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斌
社区体育作为国民体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生活需求的一个重要途径。调查发现,社区体育工作目前还有许多问题,未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何探索出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的新路,借助高校体育教学资源,应用网络技术平台,促进高校体育教育和社区体育的资源共享和互补,更有效地服务全民终身体育教育,提高全民族体育素质,是一个很有实践价值的课题。
社区体育是指共同生活的一定区域内的人们,以辖区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基础条件,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锻炼的活动。社区体育是全民健身计划实践的载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促进社区交流为主要目的,在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高校体育是在以高等院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学习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高校在体育资源上占有人力、物力多重优势。首先,高校都具有专业的体育教学团队,他们有着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丰富的体育教育教学经验和较强的体育科研能力。其次,高校体育硬件资源配备完备、齐全,高校一般都有自己的体育训练场地、器材,同时,每年还投入数额较大的维持经费。
因此,社区完全可以借助高校的软硬件条件来丰富社区体育的活动内容,以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
随着我国社会体育改革的不断纵深发展和人们健康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体育锻炼。但目前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程度与速度并不乐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组织机构不健全,人员配备不足,没有专职的社区体育管理人员。(2)社区体育场地少,设施器材不完备。社区体育资源人均占有指标比较低,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要求相差较大,体育场地、器材保养与维修也较为困难。(3)缺乏科学指导,社会体育指导员不足且工作力度不够。60%左右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只是考证上岗,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并且这支队伍中无岗可上或有岗不上的情况普遍存在。(4)部分社区管理员对社区体育和全民健身保健的宣传严重不足,导致居民对体育活动和健身价值的认识不足。(5)缺乏资金导致社区体育陷入恶性循环的状态,制约着社区体育快速发展。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基本实现了全覆盖,普通居民可以随时随地通过计算机、智能手机、带网络功能的电视机等设备连接上网,基本无需额外投入费用参与学习交流,方便、快捷地为多方互动提供了通信渠道的保障,互联网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增强了交流的主动性、互动性、经济性和实效性。在互动过程中涉及众多的参与者,这些参与者都有各自的工作和生活,尤其是高校的体育教师和体育管理员工作较为繁忙,网络平台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他们参与支持服务成为了可能。同时使用互联网上的学习交流平台进行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有利于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因人而异开展指导,促进个性化发展。可以说,互联网为教学双方的沟通互动提供了极其便利的信息渠道。
目前,互联网上有许多成功的网络交流平台,借鉴相关平台的技术经验和业务流程,结合体育教育交流平台自身的业务需求,充分分析平台用户群体的特点,从需求出发,选用成熟稳定的技术手段,可以大大缩短平台的开发周期,并且保障平台快速、高效地投入使用。网络环境将各类人聚集在一起,通过网络交流平台,将高校体育丰富的资源和专业的指导,以及社区体育较为浓厚的健身氛围和丰富多样的运动形式,进行相互整合互动,有利于全民终身体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此外,高校体育科研人员可以在学校与社区体育互动实践中发现课题和研究方向,收集实证,了解居民健身需求和实际困难,从网络平台获得科研的基础数据,并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同时,高校还可以借助社区体育实现体育教学的延伸,如利用社区的自然资源环境,开展户外活动,还可以把民间体育项目引入学校体育课堂;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可以通过指导社区体育完成专业实践,这样既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又能帮助社区缓解体育指导员不足的矛盾。
高校的体育场馆和运动器械资源可缓解社区体育运动设施不足的现状,为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面对面的互动和网络教学示范提供了必要的实践场所和器械。长期以来,社区公共体育设施数量严重不足,居民普遍对社区体育设施的满意程度较低。高校拥有齐全的体育场馆和器械设备,但是,如此丰富的资源一般仅用于平时的教学训练,并没有充分地开放利用。充分利用这部分未能发挥功能的资源,定期向社区居民开放,无疑是解决社区体育资源匮乏,全面促进社区体育发展的有效途径。
当前,我国许多社区缺少专职的社区体育管理者,体育指导专家也很少。社区体育开展过程中缺乏专业、科学的指导,更缺乏整体性的策划和战略性的研究。高校的体育教师、体育管理员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在体育运动组织和管理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高校的体育教学团队能够为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网络互动提供专业支持,可以解决互动过程中教学与辅导的困难,同时,高校充足的人才资源也能为网络互动提供必要的人力支持,包括平台的管理维护、社区体育的日常组织与管理等。通过网络实现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互动,能够让这些专业人员参与社区体育的管理与指导,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专业作用。
成立组织领导机构,如学区体育委员会,主要由行政、高校、社区和企事业单位代表组成,学区的设立,按社区单位进行划分,依托周边高校,并按照适当的比例配以服务和指导。学区体育委员会机构主要负责学区内各项体育活动策划和落实工作、资源的调配工作、活动经费的筹措工作、体育活动的管理和指导工作以及相关制度体系建立健全和执行工作等,借助高校和社会优秀的人力资源统一领导高校和社区体育网络互动和落实,将互动的效果最大化,为学区居民体育活动提供良好的组织和制度保障。
通过分析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互动的业务需求、社区居民的特点,运用成熟的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发体育互动交流平台,发布活动通知、活动简报、健身保健知识、示范教学视频等数据。建立BBS论坛提升“师生”“生生”“师师”交互的主动性和可选择性;同时,老师和管理员还可以与具体社区结队,提升交流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互助结队模式的形式有:社区内现有的高校与该社区结队;一所高校对应某几个社区结队;高校教师分别与社区结队。结队后,以学校和社区为主要活动场所,以居民为主要对象,以网络平台为沟通渠道,通过有效利用学校和社区设施开展体育活动,如成立体育运动协会定期召开运动会,开设兴趣班分项进行指导培训等。
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协调发展不是单靠高校和社区的联合就能完成的,推动其他外界力量的参与也非常重要。首先,要建立政校合作机制,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引导作用和组织协调职能。其次,要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推动社会各阶层的参与。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协调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单靠政府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社会各方面的参与和支持下,才能形成全社会强烈的体育锻炼意识,才能促成各项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学校在对社区内企业员工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积极的指导和帮助的同时,企业也可以反哺社会和学校,在学校投资建设体育场馆,以校企合作带动全民体育开展。
首先,在教学空余时间开放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为社区居民免费提供健身场所。这样,既可解决社区体育活动的资源不足的难题,又使学校体育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其次,学校可以联合社区共同组织体育活动。例如,学校可以邀请社区居民参加学校的运动会,社区也可以邀请学校参与放风筝、跳绳、拔河等健身游戏大赛。再次,可以利用学校体育场馆、器材和人才优势,为社区居民开办各种体育俱乐部或培训班宣传科学健身知识。最后,学校可以选择合适的社区体育场馆,组织学生参加体育课外活动,学校还可以把一些社区体育健身项目列入教学计划和考查科目里,丰富和完善体育教学。我们要尽可能多地将相关互动信息和体育知识发布在网络交流平台,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高校应积极投身社区体育,为社区体育活动提供组织管理、指导和服务,以满足社区群众体育锻炼的需求。网络交流平台为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创造了更大的可行性,提供了更多的便利,让高校师生和全体居民参与学习交流成为可能。高校和社区需共同努力建立和维护这一互动、互利、联动共享的网络平台,使高校回归社区,社区渗透高校,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互相提升,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向纵深发展。
[1] 姚维,邓光庆.试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联动发展[J].湖北体育科技,2005(3):311-316.
[2] 何敏学,都晓娟.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特点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6):33-35.
[3] 陈峰.郑州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145-146.
[4] 王建芳,郑白.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现状、时代价值及其发展趋势探讨[J].才智,2010(7):254-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