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耀忠 李 建
江苏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张家港 215600
我院2008-01—2012-12收治45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患者,给予血管内介入治疗,取得较好临床效果,现分析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01—2012-12收治的45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患者,男26例,女19例;年龄21~77岁,平均(45.4±5.8)岁。本组患者均在术前进行颅脑CT血管造影检查,发现52个颅内动脉瘤;单发动脉瘤38例,多发动脉瘤7例;前交通动脉12个,后交通动脉24个,大脑前动脉3个,大脑中动脉6个,颈内动脉5个,大脑后动脉1个,基地动脉1个。动脉瘤的直径大小为1.22~12.01 mm,平均直径大小(6.31±2.45)mm。Hunt-Hess分级:Ⅰ级患者10例,Ⅱ级患者17例,Ⅲ级患者18例。
1.2 治疗方法 本组45例患者均给予血管内介入治疗,均气管插管静脉全麻醉,Seldinger穿刺技术进行经股动脉穿刺处理,置6F导管鞘。然后,经鞘进行插入5F脑造影导管,行脑血管造影[1]。观察动脉瘤的形状和位置、大小与瘤颈等情况,选取6F导引导管送入患者患侧颈内的动脉岩部或椎动脉,并取选取造影的最佳角度测量动脉瘤的直径,测算瘤体和瘤颈的比例。在X线的透视下将微导管送入动脉瘤腔中,而导管头一般位于在瘤腔近端的1/3位置。并选取与动脉瘤体直径大小相符的弹簧圈进行填塞,送到动脉瘤腔呈现编篮状。依据残腔的大小选取不同规格的弹簧圈进行致密填塞处理,并在X线的透视下将微导管缓慢拔出。最后,经导引导管再次造影检查,有效了解患者动脉瘤的填塞情况及远端的血运状况。手术治疗中给予肝素化治疗,6h后拔出导管鞘,加压包扎处理。同时常规预防性抗生素、降颅压、扩容与防治脑血管痉挛等相关治疗[2]。
1.3 评定方法
1.3.1 栓塞评定标准:依据脑CT血管造影检查情况进行评估[3]:①100%栓塞:造影检查至少有2个投影上能够连续观察动脉瘤情况;②95%栓塞:瘤颈出现少许的残留情况;③90%栓塞:瘤颈残留;④80%栓塞:瘤体出现少许残留;⑤<80%栓塞:瘤体残留。
1.3.2 预后评定标准:主要依据Glasgow预后评分(GOS)标准进行评估[4]:①恢复良好:治疗后患者能够恢复正常生活,但有轻度缺陷;②轻度残疾:出现残疾但能够独立生活,在保护下能够工作;③重度残疾:患者处于清醒状况,残疾,日常的生活需要人照料;④植物生存:患者仅有最小反应,如随着睡眠或清醒周期其眼睛能够睁开;⑤死亡。
2.1 临床疗效 本组45例患者共计52个动脉瘤均取得较好的栓塞效果,其中100%栓塞30个(57.7%),95%栓塞16个(30.8%),90%栓塞4个(7.7%),80%栓塞1个(1.9%),<80%栓塞1个(1.9%)。
2.2 预后结果 恢复良好41个(91.2%),轻度残疾2个(4.4%),重度残疾1个(2.2%),植物生存1个(2.2%),无死亡。
颅内动脉瘤在临床中属于常见疾病,经常出现破裂出血,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和重残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临床治疗原则是消除血肿和尽早治疗。临床中常采取手术治疗,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由于手术的创伤比较大,术后并发症也较多,恢复较慢。尤其患者的年龄和病情状况以及动脉瘤位置与大小等情况均不一致,传统的手术治疗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5]。因此,临床中如何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治疗该病成为临床医师们关注的重点。
随着研究和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血管内介入治疗逐渐应用到临床中,有效减少病变部位组织的损伤,需进行开刀处理,只需小切口便可进行治疗[6]。更适用于年龄较大和手术耐受力较小的患者,创伤比较小,术后恢复也比较快,同时对患者的器官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且成功率较高,能够有效避免和减少死亡[7]。
对于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患者给予血管内介入治疗是可行的,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成功率高,患者的预后效果也比较明显,降低死亡和植物生存。本组资料显示,100% 栓 塞 30 个 (57.7%),95% 栓 塞 16 个 (30.8%),90%栓塞4个(7.7%),80%栓塞1例(1.9%),<80%栓塞1个(1.9%),预后结果中恢复良好41例(91.2%),轻度残疾2例(4.4%),重度残疾1例(2.2%),植物生存1例(2.2%)。由此可知,介入治疗对于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患者患者的治疗是可行的。但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8]:第一,治疗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并有效的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提高患者的治疗配合度;第二,在手术治疗的过程中应与麻醉师共同配合,有效控制血压,且操作的过程中应动作轻柔,避免微导管与微导丝在插入过程中触及到动脉瘤壁而造成再出血的情况发生;第三,置入的第1个弹簧圈一定要精准,从而更好地实施后续的治疗;第四,应力争做到致密栓塞;第五,在栓塞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操作程序实施,尤其在选取弹簧圈的过程中,应遵循由大到小和由长到短的原则,从而达到致密栓塞的效果;第六,宽颈动脉瘤患者一般给予支架辅助治疗,其目的是更好进行填塞动脉瘤腔,也能够有效改变血流方向,并促进血管内皮的快速生长,达到预防动脉瘤的再通情况发生。
[1]王建飞 .颅内动脉瘤40例介入治疗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2(6):442-443.
[2]Veznedaroglu E,Koebbe CJ,Siddiqui A.Initial experience with bioactive cerecyte detachable coils:impact on reducing recurrence rates[J].Neuroradiology,2008,21(12):448-449.
[3]张占普,武文元,马庆海,等 .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06,12(6):567-568.
[4]张强,兰晶,池英,等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45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1(13):465-466.
[5]杨金庆,陈立忠,薛勇,等 .颅内破裂动脉瘤急性期血管内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1,15(10):855-856.
[6]蔡瑞兴,蔡鲁平,方淳,等 .前交通微小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介入治疗临床随访(附35例分析)[J].中国临床研究,2010,22(8):575-576.
[7]Butteriss D,Gholkar A,Mitra D,et al.Single-center experience of cerecyte coils in the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initial experience and early follow-up results[J].American Journal of Neuroradiology,2008,21(23):419-420.
[8]刘玉和 .Hunt-HessⅢ~Ⅳ级动脉瘤破裂患者的血管内治疗[J].当代医学(学术版),2008,15(11):66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