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方现代风景园林中的环境教育

2013-01-21 22:02毛祎月
关键词:风景园林公园环境

毛祎月

(北京林业大学 园林学院,北京 100083)

论西方现代风景园林中的环境教育

毛祎月

(北京林业大学 园林学院,北京 100083)

环境教育是树立和提高民众环境意识、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有效途径,也是国家和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风景园林作为人类与自然的纽带,在实践环境教育、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本文介绍了环境教育在英、美、德、法等西方国家与现代风景园林相结合的实践,并从理论体系、实施途径、教学模式等方面分析和总结其特征与经验。在此基础上,文章结合国情,对我国环境教育与风景园林的联合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风景园林,环境教育,西方国家

一、“环境教育Environmental Education”概念在西方的提出及发展

“环境教育(Environmental Education)”这一术语是1920 年苏格兰植物学家Pat rick Geddes (1854- 1933) 首次将“环境”和“教育”两次并列使用时出现的,而国际上首次正式使用则是在1948 年。时任威尔士自然保护协会主席托马斯·普瑞查在巴黎召开的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协会(IUCN)大会上提出,“我们需要有一种教育方法可以将自然与社会科学加以综合”,他还建议把这种方法称为“环境教育”。20世纪60年代后,环境教育开始在世界各国推广。1975年《贝尔格莱德宪章》指出环境教育的目标,1977年第比利斯政府间环境教育大会则进一步系统地阐述了环境教育的目的。21世纪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可持续发展教育”后,环境教育在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比较与探讨中重新定位,这又进一步推动了环境教育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与各种教育形态相结合,使之成为一个综合的、活跃的教育研究和实践领域。但无论环境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如何发展,自然环境的价值和环境伦理的重要性都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可以说,环境教育从未放弃对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之道的孜孜追寻。

二、环境教育在西方现代风景园林中的实践

(一)英国风景园林中的环境教育

英国是较早开展环境教育的西方国家,其环境教育具有多方位、渗透性和普及型。英国对环境教育的理解与实施是基于卢卡斯模式(Lucas Model)之上的,该模式由伦敦大学英皇学院的卢卡斯教授提出。他把环境教育定义为“环境教育是关于(about)环境的教育,是在环境中(in)的教育是为了(for)环境教育的教育。”[6]英国的环境教育强调“情感第一,知识第二”,要求以自然环境的情感体验为目标,引导学生接触自然、认识自然、探索自然。

与此相应,英国的风景园林也开展了全方位的环境教育。国家公园因其广阔的空间和多样化的自然资源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自1949年英国政府以立法的形式确立国家公园至今,英格兰和威尔士(苏格兰不采用“国家公园”这一名称)已建成17个国家公园。与国际公认的国家公园不同,英国国家公园不是未经人工开发的纯自然区域,而是集自然活动和人类生活需要为一体的的“绿色版图”;它对于人类活动的限定不如国际公认的国家公园那样严格,从环境教育的角度看,这对于开展各种类型的活动是有利的。在英国,每一个国家公园内均设有几个环境教育中心,这些中心的一方面以照片与实物展示传播自然知识,另一方面组织环境教育活动,如动植物认知、观鸟、污染物清理、攀岩、探险等。

英国的公园还是中小学校的环境教育实习基地。英国的环境教育一方面在公园中开展中小学地理、生物、历史、艺术等课程的实习,强调通过亲身体验培养学生对于自然的情感;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参与公园管理,并在公园中开展环境调查、环境宣传等活动,强化学生作为自然知识传播者的环境意识。

此外,英国的野外环境教育机构FSC(Field Studies Council,是全球最大的国家级野外环境教育机构)在所有的国家公园内开设环境教育培训基地。[1]基地设有专门从事环境教育的人员及良好的培训设备,并且自编教材。培训基地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中小学生前来接收环境教育,每期活动的时长为一日到一周。活动期间,培训基地利用自编教材,结合所在公园的自然资源,向学员普及气候、土壤、水、能源、动植物等自然知识,同时增进其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美国风景园林中的环境教育

美国是最早以立法的形式推广环境教育的国家,该国的环境教育也渗透在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管理等各个方面。美国对待不同类型的绿地的管理方法是不同的。在人类活动较为频繁的区域,环境教育的方针是鼓励和引导人们参与到认识自然、保护自然的活动中。教学方式仍以教师带领下的户外实践和自然体验为主,同时也采用虚拟现实、交互式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手段。[3]活动类型有公园常规活动、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活动、团队活动等。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非常重视知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并且这些教学一般都有特定的主题,有的以生物栖息地为主题,有的以生命的诞生过程为主题,有的以种子的营养、粮食的保存为主题。教师旨在通过户外教学教给学生一些简单但不可不知的知识和道理,比如食物并非来自超市,而是来自农场、来自自然界;比如人依托自然存在,应该爱护和尊敬之。在以自然资源的保护为主的区域,则依照保护第一的原则,通过立法和制定详尽的规章制度,尽量降低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同时这一过程也是教育人们尊重自然的过程。

在诸多类型的园林绿地环境教育中,最值得关注的是美国国家公园对游客实行的严格的管理和教育方式。美国的国家公园以“切实保护公园的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把国家公园视为大自然的博物馆”为宗旨,严格控制服务设施的建设、园内游客量、游人住宿的旅馆床位和野营地床位,并且十分重视野生动植物保护;国家公园具有科学务实的管理机构的和完善的管理体制,园中工作人员要求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并且必须经过包含国家历史、游客心理学、资源保护、生态学、考古学、法律学、旅游和救生等知识的岗位培训,以便对游人进行管理教育。[8]

美国国家公园奉行“无痕山林(Leave No Trace)”这种户外运动方式,旨在提醒人们在自然中活动时关注和尊重自然,并身体力行地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美国的国家公园于1987年联合美国林业署和土地管理局发行《无痕山林土地理论倡导手册》(Leave No Trace Land Ethics),书中列举出七条原则,包括旅行前做好充分的计划与准备、在可承载的地表上旅行与野营、恰当地处理垃圾、将属于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回归原状、降低营火的影响、尊重野外生物、尊重其他旅行者的权益等七项原则,其中野营地的选址、排泄物的处理、营火和户外炉灶的使用、营地的清理等看似琐碎却不可回避的问题也都做了详细规定。经过三十余年的推广和普及,这种尊重自然的思想和游览方式深入人心。

走在国家公园里,每一个游客只是来访者,大自然及生存其中的野生动植物才是主人。正如缪尔于1901年说:“保护好我们的原始山林和公园,使其永葆自然的优美与壮观,使其免遭世俗为牟利而进行的染指践踏;吸引人们来到这里领受上帝的恩赐,让大自然的美妙与和谐融入人们心中。”

(三)德国风景园林中的环境教育

德国的环境教育从二战后起步,在教学模式上与上述国家相似,但更强调躬体力行。德国环境教育学者多拉瑟(Rainer Dollase)指出,环境教育应“情感基础第一,不是认知第一”,因为“大自然的美是环境意识行为的先导”。相比教给孩子们“自然是怎样的”,德国的环境教育更侧重于引导孩子们“为自然做什么”;而且,尽管德国的科技发展水平世界领先,但是该国的环境教育并不以使用现代化手段取胜,而是主张让孩子们走进自然、感受自然。

对于环境教育,德国中小学不单独设课,而是由各州的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环境教育课程指南,就一些主要的环境主题在各年级段学科中的渗透提出建议,并适时适地地开展“隐性课程”,而户外实践则是渗透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德国许多中小学的学科教学有相当课时是在户外进行教学的,如汉堡的朱利亚斯(Julius)综合中学5、6年级每周生物课有两个课时是在教室外进行教学的,学生可在校园中观察各种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态特性。在一些中小学校,教师会带领学生建设绿色校园,师生们一起种植植物,挖掘水塘,甚至自己动手修建节水系统;在动物园,教师首先引导孩子们近距离欣赏各种动物的美,鼓励孩子们观察、触摸盒子里的动物标本并讨论自己的感受;在植物园,教师指导学生采集和制作标本,并做一些简单的小实验;在自然公园,教师启发孩子们尽可能地开启听觉、嗅觉、触觉等多方面的感官来充分感受自然……[7]改变孩子对待自然和动植物的态度是环境教育的首要任务,讲授关于动植物的理论知识则是其次的。

此外,德国的保护区中也常开辟中小学生生产劳动实践基地。根据德国联邦自然保护法,各州自然保护法及有关国际协议,德国已建立的保护区主要是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景观保护区、自然公园、生物圈保护区、原始森林保护区、湿地保护区和鸟类保护区;因为德国的保护区是根据自然条件、动植物种类特点和开发利用情况等分区管理的,所以在自然保护区的一定区域内也允许人类开发利用,前提是一切旅游活动、生产经营和规划改造都必须以保护和美化大自然为目的。位于德国东部勃兰登堡州的希夫海德·科林自然保护区就是一个例子,该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球建立的400多个“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之一。该区信息中心主任贝特·布莱希女士说:“我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对孩子们进行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为了这个保护区后继有人,我们必须这样教育孩子们。到我们这个基地来学习的,不仅有本地的中小学生,还有首都柏林的学生。我们这里有专门为孩子们建立的小农场,孩子们会来这里学习和住宿一周,了解什么是环境保护,什么是生态农业。”[9]就这样,孩子们在自然的怀抱中学会植树、莳花、种庄稼,并从中体会食物的来之不易,思考人类与大自然的联系。

(四)法国风景园林中的环境教育

法国环境教育在时间上稍晚于英国、德国和美国,但是其发展速度和规模却居领先地位。除上述与各国相似的教育方法与教学模式外,法国环境教育有一些方法是富有创意的。例如法国里昂城市公园曾收集落叶并设计美丽的落叶花坛、落叶喷泉等以落叶为主题的临时展览作品,并配以相应的解说,既美化了环境,又可引导民众关注和学习植物四季演替的过程。[4]法国还在世界范围内最早提出了“生态博物馆”这一概念,即以村寨社区为单位,将一定区域内的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以“没有围墙的活体博物馆”的形式保护起来,将环境、民族、居民生活等作为一个整体来保护、展示和研究,提倡项目多样、学科交融,并鼓励居民参与社区和区域发展计划的制定,参与所在区域的动植物保护与研究。这种生态博物馆的管理与保护常常与国家公园相结合,当地居民与外地游客两个群体在这一体系中同时接受环境教育。

三、对我国的启示

(一)风景园林中的环境教育应规范教学,并发挥资源丰富的优势,走多元整合、系统化之路

当前我国环境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合理的组织和管理,人才非常欠缺,教学较为随意。即使在环境教育起步较早的一线城市,园林中的相关资源也未能有效利用;虽然许多城市也依托园林绿地这一载体举办一些动植物认知和环境保护教育,但多为零散即时的活动,缺乏长远规划和整体考虑。[11]

为使风景园林中的环境教育走向规范,首先应完善组织架构,并培养师资。可尝试在公园建立环境教育站和环境教育普及小组,遴选管理人员和相关专业的教育人员,负责有计划地培训师资、管理和维持长期的环境教育工作,并制定规章制度,细化量化管理考核办法,明确相应的权力和责任;在此基础上,再招募志愿者,建立一套完整、高效的志愿者教育队伍(如环境教育顾问团、自然学堂讲师团、后勤保障团等),负责按大众需要和公园要求提供志愿服务。此外还可建立相应的教学资料库和人才数据库。[10]如此时间和质量双重保障,横向与纵向共同发展,有助于建立长效机制,有利于与园林绿地相结合的环境教育有序和健康发展。

其次,还应当探索适应园林绿地功能、适应环境教育特点、同时也适应我国国情的教育模式和方法。九十年代以来,西方普遍认可的环境教育模式有多学科渗透模式(The Infusion Approach)和独立设课模式(The Mandated Approach),还有跨学科专题、户外教学、环境主题活动等教学形式,同时注重与学校和社区的结合。这些理论在结合国情的前提下都可以吸收借鉴、为我所用。例如,将两种主要模式落实到园林中,可发展为学校课程实习和公园专门培训相结合的环境教育方式;既可以与生物、地理等课程的教学结合,通过户外实习、课堂对接便捷地向青少年传递环境知识,又可以将各学科中的相关内容抽取并整合,并根据不同绿地的特点和受教育者的需求编制相应的课程。[5]同时,还可以尝试学校-公园、社区-公园、学校-公园-社区等模式,以学校为先导、社区为宣传和实践基地、园林绿地为载体和课堂,实现学校-公园-社区三者的渗透与互动,从而带动全社会环境意识与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提高和环境行为的养成。

(二)风景园林中的环境教育应发挥人与自然的纽带优势,强调情感和责任教育高于知识本身

与西方的环境教育相比,我国环境教育起步较晚,目前也只是以向大众传播自然知识为主,可以说我国的环境教育是重知识传授而轻情感培养、道德关怀的。但是,环境教育仅仅停留在认知上是远远不够的,环境教育也并不是单纯的关于自然知识的普及,而是一种阐释人与自然的关系、帮助人们理解自然和人类价值的教育。在学习和体验自然的实践活动中,在与自然的直接接触中,受教者发现了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绿色之美,逐渐形成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道德和情感,以及以保护和改善环境为己任的责任感,进而形成与自然和谐的正确的生态伦理思想。这是一种长期的、养成性的教育,这种自然观、价值观上的引导比知识本身更有意义。

我国素有寄情山水、忘归林泉的传统,国人对于自然的依恋和喜爱本不亚于西方。而且,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风景园林不仅致力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也为生活在钢筋水泥中的人们提供了较为便捷地接触各种自然要素的机会,成为公众特别是青少年了解自然的窗口。我国风景园林中的环境教育,如能超越知识介绍的局限,将重点置于在实践中提升公众对于自然的感情、培养和引导公众的环境意识、促使公众形成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其前景将是非常广阔的。

(三)风景园林中的环境教育应跳出青少年科普的局限,实现全民终身环境教育

目前我国各类园林绿地中开展的环境教育活动,多是针对青少年的,这与当前我国环境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客观条件有关。但事实上,由于我国环境教育的滞后,许多成年人对于自然的认识也甚为肤浅;而且从长计议,环境教育具有终身性,也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一部分。环境教育不仅是针对青少年的教育,也应当面向成年人;在人的一生中,环境教育应当从学龄前开始,终身渗透于所有正式和非正式的教育方式当中。时至今日,风景园林已发展为服务广大民众的高度社会化的学科,在实现全民终身环境教育这一方面,风景园林也应当有所作为。

因此,一方面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特点和绿地的不同类型,在园林绿地中开展针对不同人群的环境教育,使婴幼儿、少年、青壮年、老年人都能参与到适合各自群体的教育活动中来;另一方面可扩展一部分活动的受众面,例如在公园中开展亲子认知等,让不同年龄段的人能够共同参与其中,并发挥各自优势,相互启发和帮助。[2]如此,则有望在人的一生中不断增进其对自然的认识,强化其对自然和人类自身负责的态度,牢固树立尊重、热爱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思想,将绿色生活贯穿终生,最终实现全民终身环境教育。

四、结语

西方环境教育与风景园林的成功结合为广大环境教育工作提供了宽广的思路和丰富的经验,从中我们可以获得诸多有益的启示。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不同。特别是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的根本起因是生产力不足和经济滞后,民众的环境观念的改变是需要时日的;所以我国的环境教育应当也只能立足国情,循序渐进。此外,绿地系统和管理也不同。

尽管如此,我国的环境教育仍应承担起相应的职责,发挥风景园林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内涵丰富的特点,从我国的资源国情和社会状况出发,引导民众在自然中学习和认识自然,在自然中学会保护和关爱自然,为全球范围内的环境教育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模式,为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共生共荣贡献应有的力量。

[1] 王 民,史海珍,张鹏韬,等.德国、英国自然保护区管理和环境科普情况介绍[J].地理教育,2012,(7): 121-122.

[2] 吴志军,李文明,郑淑娟. 论公民环境教育的目标共生[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9-11.

[3] 张 媛.美国金门国家休闲区的环境教育及其对风景园林行业的启示[J].中国园林,2012,(2):122-124.

[4] 廖柏全.法国里昂的落叶景观与环境教育[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4):207-208,211.

[5] 李文明,占 佳,吕腮菊,等. 国内生态旅游环境教育机制再造初步研究——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02-104.

[6] 印卫东.环境教育的新理念——从“卢卡斯模式”谈起[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S2):19-22.

[7] 杜 娜.环境教育在德国[J].环境教育,2006,(9):71-73.

[8] 唐纳德·墨菲.美国国家公园资源保护和管理[J].风景园林,2006,(3):28-33.

[9] 祝怀新,潘慧萍.德国环境教育政策与实践探析[J].全球教育展望,2003,(6):17-21.

[10] 杨凯东.中国环境教育的理念及模式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 2006: 20-25.

[11] 张义飞.利用生态园林实施环境教育[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2:15-18.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Moder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the West

MAO Yi-yue
(School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In order to study the effective method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vestigation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within Brit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 Germany, France and other Western countries are carried out. Theoretical system, implementing approach and teaching mode in these countries are also investigated,and then suggestions on union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China are mad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e west

C913

A

1673-9272(2013)05-0135-04

2013-06-27

毛祎月(1988-),女,湖北襄阳人,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理论。

[本文编校:徐保风]

猜你喜欢
风景园林公园环境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基于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设计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在公园里玩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风景园林工程施工技术中常见问题思考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地域特征探讨
GIS相关软件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