意这方面的问题。BPPV多累及后半规管,但外半规管受累也不少见,其发病率可能被低估。CRP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外半规管和多个半规管受累时需更多的CRP次数,治疗后应注意及时检查变位试验以确定治疗成功。BPPV的复发并不少见,复发的机制及危险因素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1]von Brevern M,Radtke A,Lezius F,et al.Epidemiology of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a population based study[J].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2007,78(7):710-715.
[2]邱 峰,戚晓昆.神经内科门诊367例有眩晕主诉患者的病因分析[J].中华内科杂志,2012,51(5):350-352.
[3]Fife TD,Iverson DJ,Lempert T,et al.Practice parameter:therapies for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an evidence-based review):report of the Quality Standards Subcommittee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J].Neurology,2008,70(22):2067-2074.
[4]靳 哲,庄建华,赵忠新,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误诊情况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2,92(19):1346-1348.
[5]Balatsouras DG,Korres SG.Subjective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J].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12,146(1):98-103.
[6]Seok JI,Lee HM,Yoo JH,et al.Residual dizziness after successful repositioning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J].J Clin Neurol,2008,4(3):107-110.
[7]Teggi R,Giordano L,Bondi S,et al.Residual dizziness after successful repositioning maneuvers for idiopathic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in the elderly[J].Eur Arch Otorhinolaryngol,2011,268(4):507-511.
[8]Herdman SJ,Tusa RJ.Complications of the canalith repositioning procedure[J].Arch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1996,122(3):281-286.
[9]Riggio F,Dispenza F,Gallina S,et al.Management of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of lateral semicircular canal by Gufoni’s manoeuvre[J].Am JOtolaryngol,2009,30(2):106-111.
[10]Brandt T,Huppert D,Hecht J,et al.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ing vertigo:a long-term follow-up(6-17 years)of 125 patients[J].Acta Otolaryngol,2006,126(2):160-163.
[11]Perez P,Franco V,Cuesta P,et al.Recurrence of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J].Otol Neurotol,2012,33(3):437-443.
[12]Lee SH,Kim JS.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J].J Clin Neurol,2010,6(2):5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