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勤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基础学院,上海 201620)
全球化语境下发展我国翻译产业的创新思考
王 勤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基础学院,上海 201620)
运用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的方法,通过界定翻译产业内涵及其表现形态,分析了翻译产业的产业效应,提出了发展我国翻译产业的战略举措,并结合成都翻译产业发展案例,说明了作为绿色朝阳产业的翻译产业对于促进经济转型、产业结构升级和提升城市软实力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全球化;翻译产业;经济增长点;产业转型
翻译起始于语言的交流,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外交流与国际贸易大幅增加,翻译的作用日益凸显。尽管翻译作为国际合作与对外交流早已存在,但作为一种产业形态出现却是最近才兴起。研究表明,翻译产业是靠信息技术来支撑的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的绿色、朝阳产业,市场需求巨大,发展前景十分可观,对于促进经济转型发展、产业结构升级换代以及提升城市形象和增加城市文化软实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各国之间的对外交流、贸易洽谈、产品推介、城市会展、文化传播等活动,都需要进行翻译。因此,翻译产业关联效应达到1:30,可以极大地拉动印刷、教育、出版、培训、传媒等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2]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在世界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大力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也由此衍生出翻译产业这一全新的产业形态,翻译经济在我国也初露端倪,中国翻译市场需求正面临着急剧膨胀的趋势,翻译经济正成长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3]然而,与当前我国巨大的翻译需求不协调的是,尽管翻译产业在我国发展很快,由于人们对翻译产业的认识不足,导致当前翻译市场供给严重不足,由此导致大量的信息被挡在国门之外,既不利于经济发展,也不利于文化传播。数据表明,目前全国登记在册的几千家翻译企业大多是小作坊式企业,真正具有规模、专职人员过百、年产业利润在五六百万元的企业不到10家。[4]在世界翻译产业有序而迅猛发展的当前,探讨我国翻译产业战略的发展,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的课题。
西方翻译产业始于二战后跨国公司的大量兴起以及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至今为止,已经形成人工翻译、软件和网站翻译、机器翻译三分天下的形势,翻译范围由传统的文学、宗教作品拓展到科技与商业等领域,翻译队伍走向职业化和专门化。翻译产业在西方文化产业中已占有十分重要的比例,翻译产业化程度高,翻译经济效应明显。据加拿大翻译业部门委员会统计,世界翻译市场巨大,增长强劲,年均增率约为25%-30%。德国翻译理论家冉佩尔特(R.W.Jumpelt)更是直接将20世纪称为“翻译时代”。[5]近年来诸如Lernout&Hauspie(比利时)、LOGOS(意大利)、Star(德国)和Interverbum(瑞典)等大型国际翻译公司的出现,使西方翻译产业正朝着规模化和国际化趋势发展。
相比于西方翻译产业的发展,翻译活动在中国历史悠久,我国历史上曾经在东汉末期和唐朝初期、明末清初、民国末年和“五四”前后这三个重要时期出现过国家主导的翻译活动,但翻译产业化发展相当落后。20世纪80年代,我国翻译作为一种服务商品逐渐走向社会,但与国内其他产业相比,翻译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尽管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就有在外交过程中就有了相对频繁的翻译活动,但我国的翻译活动主要停留在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形态上,翻译产业化趋势并不明显。我国最早以产业形态出现的翻译公司是在1970年代的上海、北京、天津和南京等地。据统计,1979年我国省级翻译公司只有27家。至1990年代声速扩张,达到近千家左右。[1]近年来随着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对外交流活动日益增多,整个翻译市场需求急剧扩张,翻译从业人员迅速增加。1982年成立的中国译协作为一个学术性的社会团体,联合高校和企业定期举办各种翻译产业论坛活动,为推动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到2009年,全国注册的种类翻译企业达3000家之多,再加上咨询公司及遍布各地的打印社等,估计从事翻译业务的单位至少在10000家以上,从业人数达数十万之众。[6]近年来,随着我国对文化产业的重视,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和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我国翻译产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翻译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必不可少的桥梁。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武汉、成都、大连三大翻译产业基地。
产业角度的翻译包括两种。一种是指传统的翻译服务活动,主要是指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将一种自然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自然语言,主要包括口语翻译、文字翻译、手语翻译和机器翻译四种活动形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传统翻译产业的内涵或外延不断地延伸。现代意义上的翻译产业主要是从价值创造和经济产出的角度来进行定义,除了传统意义上以语言或文字形态呈现的翻译服务活动,还包括与翻译活动相关的产品与生产过程,如外语教育与翻译培训,翻译对象的加工与利用,翻译工具的研发与生产,以及以纸质、影音和网络等形式为媒介的文化交流与信息传播等。因此,终端翻译服务或翻译产品构成了现代翻译产业的主体。[7]总体而言,伴随着高新技术的进步和新的翻译工具的出现,不仅翻译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译者与翻译工具及翻译对象之间的结合方式也发生了较大改变。特别是流水线作业方式将极大地提高翻译效率,预编文件、词汇整理、人机翻译、译后修订、归档管理及程序设计等活动也将成为大多数翻译做作业人员的日常工作。
研究表明,以语言服务为核心内容的翻译产业已经成为一项不可替代的朝阳产业,翻译对社会价值的贡献越来越大,翻译的投入产出效应十分明显,并由此催生一种翻译经济。据统计,早在2009年我国翻译市场规模超过300亿元人民币,预计未来几年将以10%的速度递增[8]。此外,翻译产业还是发展全球多语处理相关产业的网状链条上的一个核心结点,能够带动诸如文化产业、出版业、印刷业、信息加工业以及培训业等系列关联高端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换代。据统计,全世界80%以上的信息就是由语言文字来负载和传递的。数据表明,在2008年奥运会期间,北京地区外语和本地语言的使用比例达到1∶10,远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城市1∶7的比例。而2009年我国网页语言本土化的翻译业务规模在就激增至19 亿美元的市值。[9]到目前为止,翻译产业已经催生出一批像传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外研社等这样的品牌翻译公司。
以多语言转换为核心内容的翻译产业与新兴高科技产业息息相关。随着中国全球化程度的加深,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纷至沓来,需要翻译的各种信息、资料也越来越多,各种网站和软件也需要与本土对接,不仅翻译的种类与内容繁杂琐碎,而且翻译服务的形式与方法发生改变。上述所有活动既可以改善我国信息基础设施,也可以有力地促进新兴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各领域的翻译服务机构约4000家,但多数为几十人的小公司,翻译方式多采用传统翻译模式。随着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的推进,未来翻译产业必须摆脱小作坊的生产方式,实现多语信息处理的规模化和工业化发展。凭借辅助翻译技术的智能管理、在线协同、术语统一、语料复用等多种功能,不仅可以提高翻译的速度、规模、质量与效益,而且有助于我国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有关数据表明,翻译行业产业链条长,关联效应极大。每当翻译产业产值达到1万元,就可增加2个就业岗位。年产值10亿元的一个企业,就可创造约2万个就业岗位。在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的当前,我国大力推进翻译产业的发展将为大学生就业带来福音。据统计,随着我国翻译产业的迅猛发展,未来以不同的形式从事翻译服务工作的岗位将以数十万计。如2009年5月,IBM在印度普纳建立的语言翻译中心,就雇用了员工2000余人。[8]以2008年落户武汉的目前国内最大的翻译公司——传神联合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为例,仅2009年就实现营业收入6000万元,拉动了近1000人的就业。[10]
目前,全球翻译产业市场需求旺盛,我国翻译产业市场需求潜力也即将释放,而薄弱的市场消化能力将成为阻碍我国翻译产业发展的桎酷。虽然我国也有近千人的翻译公司,但大部分翻译公司规模普遍过小,且作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译者的不够专业和翻译过程中产生大量偏差和错误,导致进入国内市场的世界500强企业宁愿多出四五倍的高价,将翻译业务交付给国外专业翻译机构,也不愿意就近选择中国的翻译公司。[11]大力发展翻译产业,可以有效消化来自国际上的巨大信息流,这些信息流入国内,可以为我国创造众多的商业机会。
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融与发展的过程,作为跨语言、跨民族和跨文化交流的桥梁,翻译在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和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方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然而,由于我国翻译队伍中大部分从业人员善于将中国优秀作品翻译成外文的并不多见,导致中国对外文化传播处于严重赤字和入超。数字显示,多年来我国图书进出口版权贸易逆差在亚洲地区约为14∶1,而在欧美地区的逆差则达100∶1以上。[12]究其原因,除了国外译者对我国风土人情和文化背景缺乏深入了解、无法准确翻译中国作品等原因以外,主要在于我国翻译产业的不发达以及国内译者自身素质并不高。文化需要传播和发展才能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大力发展翻译产业,不仅可以传播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而且有助于实现中国梦,向世界更好地展示中国。
尽管我国翻译产业仍然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但发展速度很快,发展空间巨大。未来我国必须加强以下几方面的措施,加强翻译产业的发展。
国外经验表明,翻译产业以人为本。较高的外语水平仅仅是从事翻译工作的基本前提,象同声传译、重要笔译等高水平的翻译工作必须经过专业的翻译培训才可担任,至少需要对外语专业毕业4年且经过系统培训才能达到。因为翻译的随机性极大,涉及的领域很宽,因此,合格的翻译人才除了需要具有扎实的英语专业水平以外,还需要具备广博士的社会知识。要想促进我国翻译产业的发展,首先必须解决好翻译人才建设问题。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每年高级翻译人才的需求量达10万人次,而能够胜任此工作的人数约只有10000左右,特别是高水平的专业同声传译人才一直维持在1000人左右。[13]未来我国必须加大投入,从各方面加强对高级翻译人才的培育力度,完善和规范各种翻译考试、资格水平认证制度,提升翻译产业综合竞争优势。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翻译正以一种产业形态发展。由于工商注册要求并不高,因此翻译公司规模和品质都相对较低,聘用的专业翻译人员大都是临时的,译文的质量也得不到保障。此外,由于缺乏统一的审核标准和评判要求,即使出现大量的质量问题与纠纷,消费者也是投诉无门。再加上混乱的市场价格体系和大量低端企业之间无序的竞争,形成不良市场竞争局面,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许多优秀的翻译从业人员纷纷离开翻译行业,致使一些专业化、品牌化的大型翻译公司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未来我国翻译产业必须贯彻现代企业文化理念,恪守职业道德,加强行业自律和管理,走诚实守信、规范经营之路。
翻译是组成我国高端服务产业的重要部分,同样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市场机制的制约和作用。因此,要想促进翻译产业发展,必须不断完善翻译产业链。国外翻译产业结构相对完善,产业之间的服务对接能力也相对成熟。如美国成立的翻译服务外包产业园区以翻译产业为主导产业,涵盖了翻译产业链上中下游的所有环节,形成了系列的配套产业,有力地完善了翻译产业链;作为战略型新兴产业,我国翻译产业除去本身的翻译服务功能外,还需要大力拓展教育培训、出版、印刷、旅游、技术开发等上下游关联产业,以此提升翻译产业自身价值链。
翻译产业发展与其存在的市场环境密切相关。随着翻译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有效的行业规范和公共服务平台的搭建,是翻译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在翻译数量大增的同时,却缺乏对翻译质量的有效评估和监督,译服务企业、翻译培训机构良莠不齐,翻译行业管理尚未到位。规范化的市场环境必将促进翻译产业的现代化进程。要想促进中国翻译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政策引导、行业规范和组织管理方面作用,加快建立翻译服务行业的市场管理、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机制,进一步整合与开发存量翻译资源,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为翻译产业发展创造规范的市场环境。
目前,在世界翻译产业市场中,我国仅在人工翻译方面占有一定优势。[14]不论是翻译人员的数量,还是翻译内容的数量,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的翻译大国,但并非是世界上的翻译强国。其中一个的原因就在于我国欠缺高水平的翻译技术,尤其是在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和机器翻译系统的应用与推广方面相当滞后。目前,翻译产业毫无疑问地将会朝着人机结合的方式发展,传统的翻译服务几乎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信息转换需要。中国的软件要走向世界仍然得借助于国外的本地化公司。目前,国外对翻译技术及各种翻译软件的研发已经相当成熟,并已广乏应用到日常的翻译工作之中,甚至将这些技术及软件的应用列为翻译系学生的必修课之一。未来我国翻译产业发展必须强化翻译相关技术研究,逐步提高我国翻译技术的研发能力,扩大我国的翻译技术市场。
[1] 殷誉玮.翻译产业:亟待挖掘的市场[N].陕西日报,2012-7-2,第八版.
[2] 张灵芝.我国翻译产业发展契机及发展趋势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2,(11):101-104.
[3] 刘 晓.中国翻译产业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D].济南:山东大学,2008.
[4] 李 雪.我国酝酿翻译产业国家标准,年产值接近300亿元[N].北京商报,2008-2-28.
[5] 孙正伟.浅谈我国翻译市场现状及解决措施[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12):21-23.
[6] 龙慧明,李光勤.基于产业集群导向的翻译产业发展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18):187-189.
[7] 龚颖芬.功能翻译理论下的高校外事翻译方法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8-91.
[8] 尚亚宁.我国翻译产业发展:瓶颈与出路[J].前沿,2011,(15):184-187.
[9] 刘习良.加强行业管理推动中国翻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翻译,2006,(4):5-7.
[10] 安 鸿,邱 果,汪邻江,等.成都市翻译产业发展战略分析[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90-92.
[11] 韩林虎.翻译经济:全球化语境中的思考[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5):135-137.
[12] 张 玫.翻译产业的信息化与标准化[J].商业时代,2007,(12):100-101.
[13] 张文英,田 旭.中国翻译服务产业的专业化管理解决方案[J].科技与管理,2012,(2):37-40.
[14] 李 琼.从翻译目的看歌词翻译[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120-123.
Innovational Thought on Developing China Translation Industry in Globalization
WANG Qin
(School of Fundamental Studies,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Shanghai 201620, China)
Globalization,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gave birth to the translational industry. This paper tries to put forward the strategic initiatives by def i ning the connot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the translation industry, and discussing the motiva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industry in China. Applying a case study on Chengdu translation industry, suggestions on promoting economic restructuring, 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enhancement in the city’s soft power are illustrated.
globalization; translation industry; economic upgrading; industrial transition
H059
A
1673-9272(2013)05-0063-04
2012-09-05
王 勤(1974-),女,上海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翻译。
[本文编校:罗 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