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尿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水平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

2013-01-22 06:50:27赵珊孙婷婷李羽佳吴可非田百玲刘旭东赵萌萌杨娉婷肖卫国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肾小管微量肾小球

赵珊,孙婷婷,李羽佳,吴可非,田百玲,刘旭东,赵萌萌,杨娉婷,肖卫国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沈阳110001)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累及全身多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肾脏为最常见的受累器官。多数SLE患者病程中会出现临床肾脏受累,发展为狼疮肾炎(lupus nephritis,LN),对SLE预后影响较大。尽管肾组织活检诊断早期肾脏损害比较灵敏,但该检查为有创性操作,临床上很难普及[1]。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尿 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N-acetyl-β-glucosaminidase,NAG)和尿微量蛋白检测为反映肾功能早期损害变化的一个敏感指标,已广泛应用于评价各种原发或继发的早期肾脏功能改变[2]。本研究对65例SLE患者及21例健康体检者进行了尿微量蛋白及尿中NAG水平的检测,旨在探讨上述检测在SLE患者早期肾脏损害评价中的临床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10月至2012年6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临床尿检提示肾脏病变(24 h尿蛋白>0.5 g,或3+,或管型)的SLE患者65例。其中女57例,男8例,平均39岁(18~60岁)。所有病例均符合199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修定的SLE诊断标准[3]。选取21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其中女18例,男3例,平均35岁(21~57岁),相关肾脏检查无异常。

1.2 方法

1.2.1 患者分组:收集SLE患者的尿液,进一步完善尿微量蛋白检测。以此为依据分析肾脏病变的部位,并进行分组:尿β2-微球蛋白较正常值升高≥3倍的患者为单纯肾小管受累组,尿β2-微球蛋白升高≥3倍且微量白蛋白较正常值升高≥3倍者为肾小管与肾小球均受累组。其中单纯肾小管受累组30例(女27例,男3例),年龄(42.7±12.2)岁;肾小管与肾小球均受累组35例(女30例,男5例),年龄(39.3±11.9)岁。

1.2.2 β2-微球蛋白检测方法:清晨排出晨尿后,留取第2次清洁中段尿液进行检测,留标本前未用特殊药物。采用比色法检测尿NAG,采用散射比浊法检测尿β2-微球蛋白,试剂由上海太阳生物技术研究所生产。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多组间比较采用ANOVA,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相关性采用直线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间尿NAG水平的比较

ANOVA分析结果显示:单纯肾小管受累组、肾小管与肾小球均受累组及对照组尿NAG水平[(24.5±11.4)U/L、(21.1±10.2)U/L 及 (7.6±4.1)U/L]间存在显著差异(F=20.6,P<0.01)。进一步的组间比较显示:65例SLE患者尿NAG水平[(22.6±10.8)U/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P<0.01)。单纯肾小管受累组、肾小管与肾小球均受累组的尿NAG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而单纯肾小管受累组与肾小管与肾小球均受累组的尿NAG水平无明显差异。

2.2 尿NAG水平与尿微量蛋白的相关性分析

如果以对照组尿NAG水平为正常上限,则单纯肾小管受累组有26例(86%)高于此值,肾小管与肾小球均受累组有28例(80%)高于此值。相关分析结果显示:65例SLE患者尿NAG水平与β2-微球蛋白呈显著正相关(r=0.9590,P<0.05),而与尿其他微量蛋白无显著相关。

3 讨论

SLE是自身免疫介导的,以免疫炎症为突出表现的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SLE可同时存在多系统、多脏器的损伤,其中LN是SLE最常见且严重的内脏损害,为我国肾活检病例中继发性肾炎的首位原因[4]。目前,国内外LN的病理诊断标准主要采用2003年国际肾病学会/国际肾脏病理学会的标准,但该标准主要关注了肾小球病变,对肾小管间质病变的意义未加评估。在本研究中入组的65例SLE患者中,有30例患者单独存在肾小管病变,而肾小球病变则与肾小管病变同时存在。这一结果提示肾小管病变可能是SLE肾脏受累的早期表现。Marks等[5]在对11例LN和10例非LN儿童患者超过12个月的随访中发现,非LN患者若出现肾小管功能受损可以预示其可能向LN蛋白尿发展。

NAG是一种细胞内溶酶体酶,主要位于溶酶体,其次是刷状缘和细胞质中,相对分子质量为(130~140)×103,在血浆中的半衰期仅为5 min,且血浆中NAG不能通过肾小球滤过膜。NAG在尿中相对稳定,正常情况下尿液中可测得少量NAG,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时尿NAG酶活性显著增加,尿NAG水平明显升高,且改变远远早于血尿素氮和肌酐的变化[6],也早于其他尿酶[7]。尿 NAG 可用来评定肾脏病进展早期的近曲小管上皮细胞的损害[8],是反映肾小管损害敏感且特异的指标[9]。此外,有研究表明通过尿蛋白的检测来诊断肾脏损伤的情况方便、灵敏度高,且易于被患者接受[10]。本研究中,SLE患者尿β2-微球蛋白水平显著增高,且与NAG水平呈显著正相关,说明两者都可以作为早期评价肾小管受累的敏感指标[11]。

本研究结果发现,65例SLE患者几乎均有尿NAG不同程度的增高,说明SLE患者近端肾小管功能损伤绝非少见。从单纯肾小管受累组及肾小管与肾小球均受累组尿NAG水平无显著差异的结果可以推断,尿NAG与肾小管病变密切相关,患者在出现肾脏损害的临床症状之前实际上已存在肾小管的损伤,并常常起始于近端肾小管。

既往对LN的研究更多关注了肾小球损害,却忽视了肾小管的损害。近期更多的证据支持肾小管间质炎症同样是LN患者预后不良的因素。本研究结果证实,尿NAG联合尿微量蛋白检测对早期评定肾脏损害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对早期治疗及改善预后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1]Mizutani K,Terasaki PI.Serum creatinine levels in10-year survivors of cadaveric kidney transplants[J].Clin Transpl,2003,34(4):441-448.

[2]姚建.肾小管标记蛋白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肾脏病杂志,1997,13(2):113-115.

[3]Hochberb MC.Updating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revised criteria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Arthritis Rheum,1997,40(9):1725.

[4]陈惠萍,曾彩虹,胡伟新,等.10594例肾活检病理资料分析[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00,9(6):501-509.

[5]Marks SD,Shah V,Pilkington C,et al.Renal tubular dysfunction in childrenwith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J].PediatrNephrol,2005,20(2):141-148.

[6]D′Amico G,Bazzi C.Urinary protein and enzyme excretion as markers of tubular damage[J].CurrOpinNephrolHypertens,2003,12(6):639-643.

[7]董瑞兰.尿微量清蛋白和尿酶的联合检测对早期糖尿病肾损伤诊断的意义[J].中国保健杂志,2005,13(11):47.

[8]BazziC,PetriniC,RizzaV,etal.Urinary N-acety-beta-glucosaminidase excretion is a marker of tubular cell dysfunction and a predictor of outcome in primary glomerulonephritis[J].Nephrol Dialysis Transplant,2002,17(11):1890-1896.

[9]董德平,严冲,钱开放,等.尿微量蛋白联合尿酶测定对糖尿病肾损害的临床意义[J].临床检验杂志,2001,19(3):185.

[10]钟永根.尿微量蛋白联合检测狼疮性肾炎早期肾损伤的临床诊断价值[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0,30(8):2013-2015.

[11]Salem MA,el-Habashy SA,Saeid OM,et al.Urinary excretion of nacetyl-beta-D-glucosaminidase and retinol binding protein as alternative indicators of nephropathy in patients with type1diabetes mellitus[J].Pediatr Diabetes,2002,3(1):37-41.

猜你喜欢
肾小管微量肾小球
微量注射泵应用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中西医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80例疗效探讨
中外医疗(2016年15期)2016-12-01 04:25:52
依帕司他对早期糖尿病肾病肾小管功能的影响初探
中外医疗(2015年11期)2016-01-04 03:58:45
肾小球系膜细胞与糖尿病肾病
IgA肾病患者血清胱抑素C对早期肾小管间质损害的预测作用
细胞因子在慢性肾缺血与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
活性维生素D3对TGF-β1诱导人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的作用
西南军医(2015年6期)2015-01-23 01:25:49
多种不同指标评估肾小球滤过率价值比较
早期微量肠内喂养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预后的影响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