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觉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

2013-12-19 12:28刁秋华郝书翠
终身教育研究 2013年5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大学生

刁秋华,郝书翠

一、文化自觉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概况

“文化自觉”最早是由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1]190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文化自觉作为一种价值取向,是“文化主体自我意识的觉醒、文化创造欲的涌流和实践变革力的显现”[2],即在文化的创造、传播和运用等活动中的主动性行为和状态。在此基础上,有学者概括出文化自觉的三个特点:“一是对文化价值认知的深刻性;二是对文化发展规律把握的自觉性;三是对文化建设历史责任担当的主动性。”[3]

笔者根据文献计量学原理,通过在中国知网CNKI学术文献总库中搜索关于文化自觉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中文文献,并进行统计分析。网上检索项为“主题/关键词”,以“文化自觉”和“思想政治教育”为检索词,获得100条记录,其中2004年之前没有文献记载,2004-2009年间有少量文献,2010-2011年相关文献有所增加,但总量仍然不多,在2012年文献数量达到一个高峰,有55篇之多。鉴于以“主题”为关键词检索获得的部分文献与本文研究的主题存在偏差,笔者将检索项定为“篇名/关键词”进行二次检索,获得23篇记录。其中2008-2010年文献数量很少,2011年有所增加,2012年相关文献显著增多,并于2013年出现再创新高的趋势。分析表明,这一研究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之后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研究的新热点。

表1 研究文献分阶段统计 (单位:篇)

二次检索文献获得的文化自觉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成果记录,主要集中于高等教育学科(14篇)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8篇),分别占文献总量的60.87%和34.78%。其中,以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思想政治教育为研究对象的文献数量(18篇)占总量的78.26%,这说明学界对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理论探索更为关注,研究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系具有现实的紧迫性。

通过对所得文献内容的梳理和总结,可以概括出已有研究结果的三个主要研究方向:文化自觉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关系,文化自觉意识的欠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一致性,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路径。

二、文化自觉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财富,文化自觉的本质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文化“化人”与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具有功能上的高度的契合性,文化自觉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然而,当前文化多元性的冲击、教育本质的迷失和文化自觉意识的缺失,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陷入严重困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摆脱困境,就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动传统文化的回归,提升文化自觉意识。

第一,对于文化自觉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有学者将其概括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从文化自觉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影响来看,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可以“促使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提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可性、接受性和自信心”[4]。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依赖文化自觉和自信,思想政治教育者文化自觉和自信的提高,可以大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有效性。”[5]另一方面,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提升文化自觉的影响来看,高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文化自觉意识的重要渠道和平台。有研究者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涵之一就在于培育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升文化自觉和自信,正确认知和评价本民族文化,辩证对待外来文化。”[6]

第二,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自觉意识的欠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具有一致性。伴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思想文化在全球范围内不断交融和交锋,中国社会呈现出文化多元共存的态势,主流文化面临着失去主流地位的威胁,这深刻影响着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一是文化多元性冲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改革开放和全球化的发展使多元文化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生态环境。研究认为,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着文化底蕴不足和文化历史视野狭窄的问题,对待自己的民族文化缺少自觉、自信和自豪感,而对西方文化则盲目追捧和迷恋”[7];“一些大学生对各种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缺乏必要的甄别能力,误把错误思想当作先进思想”[8],尤其是西方国家的价值观、意识形态、政治理念凭借经济、科技等优势,强烈冲击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和主流文化,导致当代大学生在文化信仰上的迷茫和无所适从,这无疑削弱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二是西方文化思潮冲击大学生的价值观。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的霸权主义不断加强文化渗透和文化输出,大力推销资本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研究认为,由于西方文化思潮如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的广泛传入,“一些人过分关注中国文化中的负面因素,盲目地推崇和效仿西方文化,贬低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9],“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未得到彰显,反而受到质疑与批判”[10];加之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期,结构性矛盾凸显,传统价值观念受到挑战,反映在部分学生的身上表现为:功利观念浓厚,集体意识弱化,实用主义和个人主义倾向严重等。这些变化都增加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

三是教育产业化与大学教育文化功能有一定背离。自新中国成立,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就以专业教育为基础,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这一体制表现出突出的功利化、技术化和实用主义。“在课程设置中,存在着重科技、轻人文,重应用、轻基础的现象;在高校建设中,也存在着重物质、轻精神,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11]“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边缘化导致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甚少”[12],然而“大学除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之外,还有一项重要职能,就是‘文化传承创新’”[13]。显然,这种功利化和实用主义的趋向背离了教育的文化功能,学生仅仅是作为工具来培养,他们对自身的文化、民族、国家在认识、情感以至心理上有疏离感、陌生感,这使他们失去思想和精神的家园。

四是文化网络化对高校文化安全构成一定威胁。随着当今社会网络化、信息化的发展,大学生逐渐形成一种网络化生存状态,网络成为他们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指出,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实现文化共享的同时,也存在着显而易见的负面影响,例如,西方国家利用互联网兜售西方的“信息自由”和“网络自由”,传播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无政府的网络世界里的一些信息缺乏严谨性、权威性,混杂着大量不健康甚至有害的宣传和信息,网络不良信息的冲击成为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倾斜和失范的一个诱因。”[9]也有人认为,“当青年学生从外来产品中获得精神愉快的同时,一体化意识正在削弱他们的民族认同感、消解民族身份,加剧了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危机。”[12]这不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开提出了挑战,而且对高校的文化安全构成威胁。

第三,以对文化自觉意识的缺失现状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遭遇的现实困境的分析为基础,学界对如何培育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从不同方面进行了多视角论述。

一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利用传统文化资源。“思想政治教育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核心在于价值观”,所以价值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和重要内容,而“文化自觉根本上也是价值观的自觉”[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便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培育、弘扬、巩固社会主义主导价值的高度,始终注重在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解决大学生人生发展的价值取向问题。”[14]同时,“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要取得和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自觉地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粹结合。”[15]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传统文化要素利用的自觉,集中体现在对传统文化所蕴含价值观内核的挖掘与利用上。

二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文化自觉意识,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教师代表道德的权威,它是社会道德和文化的促进者,代替国家和社会对学生实施教育影响。[16]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要是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各自通过课堂和日常生活开展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文化自觉的提高,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说话底气,进而可以大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有效性。”[5]所以要不断完善教职工学习体系,提升教师的政治觉悟和思想境界,使其“清楚地意识到自身的文化特性,明确自身在大学生文化自觉塑造中的使命和责任,保持职业操守”[16];“倡导‘立德树人’的优良师德师风,使广大教职工具有文化自觉的思想认识,文化自信的学养底气和文化自强的责任使命。”[17]另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除了获得“国家意识形态目标”、“主体成长目标”,更应该承担“更具有主体价值的使命”[18],即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的功能。教育者应“具有将文化自觉与政治自觉相贯通的文化活动创意和组织才能、运作本领,以开展不同形式的文化自觉活动”[2];“可以利用各种传媒手段,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改变单纯教学硬性灌输的状况,通过潜移默化的渗透式先进文化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趣味和判断能力”[19];挖掘授课内容背后的人文因素,重视培养大学生的文化人格,“在宣传意识形态内容的同时可以同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接受意识形态熏陶的过程中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自觉与自信,进而有效增强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20]

三是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不论是课程设置,还是校园文化活动的展开以及校园文化环境的构建,其中都存在着提升文化自觉意识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可操作空间。

学者指出,高校“不应只是盲目地看中学科教育的功利意义和工具价值的单向性,忽视其精神真谛”[21],而应该“将专业素质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加强公共基础课中的人文课程教学”[9],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直接接触到的文化内容,其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文化文艺活动是培养当代大学生高度文化自觉自信的重要途径,如聘请文化领域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组建文化社团、举办校园文化节等。”[22]这些都可以增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能力,促使其积淀人文底蕴,厚植人文素养,从而培育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大学的校园布局、自然风景、建筑设施及人文景观是学校重要的文化硬环境,“它是体现为一定的物质形态但却渗透着文化内涵、蕴含着文化传统和文化特色的物质环境。”[14]校园景观应该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体现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大学文化软环境主要是指以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的大学精神以及制度文化和舆论氛围。大学精神“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熏陶感染作用,所以应该大力加强大学精神建设,同时不断优化大学的制度文化,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在信息化时代,网络的发展对育人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须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以增强校园网络的控制权和网络文化的主导权,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行为。

三、对文化自觉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研究的思考

如前所述,文化自觉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已取得初步成果,研究者从不同层面揭示了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缺失现状与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并探讨了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实现路径。在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不难发现对于这一课题依然存在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首先,需要厘清以文化自觉的维度审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包含的涵义,即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文化自觉各个要素、各个环节的具体表现。这是研究这一问题的逻辑起点,只有在对内涵的清晰把握的基础上进行的研究才更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只有个别研究者对这一问题做出界定,更多的研究者直接借用费孝通先生对文化自觉的定义,将其直接移植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这样得出的研究结论的完整性和全面性值得商榷。

其次,已有的研究成果的研究方法相对单一,即多定性研究,少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有机结合;多单学科探讨,少科际整合视野中观照,从而限制了分析的深度,也使得研究成果的实际操作性和应用性相对欠缺。如何培育文化自觉意识,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需要一些微观细致的研究,尤其是要加强调研,获得第一手材料,努力提出具体的可操作性强、针对性强的对策措施,才能使研究成果在实际应用中发挥最大效能;另外,这一课题的研究不能仅仅拘泥于某一个学科领域或单一的研究视角,需要开拓研究视野,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方法进行综合研究,才能得出较高水平的成果。

再者,需要确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意识,深入进行理论研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是一个系统的理论研究,需要建构涉及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过程、结果等多方面内容的完整的理论体系。文化自觉视域下的一些具体问题,如教育者文化自觉意识的提高对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意义、教育对象文化自觉形成的内在机制、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文化自觉意识的培育对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和思想政治教育结果有效性的影响,以及如何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的联动,发挥教育之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仍然具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总之,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应该继续努力思考和探索,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发展,培育广大青年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使其不仅形成良好的知识素质,也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

[1] 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190.

[2] 董必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化自觉[J].群言,2012(10):13-15.

[3] 刘芳.对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战略考量[J].思想理论教育,2012(1):8-13.

[4] 孙秀玲,杨海萍.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自觉[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16-120.

[5] 齐卫平.基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思想政治教育反省[J].思想政治教育理论,2012(1):20-23.

[6] 雷骥.文化、文化自觉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辨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7):18-20.

[7] 雷骥.论文化自觉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24-26.

[8] 胡华田.大学生文化自觉与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0-22.

[9] 姜丽.以文化自觉自信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前沿,2012(17):26-28.

[10] 刘林涛,杨柳春.论大学生传统文化自信的培育与提升[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2):90-92.

[11] 傅义强.大学生文化自觉的构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J].学术论坛,2010(6):194-196.

[12] 于媛媛.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提升文化自觉——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维度[J].中国电力教育,2008(1):152-153.

[13] 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4-25(1).

[14] 骆郁廷,魏强.文化发展视阈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论研究,2012(5):39-44.

[15] 孙永安.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的传统文化自觉[J].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40-43.

[16] 叶宗波.文化自觉:多元文化背景下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新向度[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3):4-6.

[17] 熊晓梅.文化自觉自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向度[J].中国高等教育,2012(18):27-28.

[18] 朱其东,叶宗波.文化自觉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拓展与创新[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173-176.

[19] 梁文达.试论文化自觉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神州,2012(21):157.

[20] 关键,左鹏.试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中的文化自觉理念[J].教育与职业,2012(26):172-173.

[21] 陈水勇.论大学生如何实现文化自觉[J].湖北社会科学,2012(2):180-183.

[22] 黄秋生,薛玉成.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现状及其对策分析[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10-113.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