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喜
(华侨大学,福建 泉州 362021)
基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高校环境优化探究
王延喜
(华侨大学,福建 泉州 362021)
致力于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加速培养创造性与创新型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高校要从以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与能力为目标,以优化学校环境为抓手,增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高校环境优化既要以加强高校重点科研创新基地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重点,优化高校硬环境;又要推进高校创新型文化建设为核心,优化高校软环境。
创新素质;高校环境;优化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1]2012年7月,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提出了我国要在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作出贡献。”[2]高校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培养一大批富于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是新时期高校承担的核心使命。高校作为知识驻点,是知识流中的关键点和中枢。高校知识流具有流动性、创新性和增值性,决定了它对科技进步贡献率的作用就是动力源和加油站,它对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提升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高等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培养人的活动,其受到内外部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影响大学生创造性的外部环境因素中,学校环境在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结合规划纲要和高等教育的规律,从高校环境优化的视角探究新思路,提高高校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有效性与针对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环境一般是指生物体生存空间内各种条件的综合,人类生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精神环境。[4]我国自古就非常关注环境对人的影响,“夫金木无常,方员应形,亦有隐括,习与性成,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正人在侧,德义盈堂。鲍肆先入,兰葱不芳。”(晋·博玄《太子少博箴》),表明环境对人的生存和发展有重大的作用。现代教育学也强调环境在教育实践中重要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5]外部环境因素是人作为创造主体创造力发挥的条件。它通常包括两个层次,第一个是社会的宏观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科技及法律等因素,第二个是微观社会环境,它是与创新主体有着直接联系的环境因素。学校环境作为与创新主体息息相关的各条件与因素的总和,就属于第二个层次。
学校环境可以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主要指有利于大学生创造力培养与开发的物质条件,主要包括高校的校容校貌、校舍、图书馆、大学生科研创造的教育设施与基地、设备和条件等。软环境主要指有利于大学生创造力培养与开发的精神内核和科技学术氛围,主要包括校训、校风、学风、教风和人文氛围。学校作为学生直接接受教育的场所,学校环境对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影响是多方面的,高校应该创设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和氛围,积极培育有利于激发和引导大学生创造力的“气候”和“土壤”。
高校硬环境优化主要表现在加大资金投入,为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与开发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高等学校要加大资金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有利于创造、创新的基础设施、设备和场地的建设,为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打好物质基础。
首先,高校应整合校内外资源,加强包括大学生实训中心,实验室和科研创新实践基地在内的内部创新平台的建设,尽可能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设备精良、环境舒适的实验和创新环境。目前,国内大部分理工科高校都成立了工程训练中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高校还应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为学生争取到更多的实习、实验和创新基地等外部创新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不断自主创新。
其次,高校应该加大对创新教育和创造竞赛活动的资金投入。高校要专门设立科研专项基金,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用于鼓励和支持教师、学生的创造创新实践。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实质是强调创造性,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索研究的精神,它为创新活动构建了一个新的“平台”。[6-7]国内有的高校启动了大学生“挑战杯”科研立项资助计划,从立项申报开始,经过评估→立项→分层次、分阶段资助→中期检查→资助配套→评审→公开答辩→评奖以及后期的学术报告会、成果巡回展,并进行表彰奖励,建立一整套完整的体系。事实证明,有资金支持的大学生的创造活动开展得非常活跃,取得了许多高水平的创新成果,训练和提高了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高校应该加强图书馆和资料、网上图书资料的建设,让学生接触国内外最新科技信息,洞察世界科技发展动向,掌握学术发展动态与前沿,拓宽创造与创新之源。
良好的校园环境对于创新主体具有激励与育人作用,校园环境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必不可少的。我国很多著名大学,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在长期的建设发展中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历史风貌和景观特色,深深的影响着一届又一届优秀学子。校园环境优化应该在传承高校文化历史内涵的同时要有新意禀赋,要给大学生的创造活动留有想象和活动的空间。具体策略有许多,如雕塑的选择,应寓意是积极的、向上的,给人以启迪;广场的规划,应给大学生提供了休闲、娱乐和谈心场所,在紧张中得到放松;校内公园无论是动态和静态,要能给人以灵气,激发大学生的创造灵感。图书馆、教学楼等建筑物要从其形体构造、色彩方面要融合现代科技,增加校园魅力,使其能深深地熏陶感染在校大学生,孕育新的创造与创新激情。高校要营造和谐、自然、新颖的校园环境,给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插上热爱与激情的翅膀,促进大学生创造力的提升。
高校软环境优化主要表现在构建以创新为核心的文化,增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内生性动力。在软环境上,要给大学生相当的自由时空,发展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创造自由、开放、科学、进取的人文环境是学生创新素质培养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高校要建立有利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管理机制。首先,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成立校、院(系)两级组织机构,校一级成立由主管科研的校长牵头,科技处,教务处,学工处、财务处和团委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学校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小组,院(系)一级由分管科研的领导牵头,科研骨干老师、学生工作负责人、学生会(研究生会)负责人为成员的学院(系)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小组。具体负责开展创新教育与培养工作,鼓励和帮助大学生进行创新研究。其次,加强大学生创新活动与素质培养的制度化建设。包括各种方案、实施办法、条例等,规范和引导大学生各类创新活动,保证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活动的正常有序的开展。最后,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引入科学的评价指标权重,完善高校的科研评价体系,注重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查,奖励创新能力突出的大学生。
高校风气简称校风,它是师生的思想道德情操、科学文化素养、治学态度和精神风貌的综合反映和外在表现。积极的校风对于激发大学生创新意识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高校办学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思想,学术不端行为屡次出现,腐败弊案时有发生。这些消极的因素严重的影响了高校积极良好的校风的形成。
要改变这些存在的问题,就必须优化高校风气。首先要加强对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宣传教育,形成高校上下健康的舆论氛围。发挥党员干部、高校教师在校风建设中的带头作用。同时以各类活动为平台开展教育,如邀请专家、学者来校作学术报告,培养师生不断创新的进取心。其次,重视对创新型的教师的培养。美国学者史密斯认为,所谓创新型的教师,就是那些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地运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创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的教学方法的教师。有较高创造性的教师能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8]高校要努力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创新型教师队伍,积极支持教师大胆开拓,勇于创新,建立良好的创新激励机制。最后,以学习与实践为中心,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学风。良好的学风对激发大学生创造意思,培养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坚韧的学习毅力、大胆的探索精神、实事求是的学术道德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当前高校出现的部分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厌学、考试作弊现象严重等学风问题,需要高校加强学风建设。重视回归生活世界的学习内容,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反思、实践体验和理解的学习方法是解决学风问题的关键。[9]通过高校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创新氛围,不断培养他们积极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高校文化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良好的高校文化具有导向与激励功能,它能培养个体开拓进取的精神。高校要以文化内容的丰富性和开放性、主体的广泛性和形式的多样性为目标,优化学校文化环境。首先,要实现高校学校文化建设的观念创新。比较理想的催生创造力的环境应该是和谐宽容、尊重个体、支持创造的。[10]学校文化的建设必须以创新为特征,以大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与开发为目标。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最后一次系统谈话中回顾了自己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学习体验和不同的学习环境对他的影响,并号召我们要向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学习它的科学创新精神。[11]要改变传统的学校文化观念中忽视大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状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大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积极性。其次,实现高校学校文化内容的创新。一方面要重视学校优良传统的教育,可通过校史展览,杰出校友返校报告,校庆纪念活动等培育师生对学校的光荣感和自豪感,以学校浑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将给大学生以无声的熏陶和鞭策。另一方面,学校文化的内容具有明显的时代感,体现一定的时代要求与时代精神。学校文化创新应体现时代性,增加体现时代内容的方式,如网络、多媒体等的运用;同时,重视学校文化的社会性,让学生走向社会,展开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再次,实现高校学校文化形式的创新。学校文化的形式应改变传统的“摆设式”作用观念,随着创新素质教育的不断拓展而向着理性深层次发展。应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才能和广博知识为目标注重效果。坚持形式的多样性、时代性、创造性,开展思想、知识、审美、竞赛、交际等各种形式的活动。
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是高校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高校要致力于培养创新人才,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不断优化高校的环境,促进大学生知识结构、创新能力和创造个性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
[2] 人民出版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9.
[3] 程国方,石贵舟.高校视野下知识流的科技进步贡献率研究[J].江苏高教,2010,(3):85-87.
[4] 鲁 洁.德育社会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61.
[5] (苏)瓦·阿·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的谈话[M].赵玮,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180.
[6] 赵金华,宋之帅.基于“挑战杯”平台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0,(10):129-130.
[7] 李立君,周 健.创新教育在林农院校机械类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思考[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41-145.
[7] 周立山,魏抗美.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48.
[8] 闫建璋.大学生学风问题的现象学透视[J].江苏高教,2008, (2):107-109.
[9] (美)罗伯·史登堡.影响创造力的环境变项[J].发明与创新,2007,(3):15-16.
[10] 涂元季,顾吉环,李 明.钱学森的最后一次系统谈话[N].人民日报,2009-11-05.
The Explore of Optimizing the Colleges Environment Based on Cultivating Students’ Innovative Quality
WANG Yan-xi
(HuaQiao University, Quanzhou 362021, Fujian, China)
Devote to enhancing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and accelerate the cultivation of creative and innovative talents is the knowledge economy age give to the college’s historical mission. Colleges should aim in cultivating students’innovative quality and ability, to optimize the school environment of high-quality curriculums, enhance the pertine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students’ innovative quality training. Optimizing the colleges’ environment mainly includes two aspects, one is to strengthen the key scientif i c research innovation base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latform construction as the key point,optimizing colleges’ hard environment; Advanc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s’ innovative culture as the core, optimizing colleges’ soft environment.
innovative quality; college environment; optimization
G641
A
1673-9272(2013)05-0128-03
2013-06-09
王延喜(1985-),男,湖南衡阳人,华侨大学学生处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实践研究。
[本文编校:李浩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