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加君,丁嫦英,孙 芸
浆细胞性乳腺炎又称乳腺导管扩张症,是以乳晕处集合管明显扩张、管周纤维化、炎性细胞特别是浆细胞浸润为特征的非细菌性化脓性疾病。中医谓之粉刺性乳痈。温通法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疗效近年来已得到认可,我院2004 年10 月—2011 年12 月共治疗72例,现总结如下。
本组共72 例,年龄24~62 岁,中位年龄35 岁。未婚未孕3 例,已婚有哺乳、生育史67 例,绝经后2例。单侧70 例,双侧2 例。病程3 d~5 年,平均3.5个月。病灶集中在乳晕附近54例,远离乳晕18例。脓肿破溃13例,其中散在多发破溃6例,形成潜在瘘管7例,脓肿形成但未破溃27例,肿块伴红肿疼痛尚未成脓32例,呈实质性肿块无明显红肿热痛14例。伴有乳头凹陷63 例,病灶涉及数条导管迁延生长7例。
均采用温通法内外兼治。中药内服以阳和汤为基本方,药用熟地黄12 g,鹿角片12 g,炒白芥子10 g,炮姜炭12 g,炙麻黄10 g,皂角刺30 g,炙甘草6 g,酌情加减。外治用中药离子导入(内服中药中沉淀的部分作为导入原料)理疗,每日或隔日1 次,疗程15 d~9个月,平均4.8个月。伴有脓腔形成者行脓腔穿刺术(反复多次穿刺,直至脓腔消失)。
临床治愈标准:临床治愈为乳房肿块、红肿疼痛、化脓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B超或钼靶检查炎症性团块完全消失,随访半年以上症状无复发;无效为乳房肿块、红肿疼痛、化脓等临床症状无改善,B 超或钼靶检查炎症性团块完全未消失,或症状消失后随访半年内症状复发。
72例中54例治愈。11例初治时症状改善明显,后连续治疗1个月症状无改善。7例为质硬肿块型,皮肤亦无明显红肿改变,温通法治疗半月肿块无明显改变。均经手术治愈。
浆细胞性乳腺炎发病率约占乳腺良性疾病的1.41%~5.36%,多见于非哺乳期。本病患者素有乳头凹陷畸形,乳头凹陷者,肝经血气不易正常疏泄,乳腺正常分泌物较难正常排泄,故致本病。乳头凹陷以先天性居多,先天禀赋的差异决定了阴阳气血的不同,同时也决定了先天体质的差异。管周性乳腺炎是本病最初的基本特征,乳管扩张是必有的病理阶段,而浆细胞性乳腺炎是本病的后期表现。浆细胞性乳腺炎在导管扩张的基础上形成,与机体差异有关,先天不足如乳腺芽残存,后天失养如内分泌失调,致乳腺发育异常,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浆细胞性乳腺炎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手术切除仍是目前主要疗法。徐鲲等[1]在“浆细胞性乳腺炎的外科治疗”中应用了不同分期不同手术的方法治愈36 例浆细胞性乳腺炎。广东的彭漫[2]对45 例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采用中医外治法治愈。北京的高雅军等[3]提出单纯病灶局部切除存在很大风险,西药治疗效果不理想。
本病病程较长,好发于中青年妇女,肿块大多皮色不变、漫肿、疼痛等一派寒痰凝聚证候。《素问调经论》认为,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者泣而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血遇寒色则黯红而不热,质硬而痛不显,病情迁延。温通法-温阳托毒散结疗法正是基于上述理论基础,方用阳和汤加减治疗。方中重用熟地,滋补阴血,填精益髓。配以鹿角片温肾助阳,两者合用,温阳养血,以治其本。少佐麻黄,宣通经络,与诸温和药配合,可以开腠里,散寒结,引阳气由里达表,通行周身。皂角刺、炮姜炭辛散温通,白芥子祛皮里膜外之痰。炙甘草为使,解毒而调诸药。综观全方,补血与温阳并用,化痰与通络相伍,益精气,扶阳气,化寒凝,通经络,温阳补血以治本,化痰通络以治标。卞卫等[4]应用温通法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治疗有效率达90%以上。
本研究采用阳和汤加减辨证口服、中药离子导入、脓腔穿刺治疗本病,非手术治愈率75%。温通法内外兼治,大大降低了手术率,避免了手术对乳腺组织造成过多的破坏,解决了部分严重病例根本无法手术所造成的难题,持续有效的疗效降低了患者的恐惧感。本研究中18 例无效,后经手术治愈,其中部分病例经温通法治疗后症状有所改善,乳房肿块缩小,红肿减轻,降低了手术难度,对减少乳腺组织损伤、保持术后乳房外观有很大帮助。
中西医结合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中医药联合手术进行综合治疗,具有损伤范围小、痛苦少、疗效好、乳房外形改变小等优点。
[1] 徐鲲,刘小丰,杨德同.浆细胞性乳腺炎的外科治疗[J]. 现代肿瘤医学,2012,20(12):2524-2526.
[2] 彭漫.45例浆细胞性乳腺炎采用中医外治法的疗效分析[J]. 中外医学研究,2012,10(34):130.
[3] 高雅军,马祥军.浆细胞性乳腺炎的研究进展[J].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2012,8(6):792-794.
[4] 卞卫,李琳.温阳托毒法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体会[J]. 实用中医药杂志,2008,24(11):738-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